“秦地无闲草”,百余种国内独有野生中药材沿用不衰

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自古就是国内中药材重要的适生区,素有“天然药库”“秦地无闲草”“中药材之乡”等美誉,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道地药材“秦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是《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布局建设的重点道地药材产区。
据今年5月举行的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推介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陕西省中药工业产业年产值约433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有80余个。火石创造发布的《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指出,随着医药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的不断升级,陕西中医药产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图片
金银花。
秦药历史悠久,现有中药材三千余味
据秦岭秦药中医文化展示馆的资料显示,秦岭横贯东西,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物种及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良好的条件。《神农本草经》全面系统地总结先秦时期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共记载药物365种,并且按中药的养命、养性、治病等3种功效归并为上、中、下三品。这些药物至今仍有200余种沿用不衰。
进入盛世唐朝,“药王”孙思邈隐居秦岭一带数十年,采集、鉴别、考证中药材,巨著《千金翼方》,对后期中药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苏敬、长孙无忌等22名医药学家奉诏在长安编纂完成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后经三原县尉陈藏器收集未记载之药692种,撰成《本草拾遗》。两书记载可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已达1500多种。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强调:“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曝干皆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体现了药材生长地对药材品质、药材效用的重要性,形成了道地药材专用术语的“雏形”。
到了明代,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物915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本草纲目》收载药物则达到1892种。此后,“道地药材”专用术语便正式见于众多本草古籍。
所谓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表明,陕西现有各类中药材3291味,植物药为2730味,占全国药材种类的30%以上。重点品种达到283种,占全国的77.7%。丹参、天麻、绞股蓝、黄精等7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商洛丹参、子洲黄芪、镇坪黄连、太白贝母、镇巴大黄等18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山茱萸、黄芩、酸枣仁、柴胡、沙苑子、元胡、天麻、杜仲、猪苓等中药材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0%-70%,林麝养殖量已达3万余头,所产麝香享有“秦香”之美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此外,产于秦岭的盘龙七、竹叶七等“太白七药”及太白贝母、绞股蓝等区域特色中草药达100多味,药理药性及疗效奇特,是国内独有的野生中药资源。
陕西还盛产药食同源中药材。据《陕西通志》等记载,秦党、秦归、秦艽、杜仲、天麻、茯苓、山茱萸、太白参、太白贝母、麝香等中药材为历代皇室的“贡品”,大部分用于宫廷药膳养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品种中,陕西产黄芪、杜仲叶、山茱萸、西洋参、天麻、黄精、木瓜、酸枣仁等10余味中药材位列其中。
“秦药”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创新优势。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陕西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秦药”品牌的开发和宣传,取得一定成绩。2020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药监局等8部门遴选发布了由15种大宗道地药材、10种区域特色药材、20种优势中成药组成的“秦药”系列产品,确立了陕产优质中药材、中成药品牌形象。
图片
五味子。
四方合作推进“秦药”道地药材种植
“药材好、药才好”。陕西省把提升保障中药材质量作为做优做强“秦药”品牌的主要抓手,农业农村部门和林业部门联动,建设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引导中药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从源头上保障药材品质及道地性,实现优质生产。截至目前,陕西省麝香产量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宝鸡柴胡、铜川和渭南黄芩、汉中天麻、商洛丹参等规范化种植面积均已达到10万亩以上,形成陕西道地药材的特色品牌。
在推进“秦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管理中,龙头企业在政策引导之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打造出自有特色。以盘龙药业的道地药材种植为例,盘龙药业回复新京报记者称,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高校专家教授为种植抚育提供技术支持,从种质资源到种植技术建立科学的操作技术,企业提供资金与人员保证规模化的种植,对合作者和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实现大面积的规范化种植。
