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应急“考”|中山:海拔低易涝,南部是“重灾区”

图片
作为2022年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中山近年来,聚焦城市现状问题,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体系,力争通过3年建设,重点缓解城市内涝,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兼顾雨水利用和水生态改善,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南都中山推出“未雨绸缪 城市如何应急‘考’”系列报道,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通过聚焦基层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和现状,暴风雨来临前,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关注汛期的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为中山城市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图片
2023年9月8日,暴雨过后的三乡镇振华路积水严重。
虽然今年主汛期接近尾声,但天气形势依然复杂。
10月8日,中山市气象台消息,台风“小犬”和冷空气叠加影响,中山风雨趋于明显,阵风7-9级,目前台风蓝色预警信号生效中。而今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热带风暴级)已于10月7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正在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增强。
中山地处珠江入海口附近,极易受台风风暴潮袭击,强对流、强降水天气频发;同时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较大的特征。
现状
海拔低易出现极端天气 中山容易发生“内涝”
7月16日至9月18日,中山市气象局发布的气象快报中,涉及可能影响中山降水的台风有3个:“泰利”“杜苏芮”“苏拉”。从8月14日至9月18日,中山市气象局已经发布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35次,雷雨大风黄色预警3次。
7月底的台风“杜苏芮”威力惊人,给华北、黄淮地区带来极端强降雨,强度超过华北历史上三次极端暴雨过程。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中山,对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并不陌生,也是这座城市常见的灾害天气。9月8日,中山南部片区暴雨红色预警,其中坦洲3小时累积雨量已达100毫米,当天上午,南部4个镇街停课。
中山市总面积达1783.67平方千米,年平均降雨量1927.9mm,境内河网密布,具有“三江汇流、三口出海”的地区特点。《人民珠江》在2021年12月刊登的论文《中山市超标准洪水防御突出短板和对策研究》中提到,中山的河网密度1.11km/k㎡,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地形地貌以平原和滩涂为主,一般海拔为-0.5~1.0m。年均遭受热带气旋1.5个,易出现超强台风大暴雨等极端天气。
图片
2018年8月30日,暴雨过后三乡镇泉眼温泉附近积水严重。
实际上,近年来,中山屡屡遭受极端天气的侵袭。2008年台风“黑格比”、2017年台风“天鸽”、2018年台风“山竹”,都给中山带来大范围强风暴潮,多个站点均超历史罕见潮位,且屡创新高。
2017年8月23日12时50分前后,当年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天鸽”在珠海登陆,中山市受到正面袭击,南部多镇区首先受到冲击,坦洲录得最大阵风16级。当时坦洲大友市场1名男子在台风中徒手撑货车被压当场身亡。
2018年9月18日,台风“山竹”风大、雨大、潮位高,破坏性极强,移动速度快,给中山带来狂风暴雨,全市出现10-14级阵风。“山竹”期间,横门站更是超原设计1000年一遇洪潮水位。
上述论文分析,由于西、北江防洪控制性水库防洪库容总体偏小,如北江飞来峡水库防洪库容仅13.36亿m³,而中山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高达2663亿m3。当区间发生强降雨时,网河腹地洪水往往峰高量大,中山本地水库调蓄能力不足,区间洪水难以控制。
中山市水务局介绍,中山市内涝典型表现为片区短时雨量大、雨势急,河涌下游排水不及,导致水位快速漫过河涌两侧,片区低洼区域雨水短时聚集,易形成积水区域。随河涌水位下降,积水可迅速退水。
地势低洼排水路径受限 南部片区是“重灾区”
受台风“苏拉”影响,9月1日傍晚到9月2日,中山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全市共59个气象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平均面雨量120.5毫米,其中坦洲快线五桂山段气象站录得全市最大累积雨量209.8毫米。
此外,三乡镇录得降雨量较大,为160毫米。三乡镇鸦岗水闸水淹严重,积水深约1米。当天上午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疏散附近群众25人。
一边是暴雨,一边是地势低洼。事实上,中山南部片区(三乡、坦洲)一直是台风暴雨下内涝的“重灾区”
图片
2021年10月10日,三乡镇普降暴雨,文化广场附近积水严重。
马路上划着橡皮艇出行、街头撒网捕鱼……2022年5月11日,受强降雨影响,中山多地现“水浸街”,其中三乡镇部分路段积水较深。当天,南都记者在三乡镇桥东村看到,最深积水处约1米。暴雨过后,还有市民在街头撒网捕鱼,不少还有所收获,甚至还有锦鲤“自投罗网”。
据中山市气象局统计,在去年5月10日8时-14日8时那一场强降水中,三乡国家气象站24小时雨量424.0毫米(出现在2022年5月10日17时-11日17时),打破了三乡2009年有自动站气象记录以来的24小时雨量历史极值,接近452.2毫米的全市最大24小时累积雨量历史极值。
中山市气象局介绍,从地形来看,三乡镇由于四面山脉的环绕,北部有五桂山阻挡,来自西南方向的季风急流会在三乡受到阻挡,从而发生集聚,有利于水汽的强迫抬升,产生迎风坡效应,形成较大的降水增幅,最终导致暴雨发生。
同时,三乡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形似“锅底”,这意味着来自五桂山、神湾镇、坦洲镇、珠海的降水都会由于地势原因,向三乡汇流。而在汇流之后,由于地势低洼,造成三乡的外江水位比内河涌更高,排水路径十分有限。
中山市水务局介绍,除地形因素外,排涝途径受限,三乡镇仅有茅湾涌一条主要外排通道,受下游坦洲镇水位制约严重。坦洲镇位于茅湾涌流域下游,不仅承担着上游三乡涝水的行泄压力,还抵御外江洪(潮)水的侵犯,受外江潮水顶托影响,排水受阻,易发生洪涝灾害。
不少生活在三乡的居民都有经验,一旦收到台风暴雨的预警,就不敢把车停在车库里。三乡镇多个小区的地下车库都曾遭“水浸”,在去年5月的强降水中,还有居民在地下车库内划艇前进。
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执行策划:唐建丰
统筹:吕婧
采写:南都记者刘贤沛 侯玉晓 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