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到“冰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知识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十周年特辑: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本届论坛不仅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一弹 “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知识
“冰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关系
两者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都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北极地区是全人类共同守护的“净土”。具体而言:
首先,“冰上丝绸之路”的构建是“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深化与延展,是丝绸之路精神在北极地区及北冰洋海域的有力推广与应用。“冰上丝绸之路”源自“一带一路”,而“一带一路”的实践对北极治理的未来发展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在地理空间上的自然拓展将太平洋和大西洋进一步联通,将亚洲、欧洲与美洲紧密相连,从连接欧亚大陆两端逐步拓展到欧亚大陆与北美区域,涵盖当今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被认同与接受。
最后,“一带一路”与“冰上丝绸之路”都是丝绸之路精神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应用,两者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发展的、连续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处于项目开展的实践过程中,而“冰上丝绸之路”尚处在谋篇布局的阶段。
图片
“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冰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罗斯提出。2011年,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在出席第二届“北极——对话之地”国际论坛期间首次提出“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2015年,中俄总理第二十次会晤联合公报中,“冰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表述是“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它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2017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在北极地区的拓展,“冰上丝绸之路”为北极航道的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201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将中国与北极的关系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对北极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发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重要合作倡议,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为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合作机遇。”
图片
2018年3月,芬兰提出了连接欧亚海陆交通的“北极走廊”计划,希望推动“北极走廊”计划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在演讲中也对“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治理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这将会极大地缩短中欧之间的运输距离,改变传统的航运格局,同时也有利于北冰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意义。
开发“冰上丝绸之路”的必要性
传统航线堵塞严重。我国与欧洲之间进出口的货物,几乎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再途经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但是这条传统意义上的海上航线存在着诸多限制,比如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轮船重量不能超过25万吨,吃水量也不能超过 21.98米。一旦超出这个限制,那么就必须绕道好望角或者分批装运,如此一来就会增加运输的成本和风险。
2021年3月,苏伊士运河堵塞一周,300多条轮船堵在运河两侧,航道陷入瘫痪。全球原油价格和海上运费疯狂上涨,从中东到东亚的货轮运费一夜之间上涨了47%,这导致全球供应链中的很多原料一时之间无法完成供给,比如制作卫生纸所需要的纸浆、咖啡豆、天然气等等,短短一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到390亿美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图片
苏伊士运河的多次阻塞提醒我们,对一条航线的过度依赖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冰上丝绸之路”这条北极航道建成,将打破海运航道单一的格局,减轻传统航道的运输压力。使得东北亚、欧洲、北美的很多国家不再单独依赖苏伊士运河这条航线,也能更好地保障全球供应链平稳运行。
“冰上丝绸之路”的地缘安全性更高。运河和海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是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塞,也是经济命脉所在。苏伊士运河2020年通航收入达56亿美元,2021年收入达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马六甲海峡也是一条海上生命线,是中日韩三国对印度洋和非洲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的必经之地。这些地区一旦发生政治动荡或者战争,就会给商船的往来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冰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比较少,主要有俄罗斯、北欧、中国、日韩等。这些国家政局稳定,战争冲突较少,地缘安全性较高。这条新航道能够更好地保证来往船只的安全和能源的供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欧美国家经济封锁的风险以及被海盗截获的风险。
“冰上丝绸之路”都涉及哪些国家?
对于北极地区的范围界定,常用的是行政划分法,它是将北极各国的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政治、历史和文化、民族和现实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以确定纳入北极地区范围的行政区划的南界作为边界线,在海洋方面则为北极圈内的水域面积加上哈德逊湾以及戴维斯海峡、挪威海超出北极圈的部分。
图片
北极区域一共涉及8个国家(环北极国家)的29个行政区划从行政区划的数量排序,俄罗斯有12个行政区,分别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涅涅茨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卡累利阿共和国、汉特—曼西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科米共和国、堪察加边疆区、马加丹州、摩尔曼斯克州、萨哈共和国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加拿大有5个行政区,分别是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魁北克省的努纳维克地区、育空地区、西北地区和努纳武特地区;挪威有4个行政区,分别是芬马克郡、诺德兰郡、特罗姆斯郡及斯瓦尔巴群岛;芬兰有2个行政区,分别是奥卢省和拉普兰省;瑞典有2个行政区,西博滕省和北博滕省;丹麦的2个海外自治领土,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以及冰岛全国(视为一个行政区划)。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目前对北极的争夺主要在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北冰洋五国”之间展开。虽然芬兰和瑞典的部分领土在北极圈内,但是与北冰洋不相连,因而是北极国家中在北冰洋和其临近海域没有声明其管辖要求的国家。
目前环北极八国共设29个行政区或自治区,其中俄罗斯北极地区面积总和居首位,达到911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北极地区陆地面积的54.26%;加拿大次之,面积为436万平方公里,占25.97%;丹麦因其海外自治领土格陵兰而位居第三,占12.91%;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位列第四,占3.41%。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占比均不超过1%。
