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水平为什么退化得这么吓人?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欧洲三大拿了个遍,奥斯卡提名常客,代表作不少,可现在却很难拍出一部能看的电影。
《长城》是五彩斑斓的烂,《满江红》是虚无主义的烂,《坚如磐石》要靠脑补才能成为神作,是张艺谋水平退化了吗?
图片
其实,有一大原因是因为张艺谋变了,但不是能力方面的变化。
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式,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举止,思考方式。
图片
如李安,他在不同时期拍出的电影是有极大差异的。
刚出道那会的父亲三部曲,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剖析中式传统教育,父权思维,社会伦理。
这是因为李安从小被身为校长的父亲严苛管教,长大后又到美国念书,两种文化观念的冲击让他产生了思考。
一方面想逃出父亲的掌控,但又因传统不可能放任自流,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但对其保持警惕,这种纠结与矛盾便在三部曲中体现了出来。
图片
随后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之后,李安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
两获金熊奖,享誉国际,李安第一次在美国交了18万美元的税,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好莱坞也接纳了这个黄色面孔的导演。
名声、物质都不缺了,李安的视角也就不再满足于父亲,转而挖掘东西方文化的最深处,《与魔鬼共骑》应运而生,以南北战争为题分析美国。
图片
接下来的《卧虎藏龙》是李安一直想拍的武侠题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北美过亿美元票房,李安名利双收。
之后的《绿巨人》票房滑铁卢,李安感觉到很疲累,再加上已经功成名就了,对电影也没什么追求了,便计划退休。
但他的父亲对他说,入山不必太深,下笔不必太浓,再拍一部片,第一次对他的电影事业进行了肯定,李安这才接了《断臂山》。
图片
可在拍摄期间,他的父亲去世,匆匆赶回台北祭奠,之后又飞到美国继续拍《断臂山》。
这一阶段的李安,因父亲的突然离去,以及来不及好好说告别,对电影的热情骤减,所以在片场经常魂不守舍,拍片也没有那么上心。
所以《断臂山》成片后,即使前后的情绪表达不一,但从头到尾都能看到一种散漫感,这就是李安当时心境的代入。
图片
谁知,《断臂山》大获成功,李安一举拿下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
之后李安挑战更高难度的《色戒》,过程中心神俱疲,找伯格曼开导,拍完后想放松,接了《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图片
数年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对神性、信仰有了思考,也常常怀着对父亲的愧疚,便把这些通通放进了电影当中。
片中孟加拉虎的不回头,于电影而言是一种纯真的力量,向前看,不必追,对李安来说是没有跟父亲好好道别。
也是李安多年后的释怀和感悟,无须过多留恋,人生总得过去,包括那句“i'm sorry”是李安想对父亲说的话。
这就是李安的电影大部分都不错的原因之一,一直对电影保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一直对世界充满思考。
图片
张艺谋与李安有些类似,他们不像王家卫有着极强的作者性,一辈子都在拍男女情事,而是不停地尝试迥异的风格。
在导演生涯的不同阶段,对艺术的追求不同,对电影的抱负不同,所以每个时期的电影质量各有差异,并不能从一而论。
图片
刚从北影毕业,张艺谋被分配到了并不理想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地处西南边上,文化氛围不浓厚,找领导协调了几次都没成。
既然来都来了,好歹也是份工作,比不上去北京、上海、西安的同学,那就做这批人最早拍电影的,然后再以此为跳板。
于是跟同学一起打听厂领导最喜欢什么剧本,接下了没人拍的《一个和八个》,毕业不到一年,可以独立拍片,又展现了大胆的摄影,史无前例。
图片
有了《一个和八个》的第五代导演的第一枪,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彼时的张艺谋对电影是有一股热忱的,也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在《黄土地》中的构图更加具有创新性。
这时候的张艺谋希望借助《黄土地》中的摄影改变中国电影语言,让电影不再一味地追求故事性,让大家意识到电影通过画面去看也可以去感受,去理解。
图片
到了《红高粱》,年轻的张艺谋依然没有放弃对电影的革新,也保持着对电影的执拗。
电影拍完后,张艺谋把拍电影穿烂的一双布鞋,埋在了黄土之下,发誓“此部电影不成功,以后再不拍电影”。
电影上映后,摄影如《黄土地》一般大胆,更令人兴奋的是,张艺谋在画面之外,又开始用色彩的不同阶段来叙事和抒情。
图片
柏林金熊奖的桂冠也让张艺谋坚定了电影艺术,向更多的大奖,以及大师的方向上走。
除了《代号美洲豹》属于玩票性质外,《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都带有张艺谋的不敷衍,以及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
图片
图片
这些电影让张艺谋稳坐国内大导演第一把交椅,可情感的困惑让《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失了水准。
当时张艺谋和巩俐的感情出现了问题,电影拍完两人就分手了,所以张艺谋在片场时根本心不在焉,只想尽快完成工作。
尽管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评审团大奖,但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拧巴、纠结的劲儿,质量与前面的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是因为张艺谋的心态影响了电影。
图片
接下来,张艺谋交出了一部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电影,《有话好好说》。
这部片子属于都市荒诞黑色幽默,是张艺谋此前从未有过的尝试,到现在,张艺谋也再未拍过第二部类似的影片。
这一时期的张艺谋,逐渐走出了情伤,用一部电影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也向外界回应,自己不拍落后,也能拍好电影。
图片
生涯前十几年拍的那些电影,是张艺谋的最高水平,他也意识到自己成不了黑泽明那样的大师,那就做一个好好拍电影的导演。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都是张艺谋回归好导演,不再追求大师之后的作品,少了以往尖锐的气质,多了豁达的温和。
图片
期间,张艺谋与张伟平相识,让他的电影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过去的张艺谋看重电影的艺术性,对依赖票房的商业片比较抗拒,但张伟平的出现让张艺谋在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只在做两件事,票房与奥斯卡。
《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的电影迎合外国人,口碑跌落,烂片导演之类的论调都是这时出来的。
图片
彼时的张艺谋还是很看重文艺界的评价的,跟张伟平散伙后,用一部《归来》挽回口碑,但好景不长,《长城》让张艺谋内心的虚荣心又燃了起来。
一个中国导演的华语电影能够同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是一件这一辈子都很难碰到的事,张艺谋也承认说当时确实虚荣了,为了虚名而接的。
图片
《长城》的失败,让张艺谋痛定思痛,《影》是他展现自己能力还在的作品,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再加上《一秒钟》的多次立项申报,以及年事已高,张艺谋对电影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把自己定位成职业导演,有喜欢的本子就拍,不管自己是否适合。
图片
因此,我们会感觉到现在的张艺谋好像水平退化了许多,连拍个好片的能力似乎都丧失了,因为他看世界、看电影的态度变了。
以前的他,想成为大师,改变中国电影语言,对电影精益求精,中间的他,用过去的名气、地位赚钱,还想创造中国人在奥斯卡上的纪录。
如今的他,历经千帆,也不怎么在乎观众的评价了,对的电影的艺术追求淡了,思考也没有了,有的拍就拍,能赚钱就赚,做一个职业导演。
图片
作为导演的这三个阶段,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完全是三种样子,质量也是三个档次。
这就是思想转变所带来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张艺谋拍电影的方式,曾经的电影小子不见了,曾经的电影大师不见了,只剩下了职业导演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