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寒战3》与《赤道2》,无匹深度与庞大格局,可否合流?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巧合。
香港影坛最具深度和格局最庞大的电影,都出自同样的两位导演之手。
一个叫陆剑青,另一个叫梁乐民。
他们并非港影名宿,而是在2012年持《寒战》横空出世,在五年时间里,一次横扫香港电影金像奖,两夺香港年冠、一次打破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纪录,两度刷新香港警匪电影在内地的票房纪录。
合作演员皆对他们赞不绝口。
不但钦佩于其剧本的不落窠臼、逻辑缜密和伏笔奇巧。
更凛然于他们对电影的认真与执着。
但有件事情,不可思议。
今陆、梁何在?
图片
简单回溯。
2011年,电影《寒战》开机,次年上映。
以4282万和2.54亿的票房成绩,夺得香港年冠、并创下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全新票房纪录,在2013年金像奖上,陆剑青与梁乐民,凭这部《寒战》,联袂摘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同年度,电影《赤道》开机,次年杀青,2015年正式上映。
香港票房1615万,列年度第九,内地票房2.09亿。
彼时,电影《寒战2》开机,次年上映。
以6682万和6.78亿的票房成绩,夺得香港年冠、打破香港华语片影史票房纪录,创下香港警匪电影在内地的全新票房纪录。
2021年,电影《梅艳芳》上映,梁乐民执导。
2022年,电影《围战》立项过审,片目显示,导演陆剑青。
该电影无下文。
2023年,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破障》立项,资料显示,导演陆剑青。
或正在筹备当中,但迄今尚无开机消息。
图片
转而看看《寒战》与《赤道》。
每当提到《寒战3》,就必然有人会提到《赤道2》,先不谈电影本身的比较,这种现象也说明,有一部分人,对这两个系列的电影,念念不忘。
原因很简单,《寒战》深度无匹,而《赤道》格局无双。
先看《寒战》。
警匪为壳,涵盖守城、制度、职责、警队、应急机变与职业操守、幕后角力,元素与线索皆奇多,但法度严谨、一丝不乱。
无论是布局、讲故事,还是边界控制和整体质感的营造能力,都是绝对一流。
而电影也跳出了传统港式警匪电影的窠臼,自成一派。
再看《赤道》。
恐袭、大盗、核武、博弈及高层斡旋,为华语电影中仅见的题材,这也是为何尽管首作失利,却仍然一直有人对系列续作念念不忘的原因。
前者两部而止,后者则一直都未有后续计划。
也可谓皆在搁置状态。
图片
以前谈过一个观点。
鉴于前作不利,《赤道》或可采用变化演员阵容的方式重启,而在此基础上,其实应该可以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也即《寒战3》与《赤道2》合流。
首先,《寒战3》启动的难点在哪里?
题材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在编剧层面上极难掌控尺度,而若保守延展故事,追随此前两部电影而来的影迷,或将不会买账。
而《赤道2》呢?
前作有一个极大的逻辑问题。
涉及核武恐袭这种层次的危机,居然会全权交由一个小小的、所谓“反恐特勤组”主管去处理,而外请专家,居然似乎比警方更有话语权。
在这个基础上,种种伏笔、悬疑,皆难以立足。
且两位主角的人物塑造,都有“过火”之嫌,一个是肇志仁,剧本定义是“优雅拘礼”的大学教授,却急躁易怒,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另有心思,另一个是李彦明,人物关键词是“仕途不得志”的警官,但偏执得过了头。
再加上“跨国”视野,核弹层级。
故事当然难以为继。
但若将二者合流,会发生什么?
图片
方向会很显然。
保留《寒战》系列的警队高层视角,引入《赤道》框架的恐袭事件。
在经历了警务处长之争和绑架、幕后角力等危机之后,刘杰辉成长为警队唯一的威权人物,已不再轻易冲锋陷阵,左膀右臂已成,而“赤盗”在前次恐袭计划受挫之后,重整旗鼓,利用多年暗藏的棋子,再次卷土重来,他的目标,仍是香港。
正气、腹黑和威权兼具的刘杰辉,与露出真容的反派“赤盗”角力,大战一触即发。
而如果是这样的架构,也会是两位天王,在电影里的第一次正面手谈。
这也非常有趣,并可自成话题。
会不会很完美?
图片
香港电影已经陷入危机。
但恰如此前探讨。
从近年来的多部港片观察,并不是说演员梯队青黄不接,进而老演员们撑不住,而是随着多位大导的隐退,导致现在的香港影坛,从编剧到执导的幕后力量,已经严重不足。
很多人甚至连故事都讲不好。
故问陆、梁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