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镫:让欧洲跨入“骑士时代”

 
图片
      ▲陕西咸阳北朝黄釉陶铠甲马。(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图片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苏贝希墓出土的约公元前3世纪的革制软马鞍。(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图片
      ▲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壁画(局部),墓主娄睿为鲜卑人。图中表现的是着鲜卑装的骑马人物形象。(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图片
      ▲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铜鎏金木芯马镫。(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图片
      ▲秦兵马俑坑出土陶塑骑乘马及鞍部特写。(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图片
      ▲湖南长沙西晋晚期墓出土的一件陶马俑,左侧“障泥”塑有一个三角形马镫,只供上马时使用。(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图片
      ▲秦兵马俑坑出土陶塑骑乘马及鞍部特写。(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马镫是供骑马人在上马时用来踏脚的马具,大多用铁制成。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后来逐渐演化成双边,其最大功能是解放双手,大大提升了骑兵战斗力。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迟在西汉时期就有铁马镫的替代物——布马镫,这从西汉壁画中可见一斑。在经过东方游牧民族的传播后,西方人逐渐装备马镫,从而诞生了新的社会阶级——中世纪的骑士贵族阶级。
马镫是晋代最重要的发明
从晚商到春秋时期,马在中原地区主要用来牵引马车,少有骑乘。有分析说,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骑乘类马具。南北朝以前,上层社会出行礼仪讲究乘车,有车而骑马是失礼的行为。不尚骑乘也与没有马镫、骑乘难度大有关。此外,人们认为骑马的姿势与世俗公认有失礼貌的“踞坐”类似,心理上较为排斥。因此,非军事需要,官员出行乘车而不骑马。
推进马具改进完善的最大动力是战争。古代战争有3个兵种:步兵、车兵、骑兵。战车的消失和骑兵的发展是缓慢的,这种缓慢与马具的发展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国古代骑乘用马具的发展分产生、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产生于战国末年至秦汉(约公元前3-2世纪);发展于两晋南北朝(约3-6世纪末);成熟于隋代以后(6世纪以后)。
一套完备的马具,是由辔头(包括络头、衔、缰绳)、鞍具(包括鞍、鞯和障泥)、胸带和鞧带组成。鞍具是骑马用的鞍、镫与固定鞍的胸带、肚带以及障泥的总称。鞍具的普及和进步与骑兵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毕竟,马鞍和马镫关系到骑兵在马上的稳定性。
晋代最重要的发明就是马镫,但西晋初的马只有一个马镫。出土文物中,最早出现马镫形象的是湖南长沙西晋晚期墓出土的一件陶马俑。陶马俑的左侧“障泥”塑有一个三角形马镫,专供上马踩踏用,因此也叫“上马脚扣”。
马具发展成熟的标志:双马镫与高鞍桥马鞍
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双马镫。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双镫,是辽宁北票冯素弗(北燕宗室大臣、政治家)墓出土的一对木质、外包鎏金的马镫。双马镫的出现与应用,是骑具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双马镫不仅解决了上马难的问题,还解决了骑马奔跑过程中摇摆不定、身体不易平衡的问题,人马合一,把马的冲力转化到兵器上,充分运用马上的骑战技术,为骑兵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马具发展成熟的第二个标志是高鞍桥马鞍的出现。我国古代的鞍具出现于战国时期,1992年新疆鄯善苏贝希墓中出土的马鞍具就是战国时期的,保存得非常完好,但这时的马鞍没有鞍桥和马镫。
西汉晚期,带有鞍桥的马鞍出现。低鞍桥马鞍在东汉时期广泛使用。东汉的马鞍在鞍鞯下还出现了两块宽阔下垂的障泥。
马镫从无到有、从单到双的发展过程与马鞍的改良基本同步。东汉末期产生的高鞍桥马鞍增加了上马的难度,也催生了马镫的出现。晋代广泛使用高鞍桥马鞍,改善了骑乘条件。北魏晚期,鞍桥的形制有了新变化,前鞍桥高且直立,后鞍桥矮且向后倾斜。这一时期,装鞍的位置也前移到更合理的位置。湖南长沙带镫陶俑上的马鞍,两头有高高竖起的鞍桥。高鞍桥实物在河南安阳孝民屯和辽宁朝阳袁台子的两座墓中出土,且是带有马镫的整套鞍具。
完备的马具打造出铁甲雄兵
完备的马具为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甲骑具装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基础。当时,骑兵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防护装备——保护战马的“具装”铠。“甲骑具装”即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据《宋史·仪卫志六》记载:“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南北朝时期,马铠成为军队中较普遍的装备,常常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以万计。甲骑具装伴随着北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直到隋朝,流行了300多年。甲骑具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亚洲其他地区。
甲骑具装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做了很多保护,劣势是因太多保护,影响了机动性,从而影响到骑兵的攻击力。且其造价昂贵,不能大量投入使用。1995年,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一套甲骑具装,仅现存甲片计3156片,每片约16克,计50公斤以上。再加上骑士的重量,马的负重很大,实战中的缺陷越发突出。
隋唐时期,骑兵由厚重的“甲骑具装”向轻装、快速、灵活的轻骑兵过渡,奠定了后世骑兵的发展方向。唐朝军队作战极少用甲骑,主力部队都是轻骑军团,甲骑被逐渐淘汰。
金是历史上最后使用甲骑的朝代,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自己也乘坐甲骑,其护卫亲兵皆重铠甲装,号为“铁浮图”,但最终被宋朝的岳家军击败。
马镫的东传与西播
马镫是古代传播于欧亚大陆的重要技术发明。在古代中国东北鲜卑人活动区域出土了木芯长直柄马镫。这种马镫向东传播,一直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而马镫的西传和游牧民族柔然人密切相关。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类马镫的共同源头。
据考古发现,欧洲地区出土实物马镫的时间要晚于中国。鲜卑人可能是最早用金属制造马镫的,宁夏固原北魏漆棺墓发现了模仿直柄木芯包铜片的铁马镫。
5世纪末以后,金属马镫迅速传遍欧亚大陆。欧洲最早记录马镫的时间是公元580年。当时,拜占庭国王改组骑兵,明确提出必须使用铁制马镫。至此,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孙机曾论述:“欧洲的马镫最早发现于6世纪的匈牙利。匈牙利地处东欧,与自黑海向东延伸的欧亚大草原接壤。我国发明的马镫,可能就是随着活跃在这片大草原上各族重装甲骑的蹄迹,逐步西传到欧洲的。”
马镫传到了欧洲地区,之后传遍全世界。《大英百科全书》中写道:“让人无比惊讶的是,人类骑兵时代的实现,居然是因为马镫的发明。”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马镫)这样简单,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简化写成《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并在书中形象地描述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能安然地坐在马上,中世纪的骑士就不可能身披闪闪盔甲,救出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少女,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完)
作者/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