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va估值下跌40%,Adobe市值上涨50%,压力来到了CPO这边,新老SaaS如何应对AI冲击?

图片
MidjourneyGamma 等文生图 AI 应用层出不穷,OpenAI 不久前也在 ChatGPT 上线了最新的 DALLE3,Adobe 以及微软等 B 端大厂也纷纷在 AI 领域加码,通过在原有的产品中添加 AI 功能来增强吸引力,对于这股浪潮更早的 SaaS 独角兽以及老玩家影响多少呢?
图片
Cliff Obrecht(左)、Cameron Adams(中)、Melanie Perkins(右)
Canva 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近些年才成立的 AI 公司,最早可以追溯至 2007 年,创始人 Melanie Perkins 当年在家里创办了 Fusion Books 年鉴出版社公司,不过 5 年后公司进行了转型,方向更加聚焦在设计工具本身,并且 Perkins 后来的丈夫 Cliff Obrecht,以及 Cameron Adams 加入进来,一起创立了 Canva。
图片
Canva 希望成为那些业余设计师的首选设计工具 —— 解决 PPT、Logo、海报等平面设计师工作,并采取 Freemium 的模式来商业化,Canva  Pro 年度订阅费为 120 美元,除了服务长尾的 C 端市场,同样也在 B 端进一步发展,亚马逊、联邦快递、万豪、普华永道以及 Twilio 都是 Canva 的客户。
图片
Perkins 创业的契机来源于在西澳大学念书时的教学经历,当时她在学校的多媒体中心获得了 Adobe Photoshop 设计工具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也促进她在今天希望让全世界都具有设计能力,跨越语言以及设备隔阂的愿景。
图片
Lars Rasmussen 是 Google Maps 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Canva 的顾问&早期投资人,Rasmussen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表示 Canva 的目标基本与最初的目标一致,添加新的 AI 功能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转型的故事,即使今天 Canva 已经有 4000 名员工,分布在 7 个国家的 8 个办公园区,但其文化并没有因为规模扩大而改变。
图片
根据 Canva 最新的一份投资文件显示,目前 Canva 的 MAU 已经达到了 1.5 亿,同比去年 10 月增长了 50%,其中包含付费用户 1600 万,同比增长 60%,其中有大约 700 万付费来自企业用户,与此同时 Canva 的 ARR 也达到了 17 亿美元,公司目前包含现金 8 亿美元。
Canva 最高估值发生在 2021 年 9 月,T. Rowe Price  2 亿美元领投了这一轮,当时估值 400 亿美元,其它投资方还包括 BlackBird、BVP 以及红杉等,而最新一轮的融资发生在两个月前,ICONIC 以及 Coatue 从老股东 Blackbird Ventures 购买了 Canva 的股份,估值下滑到了 255 亿美元,相当于打了 6.3 折。
创始人 Perkins 和 Obrecht 夫妻俩各自占有 Canva 15% 的股份,它们也希望将 Canva 打造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 一家万亿美元的公司。尽管近期有不少 SaaS 公司上市,例如先前本号提到的 Klayvio 以及 Instacart,在 Rasmussen 看来目前 Canva 并不急于 IPO,甚至在推迟 IPO,这让 Canva 的早期投资人,前 Yahoo! 的 CFO Ken Goldman 有些着急,Goldman 则表示要在市场热的时候抓住时机。
除了 Rasmussen 以及 Goldman,Canva 其它的投资人和高管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 —— Canva 整合生成式 AI 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CPO Cameron Adams 将在 Magic Studio 产品上扮演主要角色,Adams 最早是 Perkins 和 Obrecht 邀请作为公司的顾问,后在 2012 年正式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根据 Forbes 显示,Adams 拥有 Canva 9%股份,按照最新的估值计算约为 22.95 亿美元。
图片
按照当前 1.5 亿用户规模计算,显然要成为一家万亿美元的公司,Canva 无论是在市场份额还是付费率以及营收体量上都需要更上一层楼才行。
2020 年,Perkins 就向 Canva 的投资人以及董事会成员展示了这项十年计划;迪士尼的 CEO Bob Iger 也是 Canva 的顾问&投资人之一,Iger 表示 Canva 在未来十年内达到 10 亿 MAU 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在规模上确实有不小的坑,一方面是本土化,而另一方面则是面对同行的竞争。
