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海滩失踪48小时后,她爸隐身了

这几天全国网友都为一个小女孩揪起了心。
她叫黄元芯,今年4岁。
截止到10月9日,已经失踪5天。
5天前,黄元芯一家前往上海南汇新城海滩游玩。
游玩途中,黄元芯爸爸返回岸上取手机,将女儿独自留在沙滩上。
十多分钟后,黄元芯已不见踪影。
警方寻人通报发出后,网友们提供了几张疑似失踪前拍摄的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在夕阳的剪影里,一个小小的人儿,孤零零地站在沙滩上。
那个令人揪心的下午,时间定格在17点53分。
图片
图源:抖音
“你就在这里等我,爸爸拿手机给你拍几张照片”,黄元芯爸爸说他在离开前曾这样叮嘱女儿。
“好的”——
这是女孩消失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海边消失的父亲
据警方通报的案件详情,10月4日当天,黄元芯一家人来到海边游玩,这其中除了爸爸、妈妈、四岁的黄元芯,还有外婆和小儿子。
妈妈和外婆照看着儿子,爸爸负责照顾女儿。
爸爸带着黄元芯来到离海水约20米的沙滩玩耍,中途离开,过了十几分钟回来却找不到黄元芯的踪影。
当晚18点40分,爸爸找寻未果,只能去派出所求助,发微博,给寻子大V打电话,根据现场各种游客提供的照片来搜寻线索。虽然警方展开了拉网式搜索,始终没有发现女孩的踪迹。
直到在监控中发现她的身影,我们才得知在爸爸消失的那十几分钟发生了什么——
黄元芯一开始在原地乖乖等待,约十分钟后,她独自向水边走去,摔倒之后消失在了傍晚的海浪里。
图片
直到现在,我们仍然难以断定黄元芯的下落,警方也仍然在直播搜救中。
但是关于案件的重重疑点,已经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女孩为什么会失踪?这个父亲真的清白吗?」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重点。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
有一众网友怀疑,或许这个父亲是故意弃女的——
一儿一女的家庭配置,有重男轻女嫌疑;
其他游客照片中拍到女孩的时间,和父亲“离开十几分钟”的言辞不符;
父亲说女儿距离岸边300~500米之远,但是警方通报里是20米;
据当地人说那里只是个野海滩,潮水涨退很快很急,怎么可能让孩子独自站在那里;
父亲发微博语气冷淡,甚至还加了#寻找蓝色锦鲤#的tag。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
其中也不乏假料的传播,比如说这个父亲是继父,女儿之前走失过一次,虽然都被认证为假消息,但不妨碍网友们把父亲类比为下一个许国利、林生斌。
首先,她姐并不支持阴谋论,也不支持无视证据赛博定罪。
据父亲本人回应,他承认“是自己大意,本想着从岸边跑一个来回应该很快”。
他错误地估计了时间,导致女儿的失踪。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
但与此同时,我也可以理解网友的愤怒,因为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4岁女儿的父亲,在育儿方面可以如此愚蠢。
“你敢把你的手机放在沙滩上离开十分钟吗?!”
在证词存在纰漏的情况下,怀疑和调查监护人的动机,并非多此一举。
其次,即使不是故意为之,他作为监护人的失职,也是毋庸置疑的。
有网友说,这样的案件如果放在别的国家,这位父亲都大概率要面临刑事责任。
在美国,家长可能会丧失监护权,被起诉危害孩子安全罪,或面临牢狱之灾;
在加拿大,各省有不同的儿童保护法,即便是疏于照顾都属于虐待儿童;
在日本,对“儿童虐待”也有相当明确的法律条款,其他人有义务举报。
所以,这不是一句“他作为爸爸,失去孩子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就可以遮掩过去的。他固然是孩子的爸爸,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爸爸的所有物。
孩子是家庭里的绝对弱者,本就应该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而不是关上家门,便当家事处置。
图片
除了法律意义的追责,我们能做的还有道德层面的探讨。
关于这次的女童失踪案,有一种舆论非常有趣。
他们体恤父亲,因为“男人就是粗枝大叶的难免出错”。他们心疼父亲,甚至拿出之前跳楼的武汉妈妈为例,呼吁大家不要网暴避免重蹈悲剧。
他们忙不迭的和父亲站在了一起,共情他的不易。
这再一次让我意识到,男性在养育职责上的缺位到底有多严重。
以及,我们的社会舆论对他们到底有多包容。
爸爸带娃,活着就好?
