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遇见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庆祝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
记得读初中时,校园两棵高大的柳树间立着一个刷着蓝漆的木制报亭,透明的玻璃框里挂着多种报纸。那个年代,读书看报是很多师生的爱好,我也不例外。
我特别注意到一份报纸——中国教育报,它的版面比普通报纸要大,内容多与教育有关。于是,从初中到师范,再回到初中就读的母校任教,到现在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阅读中国教育报成了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从懵懵懂懂地看报,到一知半解地读报,再到亦步亦趋地用报,我逐渐熟悉了报纸的不同版面,新闻要闻、中教评论、校长周刊、理论周刊、课程周刊……每一期报纸到来后,我必先全面浏览,再选择一个兴趣点进行重点阅读,最后写下必要的笔记或心得。中国教育报如同一个学高身正的“导师”,开阔着眼界,打开着思路,传递着观念,影响着方法,成为我从教路上的灯塔和信仰。
随着从教经历的丰富,我希望与中国教育报来一次“对话”,这既是一次尝试,也是一种学习。2005年4月,“教改擂台”版的一个话题征集,引发了我心中的冲动和渴望。几度酝酿后,当晚我迅速在电脑上敲打成文并发送至话题邮箱。没过几天,课余读报时,我不自觉地被该版左上角一个熟悉的标题和姓名吸引了——前几天写的短文《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登上了4月28日的中国教育报。虽然只有“豆腐块”般的只言片语,但充满着浓厚的油墨香味,刺激着“味蕾”,迅速激活了我内心的“小宇宙”。我想,也许是切中了题,也许是一线的真实……不管怎样,长江不择细流,泰山不却微尘,中国教育报自有大报的风格和气场。
那次用稿后,我自信满满,在教育教学和阅读写作中充实而愉快地行走着。敲击这篇短文时,十多年前那些青葱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片段不断闪现。曾记得,当年国庆节,我一边在家看书学习,一边整理平时的心得,猛然想起眼前的电脑,以及前不久一堂运用多媒体技术上的教学课,于是写就《我的老友——电脑》,感觉不错。随后我翻阅中国教育报,寻找合适的渠道,投向了“数字空间”版。12月2日,文章见报。本着初生牛犊的干劲,2005年一年,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四川教育、教育导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二十多篇,也结识了全国各地很多和我一样的基层教师,订阅和购买了大量的教育专业书籍和报刊。
现在,我仍认真读报、学报、用报。在几次领导讲话或文件起草中,有意地渗透些对教育、对中国教育报的认识和看法,希望校长和教师们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也有遗憾,近年来少了一线的经历,少有真实的经验可与中国教育报再次“对话”。但我仍高兴地看到,有很多基层一线的文章在最新的版面中源源不断地出现。
这些真实的声音、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如同一条条汇入大江大河的细流,奔涌在中国教育报的壮阔洪流中。
四十不惑,成熟稳重。真心祝愿中国教育报越办越好!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11日第3版 
作者:何春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