图片
“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占其全国面积比重 制图/柠语
除美国外,其余7个国家的北极地区面积均超过了其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丹麦本土面积仅为43094平方千米,但其在北极地区的海外自治领土面积远超本土,占比高达98.05%。冰岛则由于全部国土均处于北极地区内,因此面积比为100%。
参考文献
1.张璐,张占海,李群等:《近30年北极海冰异常变化趋势》,载《极地研究》。
2.焦敏,陈新军,高郭平:《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载《极地研究》。
3.张敏娇:《论气候变化条件下北极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思考》,载《华中师范大学》。
4.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范晨恩,北极环境治理的软法路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6.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熊保护——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北极熊濒危物种表列案评析》,载《武大国际法评论》。
7.丁煌,褚章正:《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北极环境治理及其中国参与研究》,载《理论与改革》。
8.冯寿波:《中国的北极政策与北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构建——以北极环境国际法治为视角》,载《阅江学刊》。
9.周芳宇:《北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兰州大学。
10.郭鑫:《北极环境治理问题探析》,河北师范大学。
11.郑雷:《北极东北航道:沿海国利益与航行自由》,载《国际论坛》。
12.卢顺容:《北极地区区域构造与矿产分布特征》,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3.聂凤军、张伟波,曹毅,赵宇安:《北极圈及领区重要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新进展》。
14.李连祺:《俄罗斯北极资源开发政策的新框架》,载《东北亚论坛》。
15.夏立平,谢茜:《北极区域合作机制与“冰上丝绸之路”》,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张富强,田丰,蒋莉萍,等:《北极地区风能资源开发软环境研究》,载《中国电力》。
17.《他们在北极建设了一座太阳能农场》,载《中国气象报》,见
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200325/1057481.shtml
18.卢顺容:《北极地区区域构造与矿产分布特征》,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邹磊磊,密晨曦:《北极渔业及渔业管理之现状及展望》,载《太平洋学报》。
20.唐建业,赵嵌嵌:《有关北极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莉莉·威德曼:《北极海洋环境的国际治理—特别强调公海渔业》,英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
22. 邹磊磊,张侠,邓贝西:《北极公海渔业管理制度初探》,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张侠,刘玉新,凌晓良,等:《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载《世界地理研究》。
24.郭培清,王洋:“美国的北极政策实践:军事与战略视角”,刘惠荣主编,《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5.杜梦渊:《多层治理视角下的欧盟北极政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26.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7.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8.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9.杨洋:《浅析冰岛的北极政策》,外交学院,2018。
30.朱宝林:《解读加拿大的北极战略——基于中等国家视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31.李益波:《美国北极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载《太平洋学报》。
32.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
33.《贝吉奇推动朱厄尔在北极地区进行更多的资源开发》,载《阿拉斯加商业月刊》。
34.肖洋:《竞争性抵制: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拒阻思维与战略构建》,载《太平洋学报》。
35.王佳存:《美国2013-2017年北极研究计划》,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36.刘星:《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苏)、加拿大、美国所属北极地区开发》,黑龙江大学。
37.张丽娟,许文:《主要国家北极研发政策对比分析》,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38.《中科院研究员:康有为是中国到达北极第一人》,载《湖北日报》。
39.王新河:《推进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极问题”国际治理视角》,北京,时事出版社。
40.位梦华:“北极的回忆”,载《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41.张占海等主编:《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2018。
43.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编:《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44.张海生主编:《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
45.张一玲:《北极归来话科考》,载《海洋世界》。
46.《第8次北极科考实现3个突破》,载《科技导报》。
47.张伟鹏:《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合作:政策优化、实践发展与推进思路》,世界地理研究.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1.1626.P.20230425.1433.002.html
48.赵红霞,王子怡:《开发“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区经济,3,2023(Vol:410)
49.秦大河著:《冰上丝绸之路》,外文出版社。
转载自:海洋世界文化无限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渤海有0.8到1.3米的轻浪到中浪;
黄海有0.6到1米的轻浪;
东海北部有0.4到0.8米的轻浪;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有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
台湾海峡有1.4到1.7米的中浪;
台湾以东洋面有1.5到1.7米的中浪;
巴士海峡有2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南海北部、中部有2到2.8米的大浪区;
南海南部有1.1到1.4米的轻浪到中浪;
北部湾有1.3到2.0米的中浪区。
预计后天,
巴士海峡大浪区减弱消失;
南海北部、中部大浪区维持,浪高1.8到2.6米;
渤海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1.5到2.5米。
图片
10月23~27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预计明天,
蜈支洲岛附近海域有2.3米的中浪,不适宜乘船出行;
川山群岛、分界洲岛、永兴岛附近海域有1.8~1.9米的中浪,平潭岛、东山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黄岩岛附近海域有1.3~1.6米的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我国其他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图片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
图片
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点击下方图片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点击下方图片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
图片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