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后当交警15年无错漏,让知识在平凡岗位中闪光

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北京市公安局交警张雷,清华博士后,汽车工程专业高材生,行业领域专家,从事交通事故现场勘查15年,无一错漏。(据10月17日新京报)
近日,“清华博士后当交警15年无错漏”引起网络关注,有的奇怪于清华博士后为何去当交警,认为小事干得再精彩也是大材小用,有的赞叹博士后交警的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凡的业绩,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就没有浪费,就是好榜样。
图片
在实验室工作的张雷(图源:北京市公安局)
近年来,随着就业观念转变与就业多元化的趋势,一些高学历人才选择了看起来比较普通的岗位,常引起“教育浪费”的争议。北京市公安局交警张雷的事迹也许很好诠释了“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证明高学历人才在基层岗位一样有用武之地。
同事们说,张雷之所以创造“15年勘查现场无错漏”的神奇,是因为他懂痕迹、懂法医、懂法律,他自己就是一个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系统开发+行业标准制定的“工作室”,而张雷却觉得,是自己工作的岗位给了他无限的可能。
今年7月,张雷被评选成为202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二季上榜人物。10月16日,“清华博士后当交警15年勘查无错漏”登上网络热搜。
据报道,今年48岁的张雷一贯给人理性严谨的印象,从吉林工业大学博士,到清华大学博士后,他一路在汽车工程专业领域深耕。
因为他的研究与汽车安全有关,张雷从2005年起,就和导师一道作为专家,参与了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工作,也和公安交管工作结了缘。
图片
张雷在工作中(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2008年毕业时,张雷选择来到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交通事故处工作,家人感到不解,这对张雷来说,却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北京交管部门成立了一家全国首个省级公安交通鉴定司法中心,需要人才,以张雷的专业素养,正好有用武之地。
穿上警服,张雷很快在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工作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作的深入,张雷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我们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其中两个比较费时的环节是拍照和画图。一般事故一套流程走下来,也要至少1个小时。”张雷介绍,画图是否规范,是否标注准确,是否能够体现车辆的行驶过程,都直接决定事故事实的确定,甚至决定案件的定性和责任认定结果。
图片
张雷的研究成果颇丰(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张雷带领团队研发设计了一款“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使用这套技术,仅用12分钟就能完成整个现场的勘查工作。这项科研成果被北京市交通事故部门广泛运用,并推广到全国,该成果获得了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张雷又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1133-2014),成为全国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主要方法。
据介绍,张雷带领团队主持制定、重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6项,提升了民警现场勘查、照相、绘图、检验鉴定、事故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说到这里,就不难看出知识的力量,张雷将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用知识做实事,这对保障事故当事人的权益十分重要。他认为,这关系到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关系到汽车行业的变革和未来,关系到城市的运行和人们的安全和利益。网友说,“这就是学习的用处吧。”
清华博士后当交警15年,勘查现场无错漏,这既是专业精神的力量彰显,也是敬业爱岗的力量彰显。网友感慨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也表明基层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别说高学历人才到基层岗位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哪个岗位都需要知识来推进工作面貌,需要专业技能来让工作提档升级。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