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城内的“三山四海”

图片
长虫山蜿蜒北来,在铁峰庵吐气结穴,势若鸾停鹄立,稍有延宕,又向南延伸,逐级而下。早在距今约300万年前,蛇山就一直向南延伸至海埂,后来一条东西方向的断层复活,将蛇山拦腰斩断,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蛇头”隆起,成为巍峨的蛇山;南段“蛇尾”垂跌,陷于土层之下,最深处达500米;“蛇腰”则拱起,形成了螺峰山、五华山和祖遍山。三山都是蛇山余脉,排列成“品”字形阵容,直入老昆明城。螺峰山(圆通山)、五华山下又有翠湖,都在昆明城里。因翠湖早先叫“菜海子”,又称“翠海”,湖堤纵横,一分为四,有“四海”之说。因此昆明城又有“一城三山四海”的美誉。与城外“三山一水”相对,旧时还有城中“小三山两河”之称,此之“三山”为五华山、圆通山和磨盘山,“两河”是洗马河、绿水河。但昆明人说得多的,还是“三山四海”。
图片
昆明早年有一首童谣,就叫《三山四海一条江》:昆明城有三座山,叫作哪样山?第一座,五华山。第二座,圆通山。第三座,磨盘山。昆明城有四个海,叫作哪样海?翠湖又叫菜海子,东边叫作东海子,西边叫作西海子,南边叫作南海子,北边叫作北海子。昆明城有一条江,叫作哪样江?昆明城有一条江,叫作盘龙江。
昆明城里有“三山四海”,城外有“三山一水”,“三山四海”套在“三山一水”中,显现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双重空间结构,内外山水相依,寺观错落,楼阁辉映,构建了“五华鹰绕”“螺峰叠翠”“绿映双塔”“翠湖春晓”等得天独厚的城市景观,使昆明成为一座山水之城。
螺峰山·圆通山
图片
蛇山余脉蜿蜒南下,到老昆明城下有商山,再延伸到城内,首先就是螺峰山,成为老昆明城中“小三山”之首,最高点海拔1930米。明代以前,这座山叫作盘坤山,稍后又叫螺峰山,至今山前仍有“螺峰街”,就是以“螺峰山”得名的。
图片
螺峰山之“螺”从何而来?历代志书说法不一。唐代的《云南志》(《蛮书》)记载,因为山下螺蛳多,所以称此山为“螺山”。早年这座山下就是滇池,后来湖水稍退,遍地都是螺蛤,“螺山”之称,应当就从此而来。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又说,这座山上有巨石,石色深碧,盘旋如螺髻,所以叫“螺山”。而明代以前,此山又称“盘坤山”,似乎已经有了“螺峰”的意思。
图片
早在唐代的南诏时期,螺峰山南麓就建起了“补陀罗寺”,山随寺名,称“补陀罗山”。元代的延祐六年(1319年),圆通寺历时18年建成,螺峰山又得名“圆通山”,但明代文人墨客仍然称此山为螺山,并题下“螺峰叠翠”一景,与“翠湖春晓”为对。1927年,螺峰山建成公园,称为圆通公园。1953年,螺峰山建动物园,民间仍然称圆通山。
圆通山形如柳叶,南北窄而东西长,地方志书称其“山色幽翠,石磴旋折,全山皆怪石嶙峋,森罗万状”。山西一片缓坡,花木葱郁,多有园林胜地,山下就是翠湖;山东幽石巉崎,木石掩映,俗称“一窝羊”;盘龙江绕山南下,流入市区;山北坡斜林密,草径幽深,和今天的商山大学区相邻;山南悬崖峭壁,横亘千丈,山麓有圆通寺,前面又延伸为祖遍山和五华山。
元代以前,圆通山还在昆明城外,明初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筑昆明砖城,拓展城区,把圆通山圈入城内,既有山野之趣,又有登临之便,所谓“日日看山不出城”,成为昆明登高赏景的胜地。登临此山,可观“三山”——西山、五华山、祖遍山,可赏“两湖”——滇池、翠湖,兼收昆明南城景致。“螺峰叠翠”更成为“昆明八景”之一。
图片
早年的圆通山,山上有重九起义烈士墓碑,山下是圆通寺。
圆通山自古以花事繁盛著名。清代文人施汝揆有词《锦缠道·螺峰即景》曰:照眼花明,好一派春光透,醉东风,千红齐凑,海棠毕竟群芳首,树树高枝,慵带夕阳瘦。
现代圆通山盛事,当推三月花潮,倾城游春。先是千株西府海棠花开,夹道蔽日,如红罗蔽路,接着数十株樱花盛开,与百余垂丝海棠交相辉映,竞相开放,团团簇簇,似霞云万朵。每年此时,市民咸集,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万头攒动,花海人潮,令人叹为观止。