2021 年,Canva 为了吸引更多中国用户,与不少本土的公司进行合作,将 Canva 工具和设计与国内的社交媒体,例如与微信合作,为了实现 10 亿的目标,Canva 需要在全球主要的不同市场进行本土化以便获取市场份额。
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与变化的市场,Canva 也不得不作出回应。
对内而言,上周 Canva 推出了一套新的 AI 产品,不过在此之前 Canva 已经上线了一些 AI 相关的功能,比如背景移除和文本生成等,现在这些功能已经整合到 Magic Studio 里,这是一个 AI 支持的设计工具集,新特性包括:
Magic Media:基于 Gen-2 模型的 AI 图像和视频生成器;
Magic Switch:支持自动转换文档的设计样式或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工具;
Magic Write:基于 ChatGPT 的文本生成器;
Brand Voice:产生特定语调的文本生成器;
此外,OpenAI 的 DaLLE2 和 Google 的 Imagen 等第三方功能也可以在 Canva 的目录里访问,Canva 还推出了一个创作者激励计划,对于同意将自己照片用于 AI 训练的创作者给予货币奖励。
图片
印象好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在 3 月份生成式 AI 最火的时候,Canva 也举行了一场 Create 活动,按照 Canva 的惯例原本不会在秋季推出新的大型产品,但鉴于 AI 技术的火热,压力来到了 CPO Cameron Adams 这边,Perkins 早在 6 月份开始计划本月的秋季活动,尽管 Canva 当前已经是一家 4000 人规模的跨国公司,但也不得不让整个组织动员起来。
Perkins 本人也被描述为一个看起来工作轻松,实则是个内卷型的创始人,CPO Adams 表示要跟上她的速度很难,她可能每天就睡 1 个小时,半夜两三带你给她发消息,她都可能不一会儿就能回你消息。
对外,最大的竞争来自于老对手 —— Adobe,毕竟 Canva 早期要抢占的市场份额很多也是来自于 Adobe 的客户,早期 Perkins 在向投资人介绍的时候就表示 Adobe 的产品上手门槛很高,只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用户才能使用,而这部分人所在市场是空白的,如今无论是 Canva 想要继续扩大规模还是 Adobe 也注意到这块市场,双方的摩擦将会加大,特别是 AI 让内容创作更容易之后。
图片
Adobe 今年的市值增长了 50%,达到了 2310 亿美元,相对之下 Canva 打了 6.3 折下滑到了 225 亿美元。Adobe 的 CPO &首席战略官 Scott Belsky 的相关内容在本号上几个月也有与大家分享。
Belsky 早年创办了知名创意社区 Behance,后公司收购加入了 Adobe,在他看来 Adobe 将进入新时代,2021 年 Adobe 推出了 Adobe Express,这是一款免费的设计工具,Belsky 深知用户反馈 Adobe 的过往产品过于难用,因此便将其简化,以完成 Adobe 的使命 —— “为所有人提供创意”,光从价值主张来看,两者也是直接的对手。
除了 Adobe,还有该市场更大的对手 —— Microsoft 和 Google,Canva 在去年推出了 Canva Docs,希望填补基本文字处理和复杂设计工具之间的市场空白,以抢占 Microsoft Office 以及 Google Docs 的市场份额。
今天我们看到这两块市场分别出现了 Notion 以及 Gamma 等年轻化产品,它们以更简单且高效的体验在用户间传播,甚至它们也在往各自的用户推出相关市场的功能与产品。
文生图领域,生成式 AI 的出现也帮助更多的新老玩家在 Canva 所在的低门槛市场上手了,新时代的 AI 小鲜肉们 Midjourney、ChatGPT 以及 Ideogram 身在其中,并以更快的速度在下沉市场渗透。
今日资讯
图片
图片
创业手册 
创始人如何制定最佳的愿景?这不仅帮助早期团队定义了方向,也节省了整个团队的时间与精力,看看这些优秀的创始人&CEO 是怎么做的:
图片
往期精选合集 
Nvidia|MicrosoftDeepMindTeslaAMD
OpenAIChatGPTGPT4|TrainMarket
xAIAnthropicInflectionHuggingFace
Weights&BiasesCohereCoreWeave
RunwayMidjourneyPinecone
AdobeSnowflakePalantir
NotionSubstack|MiroAirtable
YouPerplexitySynthesiaCharacter
Gamma & Grant Lee|Covariant & Peter Chen
ElevenLabsTomeTypeFaceRewind
SpeakKhan Academy
XNerualinkWorldCoin
Recursion|Inceptive
Elon MuskBill GatesSam Altman
Paul GrahamMarc Andreessen|Peter Theil
Dario AmodeiJim KellerYann LeCun
BenchmarkBVPKhoslaSequoia
LightspeedYosemit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