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老兵”系列报道之一 我的革命伉俪父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衣仙客引客来  张东阳 
“我家有老兵”系列报道之一
我的革命伉俪父母
编者按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激发年轻一代崇军尚武的军人梦想,重温老兵激情岁月和军旅情怀,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从即日起,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三门峡日报社推出“我家有老兵”系列报道,通过回忆老兵往事、记录老兵心事、讲述老兵家事,分享火热的战斗青春,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带动全社会学习宣传忠诚奉献的老兵精神、大力弘扬淳厚质朴的革命家风。敬请关注。
  从小到大,我有一种异与别家孩子的自豪感:我的父母是战场“夫妻档”,他们共同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
  我的母亲张秀菊今年88岁,家住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老城村,籍贯在平顶山郏县。1951年,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入伍,经过短期的培训,被分到解放军第63陆军医院,与战友——从灵宝入伍有为青年张高升相恋,于1955年12月结成眷属。
  朝鲜战争打响后,父亲所在的军队卫校接到上级选派10名优秀学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63陆军医院护理从朝鲜战场归来伤病员的命令,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时正值寒冬,许多伤员由于肌肉组织大批坏死被迫截掉下肢,生活不能自理。当时,17岁的父亲,又瘦又小,每次背运伤员上厕所,他都累得气喘吁吁。
  此时的母亲,在医院为从朝鲜战场下来的大量伤员包扎伤口、换药、打针。他们俩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由于父亲的敬业精神和对志愿军战士的强烈爱心,他本人多次受到通报表彰,并在1952年的“荆江分洪”工程中荣获一等功勋章,又先后在华南公路建设中荣立一等功和三等功,在1955年5月的全国公路第一次劳模代表大会上作为代表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并在观礼台上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结婚后,父亲所在的医院由于工作需要迁到了北京,母亲的工作也由汉口调到北京。之后,他们为响应毛主席“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决定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回家乡建设。
  1958年,从北京回到家乡后,父亲被分配到灵宝市大王镇卫生院工作,母亲则被分配到实验小学当校医。夫妻俩的子女均已成才,7个子女中,有3个大学生。
  多年来,两位老人将荣誉深藏,从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他们身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2021年,父亲病逝。母亲虽然一个人,但依然乐于施善,待人和蔼,慈祥的面庞看不出她所经历的战火与硝烟。(张秋丽口述 王梦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