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200个小档口,看见广州的另一面

头图源自:《匠人匠心》耶耶 小红书
自行车补胎、裤子改边、旧鞋翻新、钟表修理……这些带着旧时光痕迹的手艺和工种,并没有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消失,它们不再重要,不再日常,却又和人们不期而遇,让你有些惊讶,甚至感动。
你可能不知道。
在广州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里,还存留着9200多家修修补补的小档口——这个数据来自微信小程序“小修小补便民地图”。
当修鞋、补胎、开锁被小程序加持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现代生活的赛博朋克感。
这些小档口不仅连接着老街坊,也吸引着年轻人,它们拙朴,却不落伍。它们不仅提供一种有趣的服务,更让我们读懂平凡人的史诗。
大城里有修修补补,小艺中有林林总总,
物我相看两不厌,唯有爱物之心护物之能,
能否旧物新生,就看一双灵犀手。
越秀区朝天路42号,眼前是一间面积不大的钟表修理店,正在工作的钟表匠崔小林已经60岁了,动作却还是很麻利,头戴倍速放大镜,左手表盘,右手镊子,崔师傅就每天保持这个动作,一干就是40余年。
图片
图源:《钟表“手术师”崔小林:用匠心修复“时光”》微社区e家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崔师傅从柜子旁拿出一个铁盒,里面放着起子、开表器、三叉钳、金钢锉等工具。“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崔师傅的语气里有几分得意:“为了保证工具好用,我都是自己买原材料磨制的。这套工具已经陪了我几十年,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图片
图源:在波士顿喝胡辣汤的文竹《崔叔和表》
崔师傅说去年一个小姑娘找到他,带来一块她外婆留下来的欧米茄Ω手表,因为表盘生锈,外框损坏,表舵、时针缺失,已经找过很多店但都说没有修的价值,然后一直找到了崔师傅这里。
“看了之后,我说能修!只是需要等的时间比较久。”接下单子后崔师傅开始购买材料,给外框包K金,重新修复表盘……忙前忙后花了足足两个月时间才修好。客人来取回手表时很是激动:“看着外婆留下来的手表恢复原貌,时针重新走起,似乎那些童年时与外婆相处的美好时光能倒流回来......”
破旧的手表变回记忆里的样子,似乎连指针转动的细微声音都沁上了童年那个午后的日光,连时光的流逝都温柔了起来。
图片
图源:崔师傅钟表专业维修 小红书
“每次将坏表修好,我都特别有成就感。”而这不仅是成功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更是守护珍藏记忆的责任。“我儿媳妇现在跟着我学习修理钟表的手艺。”崔师傅说,他也会继续坚持下去,毕竟一个城市里,最少也得有一个修表人吧。
今年已经88岁的陈炽兴可能是广州最老的单车修理匠了,街坊邻居们都习惯叫他“兴叔”。修车的档口在海珠区民主直街,摆摊时间一般是朝八晚六。
据兴叔回忆,他来广州已经六十多年了,九几年退休后就想着把自己的修车爱好融入日常,于是便买来材料工具,在家门口支起了一个单车修理档。
图片
图源:ColorChina
兴叔笑言,每个月都有五六千元的退休金,不愁衣食,只求有个寄托。“国家养起了我,我都要帮街坊做些事。”
图片
图源:ColorChina
小时候家中贫苦,兴叔只读了5年小学便出来工作,多年以来,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靠工作获取报酬和自力更生的生活状态。
在兴叔这,别家收8块的补胎费,他只收取5块,街坊带着单车来打气,也不收钱。实惠的价格和认真的态度慢慢地为小店积累了口碑,越来越多的街坊都喜欢到兴叔的店铺来维修单车。
聊得兴起,兴叔还拿出了他的珍藏:一枚“光荣在党50年”徽章和一枚“南粤七一纪念奖章”,他是一名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呢!
孙阿姨的裁缝店位于番禺石碁镇龙碁中路,店面窄长,一台“工农牌”老式缝纫机横在门前几乎就占满了入口,孙阿姨笑着说:“这机子一架,比什么广告牌都好使。”
店内的长桌上放着熨斗、三线机、暗缝机……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器械,旁边两摞衣服堆了半人高,分别是要改的和改完的,对于一个裁缝来说,这堆堆叠叠的都是街坊邻居的信任和口碑。
图片
图源:搜狐 益关注
“这缝纫机跟了我快三十年了,日常出点小毛病,我都自己修惯了。”孙阿姨的缝纫机是婚后她爱人买的,刚开几年缝纫店时,她儿子觉得老式机子动不动就要修很麻烦,于是提出换一台电子缝纫机。
孙阿姨连连摆手:“你是不知道!现在那些改衣服的人可有自己的想法了!有些说要结实,缝线非密密匝匝的走两遍才好,有些臭美一点儿的小姑娘又要求无痕,针脚就得又细又顺着料子边缘。如果是用老机子,我变一下手法,换一下踩脚踏的节奏,轻轻松松就做出来了!换成电子屏缝纫机,要调这个那个参数,按半天还给自己整糊涂了!”
图片
随着网购衣服越来越普遍,到手后不合身的衣服就都交给了裁缝店,改衣行业在默默焕发生机。
三三两两的顾客抱着大捆衣服过来修缮加工,滔滔不绝地说着需求,孙阿姨自始至终都从容的很,笑着记下每件衣服的要求,时不时点点头应和着。“基本上客人提的要求我都能做!”她自信又笃定:“需求都是那些呀,长了短了,掐腰或者放量,改肩线加省道……来来回回总是不变的。”
图片
款式、潮流年年千变万化,身在其中的年轻人都应接不暇,生怕自己落下了哪个热点、脱节了哪个风格;孙阿姨就坐在小小的裁缝铺里,好似一个见招拆招的武林高手,以不变应万变。
一脚一脚踩着踏板,时快时慢地转着手轮,针杆上下穿梭,“哒哒哒哒”的声音清脆而稳健,绵久悠长。
身处广州这座每天飞速运转城里年轻人们,悄悄在市井深处的修理摊中、师傅们认真仔细的一针一锤前放慢脚步。
图片
好像身处这样简单朴实的氛围里,连时间都松懈了步伐,不再推着人们着急忙慌的前进,充斥在眼前的各种DDL和KPI在师傅们不自觉的碎碎念中也没那么咄咄逼人了。
“依度……要咁样……先得嘅……呐!整翻好啦系未?所以话要慢慢来,咪急啊嘛。”
一个几乎看不出修补痕迹的成品被师傅装在一个红黄条纹的塑料袋中递回自己手里,同时也接过了不少从容不迫的淡定。
图片
时代日新月异,但师傅们一个技能、一件事就这么做了三四十年,他们各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但最重要的是那一份从容。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全都是急躁,不少人在不停的奔跑,也有人在悠闲地打转。
闹市中的小摊档亮着微弱的灯,修补师傅守在一方小桌前,为我们的焦虑与压力按下了暂停键:“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啦。”
资料参考:
《细巷神人—广州最老的修车匠》睇View
《凡人微光聚大城小艺 唯有爱物和服务之心》新快报
《钟表手艺人崔小林:与钟表相伴40余年用匠心修复“时光”》信息时报
编辑  /Sagrei.
图片 / 网络 小红书
统筹 / 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