在盘龙药业布局道地药材种植的柞水县,这里地处秦岭,多山地,可适合耕种的土地稀缺,种植粮食难度大,成本高,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如种药材。盘龙药业多年来在县里通过技术扶贫和产业扶贫,帮助农户种植金银花、五味子和盘龙七。由盘龙药业和县政府在种植初期免费给农户提供种苗,组织大学教授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的培训,在种植前还和农户签采购协议,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使农户成为有技术的药农。通过金银花、五味子等药材的套种,农户平均一年收益约7000元/亩。
“秦药”中的“太白七药”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已有百余个品种,但多数来源于野生,一旦野生资源枯竭,势必影响相关品种的产业发展。为驯化“太白七药”中的野生盘龙七,盘龙药业建立盘龙七繁育体系,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团队合作,在秦巴山区不同地域收集野生盘龙七种质资源30份以上,实现种质资源圃存保护,筛选品质、质量表现优良的种质资源。运用环境因子检测控制体系,建立适宜的盘龙七生态环境,保证药材道地性,通过科学培训,规范种植操作过程,最终实现秦岭特色中药材盘龙七的人工种植。盘龙药业通过对盘龙七的开发,研发出了独家品种盘龙七片和盘龙七酒。
除盘龙七外,盘龙药业还组织建立金银花、华中五味子等示范推广和野生抚育区,野生抚育超万亩。为保障药材高质量高标准种植,盘龙药业制定了从基地建立到选种和种植的一系列标准操作规程,通过规范化的种植,保证药材质量和供应。盘龙药业表示,这既是公司饮片销售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自身产品质量的保障。
不过,盘龙药业指出,我国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基地依然不足,地区差异化定位和重点品种选择不够精准,中药材种植数字化、规范化还亟待提高。盘龙药业建议,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中药材龙头企业的扶持,以政策为引导,聚集优势资源,加快改革,优化内部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多渠道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希望道地药材区划、新兴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优良种子种苗、规范农药管理、机械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逐渐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
图片
重楼。
转化资源优势,做优做强“秦药”品牌
丰富的中药资源,孕育出中药大省,带动陕西省中药产业的发展,这里生产出许多闻名全国的地域性特色品种,如盘龙七片、脑心通胶囊、金天格胶囊、平消片(胶囊)、绞股蓝总苷片、丹红注射液等。
从顶层设计上来看,陕西省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便将医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医药是重点方向之一,各类专项政策相继出台,持续释放利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信号,提振中医药相关企业的发展信心。
截至目前,陕西省涌现出以步长制药、盘龙药业等为龙头的中药产业群,聚集汉王、安康正大制药、常泰、天宁制药、西安金花、西安正大、西安碑林、西安世纪盛康、陕西康惠制药等一批优秀中药企业。
今年6月14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披露的信息显示,陕西省拥有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和中成药制造企业近200家,拥有中药生产批准文号3000多个,中药工业产业年产值约433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有80余个。陕西正把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做优做强“秦药”品牌,推进全省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陕西省推进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合作;设立陕西省中医药传承创新暨“秦药”开发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加快以“秦药”为主的新药和大品种中成药创新研究,提升“秦药”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同时,为进一步聚焦“秦药”大产品、构建大产业链,开展“秦药”大品牌的宣传推广,倡导“一县一品”,全力打造十亿级和百亿级“秦药”大品种,增强“秦药”在国际和国内中药材市场的竞争力。
今年9月18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信息部就在官网回复留言时提及,长期以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支持方向,在年度省科技计划申报指南中连续设置中药新品、替代品及健康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中药材加工、炮制、提取关键技术研究、经典名方、院内制剂开发研究等创新支持方向,持续支持中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指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产业链体系完备齐整,资源、科研人才、中医药文化、园区和企业优势突出,但仍面临着品种科技含量参差、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用协同不充分等主要制约瓶颈。下一步需扎实做好中药创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陕西中药产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给陕西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积极引进国内外中药产业重大项目、技术,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促进中药产业聚集发展,才能使陕西“秦药”享誉全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