圆通山西坡有“唐坟”,为民国初年云南督军、省长唐继尧之墓,民间俗称“唐坟”或“老唐坟”,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先这一带还有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起义阵亡官兵墓。圆通山东部建有纪念滇西抗日战争的“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有纪念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作战的“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已于2013年底修复。
五华山·光复楼·开武亭
螺峰山以南又有五华山,古称悯忠山,在老昆明城北部,北接螺峰山,东连祖遍山,并称昆明“城中三山”。五华山海拔1940米,西与翠湖相连,南与闹市相接,现为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五华区也因五华山得名。民国《昆明市志》称此山由螺峰山层叠而下,群山朝拱,“端丽尊严”,东有金马山环绕,古柏参天,苍翠如云;西有滇池濒临,汪洋浩荡,一望无际;南则俯瞰全城,一览无余;近则双塔在左,翠湖在右,可谓形势雄壮,“为全市各山之冠”,以“五华鹰绕”名扬滇中。
图片
宋代大理政权修筑鄯阐城,鄯阐侯高智升在五华山下建筑府第,称“东府”,又在五华山设北门。元初建中庆城,仍以五华山为城北天然屏障。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之子、云南王忽哥赤和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在山上建悯忠寺,山称悯忠山,大殿内塑如来等五尊佛像,称“五华殿”。后来悯忠寺毁于战火,元代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重建,改名五华寺,山也由此称五华山。元代学者王升作《滇池赋》,其中有“五华钟造化之秀”一句,将五华山列为元代昆明八景之一。明洪武初年修筑昆明城,把城墙从五华山向北移到螺峰山,五华山被圈进城中。后来重修五华寺,在山上建聚远楼、无边楼,又建旷怡、泰然、净明、真意等亭台。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三宝太监郑和捐刻《大藏尊经》,珍藏在五华寺中。
图片
明末清初,五华山中先后兴建大西军秦王宫、南明永历帝故宫、吴三桂王宫。清康熙年间,五华山多次得到重修,建起龙亭、朝房,每逢清帝寿辰或元旦,昆明文武官吏照例要齐集山上,举行朝贺仪式。山上还建有拜云亭,每逢初一、十五,地方官员都要齐聚亭前,演习朝拜礼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奉旨得削减屯额,减轻屯田军民负担,又在拜云亭前立了座万寿无疆坊,以谢皇恩浩荡。拜云亭东建有诸葛武侯祠,每年春秋二季,都要挑选吉日,举行祭祀。清光绪年间推行“新政”,又在五华山上建起了高等学堂。
图片
早年五华山上的光复楼,辛亥革命后的云南省政府就驻于此。
辛亥革命,云南响应。清军抢占五华山负隅顽抗。战事激烈之时,起义军将领李根源大呼:“阵亡者得葬斯土!”义军士气大振,前赴后继,英勇进击,终于夺取五华山,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战斗结束后,不少烈士得葬在五华山中。此后,云南都督府和师范学堂互换驻地。都督府进驻五华山,原师范学堂主楼五华楼改名“光复楼”,以纪念重九光复之役。1915年12月22日,护国起义前夕,滇军将领39人在光复楼彻夜开会,歃血为盟,宣誓起义。护国起义胜利后,这一天被定为护国起义周年纪念日,昆明各界在五华山开武亭(原拜云亭)前集会,鸣礼炮101响,创下纪录。
昔日光复楼前有一联,盛赞其景曰:六诏锁烽烟,望僰道苗疆,六服河山双眼底;五华开画景,看雕甍绣户,五云楼阁半天中。
祖遍山·双塔寺
五华山东边是祖遍山,为昆明城中“小三山”之一,其东临盘龙江,西侧五华山,北靠圆通山,南面有大、小绿水河,最高点海拔1915米。
图片
祖遍山上原有“极乐宝宫”,始建于元代,山下绿水河畔又有元梁王的流云阁(松子楼)。后来极乐宝宫又得扩建,改称大德寺,祖遍山由此又称大德山,大德寺也称祖遍寺。“大德寺与五华山寺相对出,左峙金马,右耸碧鸡,前瞰大海,后连商山,实胜迹也”(明·赵壁《重修大德寺碑记》)。
