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如何解锁科幻作家新职业?|共生纪元·科幻未来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见习记者 马晓玉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上,科幻作家杨健的《嫣红》《白头雀》两部作品分获“最佳短篇小说奖”。
据了解,杨健不仅是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还是一位有着18年骨科临床经验的医生。
骨科医生为什么拿起笔成了兼职科幻作家?医学背景是否让他在写起科幻时更得心应手?他有哪些写作心得能分享给大家?生活中他是如何平衡本职和写作工作?10月22日,在世界科幻大会活动现场,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这位不仅能操作手术刀也善于“码字”的骨科医生。
图片
科幻作家、骨科医生杨健
经常“陷入”白日梦的医生偶然解锁科幻作家职业
科幻作家,是杨健小时候的梦想职业,长大后,虽然他成为一名骨科医生,但科幻梦想的种子其实一直埋藏在他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他和朋友聊天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露出傻笑,让旁人“担心”他的精神状态,“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做白日梦了。谈论某个议题时,我常常会发挥联想,思考其他问题去了。这可能就是小时候播下的‘科幻种子’在萌芽,让我在生活中不断地构建故事,虽然我一直没把它们付诸笔端,但是在某个时期它可能就开始开花了。”
2020年机缘巧合下,因为本职工作强度的降低,这个“开花”的时机到了,他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天马行空的科技想象,让他收获银河奖的短篇小说《嫣红》《白头雀》的故事也在后面的写作时光中跃然纸上。
生活经验是宝贵的写作素材
骨科医生,是一个和医疗科学打交道的职业,那么具备这种科学背景,会让杨健在科幻写作时更得心应手吗?
杨健表示,会有一定帮助,包括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为他在查找资料时提供一些便利,学医时的一些思维习惯也能帮助他在写作时挖掘一些医学中“有意义”“可以呈现”的东西。
不过,杨健认为医生背景给他的写作带来的最大便利并非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而是在真实经历的获取上,“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你要查资料、获得专业化信息时,至少那些基本信息是很容易获得的。其实,对于非医学作者来写医学,他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对于我们实践生活的不够了解。”
他举例,比如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手术室里的气氛永远是严肃紧张、争分夺秒的,其实这是一个刻板印象。在手术不忙的时候,医生们也会一起氛围轻松地聊天,“在手术的关键部分会比较紧张,但绝不会一直像影视作品里面那样。每天那么多手术,那样谁的精神能绷得住?所以说,如果是一个没有经过临床的作者来写医学相关内容时,他可能会把基本的理论搞得很清楚,但是他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写出来的内容就会不那么真实。这是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困难。”
图片
杨健在世界科幻大会的主题沙龙上分享观点
基于真实科技写科幻
平衡作品中的科学与幻想元素,如何让作品看起来富有想象力却不过于“失真”是很多科幻作家在创作时都会考虑的问题。而杨健面对这个抉择时,使用的策略是基于现实中已有的科技、科学理论进行一个适当的想象延伸。
“奇幻作品的读者,他可能更喜欢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作品的读者,则可能更需要带有实证精神的想象。我在创作时有这样一个原则,写下的每一个科幻设定,至少我自己得相信它有那么一点点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如果我自己都不相信它是有机会实现的,我不会写。”
不过他也表示,在科幻文学创作中不会过于拘泥于真实科技,“一定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你可以放飞,知道写的东西很可能实现不了,但是哪怕它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实现,那么它就有价值去写。因为那是一种思想实验,是一种对未来的准备。”
希望能更好地平衡本职工作和写作
很真实的是,作为一个经验相较尚浅的兼职科幻作家,对于如何平衡忙碌的医生本职工作和科幻写作,杨健坦言“这确实不好平衡”,并透露近期因为工作忙碌没有产出。
“因为写作是需要一定的沉静和投入的,不是说我现在完全没有时间写,但是那种零散的时间是不利于写作的。写作时你需要沉浸进去,刚刚沉浸进去又被抽离出来,又被打断,那是非常破坏创作灵感的。”
不过他表示,并不会因此放下写作的笔,而是会努力地去寻找平衡工作和写作的方法,希望随着经验的增长,能在工作和写作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