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多站、城市漫游,双节超8亿人次出游背后透露了哪些趋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王真真)2023年最后一个法定节假日,国内旅游市场交出了8.26亿人次出游量、7534.3亿元旅游收入的成绩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相连,形成调休后8天超长假期,加上杭州亚运会和政策效应的叠加影响,创造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热度最高的假日旅游市场。
在10月7日的双节假日数据解读会上,戴斌指出,双节假期的多项指标表明,旅游经济开始步入市场内生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在科技、创意、投资和企业家信心的共同作用下,旅游经济将稳步转入理性繁荣的新阶段。“从这个黄金周开始,我们就不用再去计算恢复至2019年百分比的数据了,从明年元旦开始,我们可能就只发布同比数据,不会再发布跟2019年基准比较的数据。”
中秋国庆假期全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出游
戴斌认为,研究假期旅游出行数据首先要识别游客,因为旅游经济的运行以游客出行、到访、消费为前提,也就是说,没有旅游者就不存在旅游经济。
据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消息,中秋、国庆节假日八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实现了预期的增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统计调查所所长马仪亮分析指出,据测算,出游人群在假期期间约出游2.42次,共计约有3.4亿人出游,接近我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均消费约900元。
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游客出游半径189.5公里,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假日同日增长59.6%,其中,出游距离在300公里以及1000公里以上的分别占14.6%、2.6%,均高出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在双节期间的出行地更远,停留时间也更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所长何琼峰介绍,双节期间,游客停留三天的占比约为20.8%,比五一假期高出1.3个百分点,出游停留时间在2天-3天的占比为73.2%。与此同时,今年双节期间,多城多站成为游客出行的新特点,“我们看到两次以上的多站式出游特征比较明显。”
戴斌表示,城市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网络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的底层逻辑,随着常态化旅行和接触性消费政策的实施,游客出游距离和目的地休闲半径明显增长。大数据监测显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四川、河北、浙江、湖北、安徽和湖南游客产出量居前,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浙江和湖南接待游客人数相对领先。
“炫耀性”购物已不是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消费重点
“与国内旅游相比,出境游还要受到政策的影响。”戴斌表示,入出境政策稍微做一些调整,对入出境客流就会产生重大影响,“今年前三季度,由于我们港澳基础市场的放开,入境旅游的人数高于出境旅游。”
从前三季度和中秋国庆节假日出境旅游数据来看,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近程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也是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以及沙特、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境跟团游订单在这个假期涨幅明显。
同时,戴斌介绍,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监测,今年中国出境游市场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即游客“炫耀性”购物消费开始减少,更加关注境外目的地的自然、历史、人文和生活体验,旅游消费更加理性。
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不是某个年龄段或者收入阶层的标志
戴斌认为,今年双节的数据再次凸显了城市在我国旅游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国际化大都市和一二线城市释放了绝大多数的旅游消费潜力,因城市而生长或者围绕都市布局的“三区一圈”即旅游景区、度假区、街区和商圈,成为客流最集中和消费最大化的旅游休闲新空间,也让城市漫游(City Walk)有了更多的可能。
何琼峰表示,游客在出行过程中玩得更有文化了,数据显示,双节期间游客的文化参与比例达到了91.6%的高位水平线,这是区别于今年五一假期的新亮点,其中,图书馆、博物馆、网红书店、美术馆等景点的到访比例均同比略有提高。
另外,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点监测的326家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8.7%。其中,杭州西湖、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金鸡湖景区、横店影视城等游客人数较多。智慧旅游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成为消费新热点,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尼山圣境、上海天文馆等沉浸式游戏、古今交融的丰富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体验。
戴斌表示,中年人和中高收入群体在旅游目的地和消费项目选择上的自主性,将对后疫情时代旅游经济的格局重构产生深层而长期的影响。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不是某个年龄段或者收入阶层的标志,而是大众旅游全面发展阶段的长期趋势。
“明年起节假日旅游价格不会有大起大落”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游客满意度持续处于高位,是何琼峰认为的一大亮点,“中秋国庆假期,在单日客流量突破亿人次的高游客接待量下,游客满意度达到了80.8分的亮眼表现,其中,游客对酒店、景区、旅行社的准备充分评价占比最高,达到了21.8%,这说明经过大半年的修复期,旅游产业链修复和产品供给是得到广大游客认可的。”
戴斌表示,关注旅游者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市场主体和投资机构,其对市场的获得感、满意度将直接决定旅游业发展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去三年,旅行和接触性消费的限制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在旅游经济体系的边缘化趋势。”戴斌表示,随着游客归来,越来越多的旅游集团和专业运营商开始适应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以数字化转型、组织变革、产品研发、服务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重归公众视野,并在假日经济获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远离客源地、非头部的山水林草和历史人文景区、城市商务型酒店、入境旅行社、旅游零售商,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等核心指标差强人意,部分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甚至低于2022年同期。
在戴斌看来,如果不能引起政府和行业的重视并拿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切实引导其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是任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情绪蔓延,传统市场主体和小微企业很可能会选择“躺平”,最终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经过今年三个季度的政策促进,我国的旅游经济正在从需求的潜力释放,向供给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演化,旅游经济将稳步转入理性增长和预期的繁荣。”戴斌表示,随着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下调、免费政策,特别是二次消费的一些创新,节假日的旅游价格还会有一定程度上涨,“但是我相信从明年开始不会有大起大落的。”
戴斌特别提到今年9月30日至10月4日部分航段机票价格跳水,“从总体上看还是跟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有关。希望旅游和民航、铁路等交通系统通过节后的复盘检视,在数据互通、需求预判、供求平衡方面加强跨行业的技术合作。”
另外,戴斌指出,希望各级政府的旅游工作重心转移到务实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上,如中西部地区旅游度假地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热门目的地、热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的预约难、入园难、停车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如厕难等影响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的现实问题。“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了,到访的游客多了,投资机构、资源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就会来,旅游生态体系也会随之培育起来。“说到底,投资、融资、展览、路演、销售、交易都是市场行为,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才是新时代旅游目的地建设该有的样子。”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