4岁女童失踪案登上热搜的当天,另一个词条同步出现——
「爸爸带娃主打潦草」
里面是一则粗心爸爸带娃的搞笑视频。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
如果放在平常,这样一条视频大概会被网友哈哈哈大笑转发,但不巧的是,当爸爸带娃的梗撞上真实的失踪案,一切就变得格外讽刺。
我们公众不是不关注爸爸带娃,但往往都和这条搞笑视频的逻辑一样,用的是一种打趣的语气,一种娱乐化的视角。
所以,即便这些爸爸们都当得无比荒唐,公众也毫无察觉地接受了这样全国统一的摆烂人设,还美其名曰:“爸爸带娃,活着就好”。
他们可以把孩子装进桶里摆在一边,然后心系电竞;
图片
他们可以像提西瓜一样提小孩,仿佛在考验塑料袋的结实程度;
图片
他们可以独自呼呼大睡,比孩子更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宝宝;
图片
他们给小孩穿衣服分不清楚领子和裤裆;
图片
他们给孩子喂奶能插鼻孔里去,只因为手头忙着刷视频;
图片
他们带孩子出去玩,只为圆一个男人至死是婴儿的梦;
图片
每个的糊涂程度都不亚于那位为了手机撇下女儿的爸爸。
只是在真正出事之前,这些糊涂都被我们用搞笑滤镜覆盖,变成了“大儿童”带“小儿童”的笑料。
图片
然而事实是,据医生@眼科小超人老梁 面诊几千个孩子总结的规律:只要孩子脸上有疤痕,那多半是爸爸、爷爷、姥爷带出去受的伤。
一个粗心的爸爸,一个遭殃的孩子,一个哭笑不得的妈妈。
他们共筑着一幅育儿图景,叫做“当爹的不适合带娃”,因为“没有危险的时候,爸爸最危险”。
图片
笑完骂完,爸爸们更有理了,索性变成撒手掌柜,回归我们熟悉的丧偶式育儿。只是这次,他们甚至不需要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借口。
“我不擅长”,便是最大的合理性。
爸爸们或许不擅长带娃,但最擅长消极对抗。那些疲于教爸爸们怎么做爸爸的妈妈们,也只能认栽。
图片
就像不努力的学生每次答题都敷衍了事,学校只能把考题越出越简单。成为爸爸的男性就这样团结一心,让他们的及格线一降再降。
“你老公还知道带娃,知足吧!不像我老公,连个尿布都没换过!”
在这种比烂的环境下,男性不需绝对优秀只需相对负责,就可以被捧为绝世好爹了。
国产剧里的父母标配,永远是善解人意的爸和急赤白脸的妈。
图片
综艺里,妈妈对标的是超人,爸爸只要存在就足够了。
图片
现实生活中,即使爸爸从来不管不问,和孩子一年也说不了三句话,但不妨碍我们歌颂“父爱如山”。
就连鼓励爸爸们参与育儿的文章里,也不忘踩一脚妈妈的局限性。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是妈妈惯的,孩子一旦成功,那就是爸爸的功劳。
图片
不好意思,我看不到半个绝世好爹,只能看到整个社会,都在为男性的育儿责任开脱。
社会对他们何其宽容,底层逻辑也不难理解。
无论我们再怎么强调育儿是夫妻两个人的事,父亲参与育儿有多么重要,但依旧没有动摇过这个根深蒂固的社会认知:
育儿这件事,是女人的“分内事”。
隐形的爸,负重的妈,危险的孩子
传统性别文化以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带来了对母职和父职的不同期待。
社会对爸爸育儿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参与就可以称之为好爸爸。
如果他们是因为工作太忙无暇育儿,那就更加无可厚非了。
毕竟这样一种在家庭中的缺位是如此正当的牺牲。
可妈妈就不一样了。
想想为什么没有职场爸爸,只有职场妈妈?
