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丨《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研究》出版

图片
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研究
张士轩、高月 著
2023年8月出版
78.00元
978-7-5732-0779-1/K.3414
图片
作者简介
张士轩,1986年出生,男,山东莘县人,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2012至2022年先后于安吉县博物馆、安吉县文物局从事考古发掘和管理工作,2022年5月至今任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参与或主持安乐遗址、安吉古城遗址、德清慈相寺遗址、吴兴上濠里墓群等2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
高月,1996年生,女,山东德州人,先后获山东建筑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山东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
图片
内容简介
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是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公共空间。本书以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以安吉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公园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安吉古城遗址在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事业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从一处普通遗址成长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历程。书中内容力求严谨和通俗,既能为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提供素材,也为规划建设中的考古遗址公园提供案例解析。
图片
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士轩,我们习惯称他为“张局”,因为有段时间他曾在安吉县文物局供职。只记得在两年前,就听说他在写与遗址公园相关的文章。没想到几天前摆放在我办公桌上的,竟然是即将付梓的厚厚书稿,说是让我给写序。着实让人有些惶恐,虽然因为考古工作的因缘,我在安吉古城区域已连续开展考古工作二十余年,有幸见证或参与了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从初创到逐步成型的整个过程,安吉几乎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但对考古遗址公园概念及政策法规的理解却远不及张局,还是写点学习心得更为妥当。
书名为《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研究》,但书中内容却远不止此,正如作者在前言部分概括的那样,“全书通过回顾大遗址的发现研究历程、剖析规划建设的背景逻辑、呈现建设运营细节等方式,将与之相关的理论性、实践性认识汇总成册”。尤其是书中的第二章,是对大遗址考古与保护展示、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利用发展历程的回顾,其余段落之间也时刻穿插相关知识点的普及,是对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理念的详尽分析和解读,而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孕育和成长与这两个理念相伴相生,本书的出版对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图片
全书以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为主线,将政府、企业、专家与遗址公园的关系植入每一个章节,是对已初见雏形的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全程回顾与总结。从基础性考古工作的陈述铺垫到保护规划,再到遗址公园规划的制定,从政府营造的外部环境,到全社会日益浓厚的公众考古和考古研学氛围,从专家精心设计导引的考古学堂实践,到企业带着社会责任和历史情怀的全情投入,各个环节层层推进,完整展现了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成长历程,其间所面临的矛盾和纠结也为有志于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的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安吉古城遗址虽然位列国家大遗址名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于新近获批,但作为一个考古人,一个遗址公园建设的参与者,我们深知与更多知名的大遗址相比,安吉古城依然属于小众,作为公园核心和生命之源的考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位一体的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模式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图片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永远无法结项的系统性工程,建设永远在行进的路上,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以及对遗产全方位价值阐释的不断更新,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渐释放,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和谐共生的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必将展现出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这是考古人的期待,更是政府、企业、古城村民以及关心支持遗址公园发展的专家学者的共同期许。
田正标
2023年6月30日
前言
考古遗址公园立足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自2009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以来,我国已累计挂牌55处、立项80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已发展为目前国内最具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如何建设和运营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亟待考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图片