大德寺有三进院落,依托山势,逐渐升高,金碧辉煌,颇有气势。旧时大德寺西有盐龙祠,寺祠相连,香火很旺。清道光年间戴絧孙有《祖遍山铭》,称此寺“寺接青门,河通绿水,风约苹花,雨敲松子,金仙法界,玉女高城,空牵世纲,祇负心灵”,独具一格。
图片
早年的祖遍山大德寺双塔和山下的绿水河。
明成化五年(1469年),大德寺前建起两座佛塔,为十三层密檐式实心青砖塔,称大德寺双塔,民间又由此称大德寺为双塔寺。双塔有唐代佛塔风格,大小形制相同,平面呈四方形,相距27米,高约18.5米。据近年考察,双塔修建,妙处不少:其一,双塔基础呈倒锥形,深仅3米,以一层土加一层鹅卵石夯实筑成,以强化塔身的稳定性和强度。其二,此塔为实心塔,施工方法是先砌外壁,填实中心,再层层上砌完成,较之其他建塔方式,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标志着500多年前的昆明已有了相当成熟的筑塔技术。
图片
祖遍山大德寺与五华寺、圆通寺相峙而立,双塔建成之后,南与东、西寺塔遥遥相对,成为老昆明城的地标和昆明文明的象征。旧时祖遍山有寺、有塔、有楼、有水,“双塔云中,一楼天际”,倒映在山下绿水河中,又称“绿映双塔”,自来为人称道,以“双塔归鸦”名列明清昆明八景之一。清人朱筱园有《双塔寺》诗云:古寺嵌螺峰,出奇五华外。干霄两浮图,俯受乱山拜。城市几劫灰,矗立终不坏。
从清末开始,祖遍山成为学校、机关、民宅所在之地,双塔寺中先后设立过云南工矿学堂、云南甲种工业学校、云南路政学堂、云南高等师范、云南省立高级中学、昆华高级农业学校及双塔中学等。如今双塔犹存,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菜海子·翠湖
翠湖原称菜海子,又因以九泉所汇称九龙池,位于五华山西麓,圆通山西南。
图片
唐宋之际,翠湖还是滇池的一个湖湾,处于“三面环水”的拓东城外,旧时有“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的说法。元代疏挖海口,滇池湖面下降,翠湖逐渐与滇池分离开来,成为一片沼泽。附近农民在这里种植千叶莲、菱茨、蒲苇等水生作物,四周土地多半被开辟成菜园,所以这片沼泽又叫菜海子。早年翠湖有一条河,向西流入滇池,叫洗马河。
图片
明初修筑昆明砖城,翠湖被围进城内。清代在翠湖兴建亭阁禅院,总督阮元在湖中重筑堤路,纵贯南北,叫作“阮堤”。1919年兴建翠湖公园,云南督军唐继尧又重筑横贯翠湖东西的长堤,与阮堤交汇于湖心亭,称为“唐堤”。两堤将翠湖一分为四,堤柳垂波,亭阁水榭,成为昆明城中一大胜景,有“四海”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当年经常在此读书,写下民乐《翠湖春晓》。今湖中岛上建有聂耳坐像。
图片
菜海子一分为四,昆明从此有了“四海”。
翠湖南岸,旧时多有酒家,清代诗人王毓麟在《翠湖春日杂咏》中写道:篱落香吹豆子花,一株杨柳映门斜。游人若爱春酤好,燕子桥东卖酒家。
今天翠湖畔多有咖啡馆、茶庄、餐室、酒吧等。入夜灯火阑珊,水平风清,倒影流彩,闹市之中,又得一块静地。翠湖东畔原有皇华馆,是外来官员下榻之所,后为纪念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中的滇军名将赵又新,改为赵公祠。今天在此建起又新小学,旁边建起翠湖宾馆,是昆明最早接待贵宾的地方。翠湖东畔还有清代名士钱南园祠,北边有贡院旧址、清代状元袁嘉谷旧居,南面有尽忠寺、石屏会馆和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的黄公祠,西有云南讲武堂旧址,有著名文学家闻一多旧居和殉难碑,是云南历史文化荟萃之地。
民国时期,翠湖一度沦为旅馆、军营、机关所在地,一时游人止步,大煞风景。20世纪50年代以后,再度辟为公园,数次深挖湖塘,湖池周边建起石栏,又修环湖道路,1999年更建成开放式环湖园地。翠湖深嵌昆明城中,垂柳依水,绿雾如海,长堤卧波,景色明秀,有“春城绿宝石”之誉。近年入冬之时,海鸥北来,群戏湖上;游人咸集,戏鸟喂鸥。鸥海人潮,蔚为一景——翠湖戏鸥。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朱净宇
文图资料:《老昆明旧话旧照》
美编:姜维钢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