社会对于理想母亲的期待,是将全部的重心放置于育儿,这是她必须承担的责任。
图片
图源:《论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母职双重税赋”》杨菊华
哪怕她是职业女性,是女强人,不管她是上太空,还是搞科研,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都是她的人生必答题。
期待如此,现实也是如此。
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承担家庭中“大部分”和“全部”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卫生、照料孩子生活等家务的比例均高于72.0%,而男性均低于16.0%。女性承担“辅导孩子功课”主要责任的占比为45.2%,比男性高28.2%;3岁以下孩子由母亲作为孩子日间主要照顾者的占63.2%
十年过去,2020年《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我国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占比为7.5%,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活动的也仅为11.7%。0~17岁孩子的作业辅导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占67.5%。3岁以下孩子由母亲照料的占比仍高达63.7%
图片
图源:《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现实中,是妈妈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育儿工作,同时被视为“当妈应该做的”。
因为期待不同,对母职和父职的评价标准自然也大不相同。
马萨诸塞州艺术家玛丽·凯瑟琳·斯塔尔 (Mary Catherine Starr)曾分享过一组《育儿双重标准图解指南》漫画,在社交平台上被疯传。
爸爸买快餐——好爸爸;
妈妈买快餐——懒妈妈;
爸爸带娃去看医生——好爸爸;
妈妈带娃去看医生——应该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源:《育儿双重标准图解指南》
这些取材于斯塔尔的亲身经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很清楚这个世界在育儿问题上的双标。她说自己曾经推着女儿出门,低头看了会儿手机,就被一位邻居提醒,应该好好看孩子而不是看手机,“我知道她永远不会对我丈夫说这种话。”
在采访中,斯塔尔也一再强调:“这不是对父亲的挖苦,而是对我们社会的挖苦——这个社会赞扬父亲承担起最基本的育儿职责,同时却期望母亲做到完美。
由于社会将育儿的责任归于女性,指责母亲也就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冲动。
妈妈带孩子出问题时,人们会批评“这妈怎么当的,怎么孩子都管不好。”
爸爸带孩子出问题时,妈妈还是会被骂,“为什么要给男人带。”
记得年初吵得沸沸扬扬男童上女厕所事件,女子制止男孩上女厕所,被男孩妈妈痛骂,舆论场上又变成两个女人的战争。
图片
图源:新浪微博
“太子妈”“男宝妈”,妈妈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所有骂名。
但爸爸在哪呢?
原来事发时爸爸就在厕所外面,他有帮老婆辱骂他人的冲劲,却没有带儿子上男厕的自觉。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被指责的妈妈背后,常常都有这样一个隐形的爸爸
而造成爸爸隐形的根源,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把“爸爸”当成男性的主要工作,或者说父亲的角色并没有得到重视。
从制度层面而言,我国男性育儿假虽然在2021年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但目前仍为地方性法规,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统一制度,男性休假比例也并不高。
图片
图源:网络
在意识层面,很多男性仍把育儿当成老婆的工作,自己的负担,但在性别观念更为平等的北欧,育儿被认为是爸爸的“权利”,爸爸有权和妈妈一样享有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上,男性也总是被描绘为无用的、粗心大意的父亲,一些明显失职的危险行为还在被不断地娱乐化.....
图片
图源:b站
如今我们已经很清楚把男性育儿标准一再降低的后果了,不说父亲缺席对孩子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单从基本的生存层面,小则磕伤碰伤,大则失踪死亡,这样的新闻已是屡见不鲜。
“爸爸带娃活着就好”“爸爸带娃主打潦草”,如果我们继续默认这种有毒的观念流行,继续容忍不负责任的爸爸故意摆烂,我想艰难的不只是妈妈,还有无辜的孩子们。
悲剧还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在那些孩子发生意外的新闻通报下,人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发出愤怒的质疑和追问,爸爸去哪了?爸爸究竟干什么去了?
只是等到那时,一切都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