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簠斝甗卣盉鬲还记得怎么念吗?罍鬶觯殳钺,这些呢?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文物上的生僻字,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此前,极目新闻《文博艺览》推出文章《匜簠斝甗卣盉鬲 来吧,请念出它们的名字》,还记得这些生僻字怎么念吗?
今天我们继续解锁它们——罍鬶觚觯殳钺,希望大家在博物馆再见时,不会“相见不相识”。
【1】
钺yuè
看字像“越”,看器像斧,说的就是“文能当仪仗,武能去打仗”的文物——钺。
上周,历史作家、微博大V沅汰做客湖北省外文书店,作《博物馆里的汉字:古文字与青铜器》主题分享。她介绍,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是从大斧演变而来,可以砍劈。“戉(yuè)”字在甲骨文里非常形象,就像是一把有柄的大斧。最早的“戉”并不是金属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原来的石制大斧逐渐演变成了青铜大斧,“戉”变成了“钺”,它也不再仅仅是武器,而是演变成礼器,是权力的象征。《尚书》记载,武王伐纣时,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旗帜,用这两件东西作为权力的信物,行使他的指挥权。
图片
图片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有一件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玉钺,淡青色,夹墨绿色斑。两面均刻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以及鸟纹,刻纹精致,是目前唯一一件刻纹玉钺,被称为“钺王”。
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介绍,这件玉钺王出土于余杭反山12号墓,处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300年),玉钺在良渚时期发展到极盛。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随葬钺的现象十分普遍。
【2】
罍léi
在《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诗,“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意思是“我姑且来把酒尊斟满,喝个一醉方休,以作永久的怀念”。诗中所指的罍是一种盛酒器,也常见于现代博物馆里。
据四川博物院介绍,罍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大型盛酒器,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盛酒礼器的角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祭祀是商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青铜礼器则是祭祀的重要载体。巴蜀地区的青铜容器以罍和尊为主体,其中罍是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纹饰最为繁缛的一种。
图片
羊首兽面纹铜罍(图源:四川博物院)
四川彭县竹瓦街的青铜器窖藏,是古蜀地区与中原文明融合的重要标志。据介绍,1959 年窖藏中的一大四小五件列罍,体现了当时蜀地“尚五”的风尚,这种现象在四川成都新都马家乡战国大墓中也有体现。这五件包括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西周兽面纹铜罍、西周四涡纹铜罍、西周六涡纹铜罍,均藏于四川博物院。
【3】
鬶guī
图片
陶鬶(图源:山东博物馆)
陶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饮煮器,据《说文》记载:“鬶,三足釜也。有柄喙。”大致可以看出鬶的形制为空心三足,有把柄,还有鸟喙状的流,颈有长有短,整器造型类似于鸟类。
山东博物馆馆藏龙山文化橙黄陶鬶是山东史前文化众多陶鬶中最精美的一件,外表被打磨得光润细腻,拥有流畅的轮廓和精美的局部装饰,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图片
龙山文化橙黄陶鬶(图源:山东博物馆)
【4】
觯zhì
在博物馆碰见文物觯,如果用“秀才认字认半边”的方式念其名,恐怕很多人会误读成单。实际上,“觯”音同“智”,觯为饮酒器。
据洛阳博物馆介绍,青铜觯是一种小而圆的饮酒器,形状像今天的小瓶子,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说文·角部》中说:觯,乡饮酒角也。从字形上看,这类酒具可能源于兽角制作的水器。
图片
青铜觯(图源: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礼记·礼器》曾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觯也为地位较高的酒器。
洛阳博物馆藏兔纹铜觯,颈部有八只活泼的小兔纹样,较为罕见。
图片
兔纹铜觯(图源:洛阳博物馆)
【5】
殳shū
很多人最早接触“殳”,是从偏旁部首开始,例如“没”“投”“设”“般”等。“殳”是偏旁部首,也是字,还是一种古代兵器。
在武汉地铁8号线省博湖北日报站,站内左右两侧共24幅铜制壁画,其中有一幅画的正是“铜殳”。
据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介绍,殳是曾侯乙墓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古代文献上常常提到殳是周代的五兵之一(戈、殳 、戟、酋矛、夷矛),但殳是什么形制却一直是个谜。直到一件刻有铭文“曾侯戉之用殳”的铜殳于1978年从曾侯乙墓出土,才解决了长期以来殳的形制不详的问题。这件铜殳年代为战国早期。殳头呈三棱刮刀形,三面刃薄如纸且中间均带血槽,末端装饰有浮雕的龙纹,十分锐利。
图片
铜殳(图源:湖北省博物馆)
————
从文中找答案
1、《尚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左手拿的兵器是什么?
a钺
b 剑
c 斧
d 弓
2、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古时东夷人将()作为图腾崇拜。
a 虎
b 蛇
c 鱼
d 鸟
3、周代五兵指的是()。
a 剑、戈、殳、戟、槊
b弓、弩、戈、殳、夷矛
c 戈、殳、戟、酋矛、夷矛
d殳、戟、酋矛、 车、弓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