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 辽宁:前线的大后方 后方的最前沿

图片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深秋,辽宁丹东。鸭绿江畔、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塔高高耸立,仿佛静静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虽然距离那场胜利已经过去70年,但在当年离战争最近的地方,辽宁人的血脉之中还深深刻着抗美援朝的记忆,当年一句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呐喊仿佛还在辽沈大地回荡。
  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
  从地缘上看,辽宁东部与朝鲜隔江相望,唇齿相依。因此,当年的辽宁地区(包括辽东省、辽西省、沈阳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等)成为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过江,志愿军后勤运输车队从这里驶向战场,志愿军英雄儿女从这里凯旋……辽宁人民一方面要承受美国侵略者飞机的狂轰滥炸,另一方面又肩负着组织动员群众参加志愿军和支援前线的重担。刚刚开始和平建设的辽宁人民,喊出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的铿锵口号,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换上戎装,拿起钢枪,走上战场
  由于战事紧张急需补充兵员,志愿军补充的新兵大多来自辽宁和东北。辽宁儿女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换上戎装,拿起钢枪,走上战场。出现了许多父亲母亲送儿子参军、妻子送丈夫参军、兄弟争着参军、妇女争着参军的感人场景。
  据统计,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参战人数达到321579名,在1950年至1951年期间,辽宁地区就有74374人参加志愿军,为志愿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还涌现出了赵宝桐等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近年来,经过反复核查,确认了志愿军辽宁籍烈士共有13374人,约占全国志愿军烈士总数的1/10,他们的英灵大多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
  把家里的炉钩子、炉箅子,全都捐给工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前线鏖战,后方“铸剑”,新中国的军工力量,少不了辽宁的贡献。作为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军需物品送往前线,辽宁的工人们用实际行动在生产线上汇聚起支援前线“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钢铁洪流。
  1950年秋,当时的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了两个月内要生产出10万把军镐的任务。面对生产原料短缺的困境,沈阳重型机器厂发起了募捐闲置铁器的号召。员工们把家里的炉钩子、炉箅子、锅、螺丝钉、大的螺丝帽,全都捐给了工厂,凑齐了原材料。
  在距离沈阳80公里外的鞍钢工厂,工人们也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大规模生产军需钢铁的支前运动。当时,鞍钢是美军飞机滋扰的主要目标之一,鞍钢工人就在此起彼伏的警报声中,夜以继日地赶工生产、搞技术革新,用“钢铁意志”践行了“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使命。
  捐款3408亿元,可购买235架飞机
图片
  沈阳市各界组织宣传队号召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
  1951年11月12日,中共辽西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加紧动员捐献缴款的通知,号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各单位和个人纷纷响应,踊跃捐款。至1953年,辽宁省共计捐献3408亿元,可购买飞机235架。
  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下,辽宁各行各业、各阶层人民积极参加生产建设,支援朝鲜战争。广大农民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纷纷组织生产突击队,抢种抢收、多打粮食、增加收入,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文艺工作者用组织义务劳动、义务演出等方式进行捐款,并每月捐出一到两天工资;工商界提出“按时纳税”的口号。辽宁地区还掀起拥军优属和劳军活动的热潮,把大量的慰问金、慰问品和慰问信寄往朝鲜前线,表达辽宁人民对前线战士的慰问与支持。
  不但男人去,妇女也参加
  辽宁地区既承担着全国赴朝作战的兵员、军需物资和伤病员的中转任务,又担负着直接支援前线的战勤工作。自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到1953年朝鲜停战止,辽宁先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战勤工作,占当时辽宁总人口的12.88%。17至50岁的男子、18至45岁的妇女都要承担战勤任务。
  在朝鲜战场,担架队无比重要。志愿军打到哪里,担架队就跟到哪里,辽宁地区有近15万人参加了担架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卫生部门和广大民工担架队队员们,在敌人的炮火中将90%的伤员运回了国内。
  除动员人员直接担负战勤任务外,在辽宁地区内还抢修了靠近中朝边境的公路、桥梁和飞机场。1951年1月20日,安东省抗美援朝运动中妇女工作总结中写道:“为了支援大军前进修公路,不但男人去,妇女也参加,样子沟村有二十六名妇女五天修了三百里长的公路”。广大妇女群众同男子一样承担各项战勤任务,争当模范。
  家家户户制炒面,老老少少齐动员
图片
  在辽宁的小街小巷,经常出现人们支起铁锅为志愿军炒面的画面
  炒面是志愿军打赢战争的一大功臣。在寒冷的朝鲜战场,“一口炒面一把雪”,支撑志愿军战士维持了最低限度的粮食需求。当年,辽宁人民为了不让志愿军战士挨饿,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和居民在街头支起铁锅,忙得热火朝天为志愿军制作炒面,街头巷尾到处飘荡着炒面的香气。
  当年东北区粮食管理局关于炒面任务执行办法问题的通知中,发布了沈阳市炒面总结,并对如何做炒面、包装规格等作了详细的说明。东北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传达到各单位、各基层、各人民群众中去,甚至在之后又召开了“炒面煮肉会议”,专门商讨并部署炒面以及煮肉制作工作。
  越是苦累,越是危险,就越带头往上冲
  承担战勤任务的队伍中,出现了“龙虎中队”“快输中队”“顽强中队”“突击中队”等模范集体。《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中这样记述:“这些担架队员大多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青年农民,他们对自己的士兵有一种血肉般的感情联系。应该在温暖的家中过新年的时候,他们却冒着炮火奔跑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他们在冰冷的大地上把自己奄奄一息的同胞抱起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抬到包扎所。为了让伤员能够活下来,他们几乎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光了。”
图片
  辽宁省人民政府赠给关文德的奖旗
  本溪县马家村支前碱厂三家子村民工小队长关文德,在执行战勤任务中,比别人扛得多、跑得快,越是苦累,越是危险,他就越带头往上冲,多次带领小队出色完成任务。他所在的中队荣获了“快速大队”的称号。1951年,关文德同志作为朝鲜战场上30万民工的代表,出席了中央人民政府国庆典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主食全部供应细粮
图片
  朝鲜战灾孤儿献给辽西省人民政府的旗
  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使朝鲜成千上万的儿童失去家庭,失去双亲,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1952年10月中旬、下旬,辽东、辽西两省共接收了6812名3岁至15岁的朝鲜战灾孤儿,分别在13个市县设置18个院、园进行安置。在此后的6年间,辽宁人民承担了对战灾孤儿的抚养救济工作。在当地人生活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为朝鲜战灾孤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活条件,主食全部供应细粮,副食针对朝鲜习惯,偏重朝鲜咸菜和牛肉汤。疾病得到了及时医治,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意志和体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部分年龄较大的孤儿还受到技术职业教育。他们在中国少则2年多则6 年,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70多年前的辽宁地区,到处都开展了火热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万众一心、支援前线,演绎了一桩桩催人泪下的生动故事,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记下了光荣的一页。
  这里距离火线最近,这里的故事最暖心。
  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27日,辽宁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美授朝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