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武汉棉凫的十七年

【来源:武汉观鸟】
棉凫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雁形目鸭科棉凫属鸟类,体长30-33cm,体重约220g,是鸭科鸟类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棉凫头圆、嘴小,和其他野鸭一样,具有较高的颜值。特别是雄鸟,白色的头、颈,下体和闪着褐色、绿色辉光的深色头顶、颈环、上体、两翼对比鲜明,被观鸟者所追捧。
图片
棉凫雄鸟
颜军 摄
棉凫于1789年定种,模式标本采集于印度的科罗曼德尔海湾。构成其拉丁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的种加词coromandelianus就是科罗曼德尔海湾,属名Nettapus则源于希腊文netta鸭和opos声音的组合,形容发出声音的鸭子,合并起来便是“生活湾在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发出叫声的鸭”的意思。
目前棉凫在全世界有2亚种,指名亚种N.c.coromadelianus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澳洲亚种N.c.albipennis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中国分布的是指名亚种。
图片
棉凫雌雄飞行
颜军 摄
我和棉凫初见于2006年的涨渡湖,当时只是惊鸿一瞥,记忆已经十分模糊。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8年涨渡湖再次见到棉凫。河南洛阳的好友恨狐来武汉推棉凫,由我陪同。记得是7月1日,我驾车带着恨狐,在涨渡湖湖堤上寻觅。那年武汉的城市大建设方兴未艾,发展还没有惠及在新洲郊区的涨渡湖。湖堤是一车宽的土路,梅雨季节刚过,道路经运鱼的大车碾压之后,大坑连着大坑。车底盘时不时磕到路上的石头,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大堤两侧长满接近一人高的野草,车在草丛中穿行,好在视线尚可。就这样磨了快半个小时,坐后排的恨狐突然喊,37,棉凫!从车窗向外望去,一对棉凫在布满野菱的湖面上自在地觅食。停车熄火,抄起准备好的相机伸出车窗一通猛拍。没多久,车后传来不耐烦的喇叭声,一辆被挡住的三蹦子催我们赶紧让路。棉凫在叭叭叭的声音惊扰下飞远。
图片
第一张清晰的棉凫
颜军 摄
自此以后,武汉每年都会有棉凫的记录。2009年,棉凫出现在了谭湖。
2010年,拉丁大师在武汉盘龙城遗址附近的府河水域发现了棉凫,消息传出后,又掀起了一波推棉凫的热潮。据说有不少外地鸟友专程来府河观赏,其中就有南京的猛禽大神118。据他介绍,棉凫的日文名叫ナンキンオシ(南京鴛),历史上南京有很多记录,但到了现在已经好些年没有记录。
图片
棉凫在水面觅食
颜军 摄
棉凫的全球种群数量不算少,湿地国际网站给出的个体数量是25000只至1000000只(1987-1991)。其前身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统计,西亚10只,南亚40373只,东南亚2351只,亚洲总计为42734只(IWRB 1992)。据爱尔兰鸟类学家拉图什(John David Digues La Touche,1861—1935年)于1925年-1934年间出版了《华东鸟类手册》(A Handbook of the Bird of Eastern China)记载,历史上棉凫在云南和长江中下游江苏、湖北等地较常见。我在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的标本数据库网站上找到一对1907年采集于湖北武昌府的棉凫标本图片,应是武汉棉凫最早的记录。到了21世纪,不知道还有多少棉凫迁徙到中国繁殖。
图片
能查到的武汉最早的棉凫记录
山阶鸟类研究所
2011年,棉凫又出现在盘龙城。2013年在汤逊湖千亩塘、2014年在东湖,棉凫在武汉的记录每年都有,几乎没有中断。而彼时的我,受制于身体条件,眼睛高度近视,记忆力也不佳,且因家事缠身,在多次受挫之后,已淡出了推鸟圈子。