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探索中,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大遗址特点取得了很多创新突破,为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展示利用积累了宝贵经验。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安吉古城得以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和其他考古遗址公园一样,安吉有着包括地理区位、经济结构、人文历史在内的独特优势,安吉古城遗址及龙山越国贵族墓群所承载的越国、秦汉鄣郡等文化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创造了条件。纵观全国的考古遗址公园,虽然文化内涵千差万别,但在筹措建设资金和可持续运营方面却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由于考古遗址的公共性以及遗址公园的公益性,政府的财政资金成为资金来源的绝对主流,并由此带来了“政府托底”的运营问题。投资建设和运营考古遗址公园,确实是当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在建设速度和质量方面也有着明显优势。但不可否认,一方面巨额的基建和运营资金始终在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导致很多考古遗址公园难以推进;另一方面考古遗址作为一种独特的遗产资源,越来越吸引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其中就包含了社会投资力量。西安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做法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遭受批评,但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开拓了思路和实现路径。在浙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环境和安吉以往文物工作创新实践的小环境中,社会企业与考古遗址公园不期而遇。社会企业的参与并非简单的投资主体发生变化,而是引发了规划分期、功能布局、权责划分、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新问题。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过程,其实可以概括为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远比预想更为复杂,否则以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这样的体量,无须耗费十年的规划建设时间。本书认为这种复杂性正是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创新的价值所在。基于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创新的价值,本书希望通过回顾大遗址的发现研究历程、剖析规划建设的背景逻辑、呈现建设运营细节等方式,将与之相关的理论性、实践性认识汇总成册,以供同仁讨论批评。
本书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讲述浙江考古人坚守田野发现,研究安吉古城遗址的历程;第二章着重分析安吉古城在顺应大遗址保护利用趋势的外部环境中,立足自身实际走上考古遗址公园之路的缘由;第三章从规划设计、考古研究以及环境整治方面陈述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第四章结合大遗址展示普遍存在的难题剖析遗址公园的展示教育定位与导向;第五章从社会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实践方面讲述企业参与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之路;第六章基于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产生的辐射影响,希望更多考古遗址公园践行好自身的初心使命。
图片
后记
从2013年挂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算起,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实践刚好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展示利用工作,特别是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发展考古事业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焦点。因此,顺应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潮流的安吉古城,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以及全国各地专家和社会各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十年的建设终于在2022年底面向全社会开放。
十年磨一剑。作为参与者之一,笔者见证了安吉古城由考古到大遗址再到公园的艰辛历程。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持续而系统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这在全国早已形成共识,笔者在正文各章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在此前提之下,还需强调另一个共识,即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极具实践特征的复杂工程。在这一复杂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否得以正确发挥,关系到考古遗址公园能否顺利起步,以及能否沿着胜利的方向不断前进。在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起步阶段,以彭忠心(时任安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为代表的安吉县文物工作者怀着主动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将当地政府的规划、考古专家的期盼以及社会企业的诉求合而为一,完美地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没有让土地、资金等成为束缚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阻力,联合起越来越多的支持力量推动遗址公园向前发展。安吉古城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后,政府、专家和企业保持了长期而稳定的有效联系,成为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最宝贵经验。
图片
为总结这一宝贵经验,笔者在安吉县文物局任职时曾多次撰写政务信息和新闻稿,对外进行简要介绍。随着遗址公园的全面开放和自身工作调动,笔者感到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已经迫在眉睫。2021年底,笔者的写作计划得到浙江省文物局“新鼎计划”优秀青年文博人才项目支持,同时得到安吉县文物局资助,开始了书稿撰写。
在参与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过程和写作过程中,田正标、徐天进、王巍、刘斌、方向明、焦南峰、高蒙河、张颖岚、吴必虎等老师关于安吉古城文化内涵、遗址公园定位、遗址博物馆展陈、发展前景的讨论,不仅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笔者撰写书稿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素材。山东大学在读博士生高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撰写了正文的第二章内容。安吉县文物局楼志强、王正南、林成博,安吉县古城遗址保护中心周意群、柯安顺、李强,遗址公园运营方黄模敏、蔡雨虹等为书稿提供了必要的图片、数据等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贾利民对书稿提出了十分中肯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书稿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南京师范大学夏也婷、方可心,太原师范学院宋雯慧、索娜英等也为书稿修改提供了帮助。撰稿期间,妻子李圆圆、儿子张博彦为笔者创造了清静独立的写作环境,父母、岳父母自始至终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文献。即便如此,笔者深感自身理论和学识的不足。加之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书中难免有错误与不当之处,敬请同仁和读者批评见谅。
张士轩
2023年5月7日
责编:贾利民;排版: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