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代人三百年坚守 曾经的皇家御用舞龙家族舞活两条龙

近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四批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沈阳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仲发入选,获评为第四批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月9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张仲发,这位79岁高龄的老人、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第十五代传承人,谈起他家的皇苑龙,立刻变得意气风发、满眼自豪,他向记者畅谈起了张氏皇苑龙的前世今生,和他们家族十七代人传承舞龙技艺的历程。
图片
皇家御用舞龙队
可追溯到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张氏皇苑龙,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初,祖籍山东随闯关东人群落脚东北辽阳的张氏家族,已经把从南方传至关外的舞龙,依照东北人的特点和风格,从制作到表演,改造成为张氏懒火龙。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张氏家族从辽阳迁至沈阳北郊的辉山。这时张氏家族的舞龙已很有名气。“皇太极落脚沈阳城时,得知我们家族的舞龙很有名气,就召入宫中表演并赐名皇苑龙,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我家都要进皇宫表演。”张仲发说。为了进宫表演,张氏家族在原来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又编演了一系列专为皇族表演的套路。为此,张氏皇苑龙从内容到技艺,都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一般舞龙的随意性,为时代的变迁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图片
与南方龙相比
张氏皇苑龙懒中带壮
张仲发告诉记者:“与南方的龙相比,张氏皇苑龙龙体长、龙身粗、龙样憨、懒中带壮,老百姓也戏称‘懒龙’。名字里带‘懒’,可舞龙是不能偷懒的,偷懒也舞不好。”张氏皇苑舞龙身长一般在25米以上,重达100公斤左右。
同时,“皇苑龙”与社会上常见的舞龙有诸多不同。首先制作上完全不一样。“皇苑龙”有骨头,舞起来,放下来,都跟“活龙”一样,身形圆鼓鼓的,不会塌落,同时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的,不单一。而社会上常见的表演龙里面只有塑料圈,外面套着布,很轻,放下来就塌落了,同时颜色通常只有一两种。
其次,舞动的套路也不同。“皇苑龙”有诸多套路,如“五龙盘柱”“龙门阵”“九龙口”等等,每个套路都有来历跟讲究,更有难度,而常见的表演龙相对简单。
另外,配乐也不同。“皇苑龙”必须配有专门的喇叭手和鼓手。乐手会根据所舞的套路不同,配不同的乐曲。而常见的表演龙不需专职乐手,甚至有录音即可。
舞龙家族十七代人 在情怀中传承和坚守
79岁的张仲发是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第十五代传人。上世纪50年代,张家从辉山地区搬到沈北新区大古城子村,每逢春节,张氏皇苑龙舞龙都是村里的重头戏,受欢迎程度堪比如今的“春晚”。
张仲发从小看着长辈舞龙——父亲张珍舞龙头,老叔张祥负责舞龙球。他耳濡目染,慢慢地喜欢上了舞龙。
老叔张祥根据东北大汉的身材特征,曾编创了适合东北人表演的72种套路,并手绘成一本《72套路舞龙书》。后来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本书失传。
“怎么说也是一件遗憾的事,舞龙队里会舞龙球的人很少,如果有老人的经验传承,后辈无论是继承还是发扬,都会有较好的参考。好在老叔辞世前根据记忆,陆续教会了我30多个套路,这也成了当前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的基础。”张仲发说。
目前,不仅张仲发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姑爷、三个侄子、侄女婿,还有他的孙子、外孙子也都加入了舞龙的队伍。
舞龙技艺传承需要情怀
更需传承的能量
当选第四批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仲发说起舞龙既骄傲,又有压力。首先是扎龙,需要布料、颜料、竹子等扎龙材料,光费用就得5000多元,对于每个月退休金只有1000多元的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其次,与南方的龙相比,张氏皇苑龙舞一条龙至少需要13个人舞龙身,1个人舞龙球,再加上打鼓、吹唢呐等人手,一般要20人两条龙要40人以上才行。张仲发是一名退休人员,无资金财力制作龙具,更无财力组织龙队表演。这使得张氏皇苑龙的传承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急需扶持与保护。
同时让张仲发遗憾的还有舞龙队成员的青黄不接,目前男子舞龙队平均年龄接近60岁,老龄化问题非常棘手,而且会舞龙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每每这个时候,张仲发的二儿子张振龙常常扮演救急的角色。
如今,张仲发家所在的大古城子村的村民陆续搬迁上楼,存放舞龙器具成了一个难题。沈北新区古城新都社区特意腾出地方,为他设立了张氏皇苑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还投入资金翻新了原来的雄性龙,并补贴他制作了一条新雌龙。
这两条龙,还将生生不息地舞下去。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王彩丽
摄影记者 王勇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