我第三次见到棉凫是在青山武惠堤。2015年,偶然读到吉尔伯·特怀特先生撰写的《赛尔伯恩博物志》,我深受启发。重出江湖,放弃了以加新鸟种为目的的推鸟,转向对本地鸟类的深度观察。某天,听说本地的拍鸟大师紫夜在武惠堤的一棵柳树上拍到棉凫,让我心动不已。棉凫是一种在树上筑巢繁殖的鸟类,为了一睹棉凫上树,我接连去了4次武惠堤。每次都能看到棉凫在不大的水塘中觅食、嬉戏,但始终未见棉凫上树。这次的遗憾让我对棉凫的关注始终未减。
图片
棉凫上树
紫夜 摄
2016年,我担任武汉观鸟会会长,开始在协会内推动实施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公益项目,通过对全市59个监测点一年半的连续监测,棉凫在武汉的分布地点、居留时间渐渐清晰起来。据《2017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颜军等 2018)记载,2017年4月29日首次观测到棉凫,最后一次记录时间是10月1日。当年棉凫分布在童家湖、涨渡湖、武惠堤、清潭湖、汤逊湖千亩塘,繁殖期单次观测记录到的最大个体数量达12只。随着观测棉凫次数的增加,我对这个物种的了解也渐渐深入。童家湖等5个区域的生境复杂,基本上由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与周边植被丰富的虾塘、荷塘构成,为栖息其间的棉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躲藏的空间。但是,在这5个区域高大的乔木不多,对于在大树上营巢的棉凫而言,缺乏特别合适的巢址,棉凫上树就成为了我的一个执念。
图片
棉凫水面振翅
颜军 摄
关于棉凫巢址的疑问时时困扰着我,直到《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郑作新 1979)上有段关于棉凫习性的记录引起我的注意。武汉大学标本馆的创始人唐瑞昌先生曾在武昌见过棉凫筑巢在大烟囱内。既然能在烟囱内筑巢,分布区附近无人打扰的高大建筑应该都可以,比如高架桥。2018年,这个推测在童家湖附近的汉孝城铁高架桥边有了些野外观测证据。当年6月,我和小伙伴在童家湖边的养殖塘里为2巢青头潜鸭和当地养殖户斗智斗勇时,多次观测到棉凫飞进飞出养殖塘上方的高架桥墩,棉凫在武汉的繁殖之谜总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图片
棉凫雌鸟飞上汉孝城铁高架桥
杨睿 摄
2018年之后,随着棉凫种群数量的增长和观鸟人口的快速增加,全国的观测记录从2018年的34笔增加到2022年的340笔,5年翻了10倍。南京的绿水湾湿地公园也在2016年之后成为稳定的棉凫观测点(数据来源: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武汉的棉凫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甚至在人口密集的武汉火车站边的杨春湖公园和宜家家居附近的张毕湖公园都发现了棉凫的踪迹。不出意外的是,这些点位附近都有四通八达的高架桥。
图片
棉凫国内记录地点热力图2023年8月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2023年6月,光谷龙泉一个高架桥施工工地热闹起来,每天都有十几人架着长枪短炮对着桥下的荷塘,时不时传出一阵阵清脆的快门声,朋友圈也常能看到些精美的棉凫荷花图。起初我也没太在意,直到有天听说有摄影的老师看到棉凫雏鸟从桥洞中跳下,羡慕不已。
机会来了!8月9日下午两点多收到消息,桥洞中又一棉凫巢有雏鸟活动的迹象。我硬顶着当天凌晨四点多出门调查青头潜鸭留下的疲惫,驱车一小时赶到龙泉。
图片
棉凫繁殖生境
颜军 摄
在朋友的指点下我看到了棉凫筑巢的孔洞。孔洞在接近桥墩顶部的位置,距离下方水面10多米。洞呈椭圆形,两头都有出口,直径相对小,更像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洞内很黑,通过架好的相机取景器,隐约能看到棉凫的轮廓。盯着屏幕看了几分钟,洞中的棉凫动了动,另一个更小的黑影露了出来,棉凫的雏鸟!亲鸟和雏鸟挤在孔洞中,时不时用嘴相互触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我们发现洞中隐约有4—5只小棉凫。小棉凫约是亲鸟的1/4大小,在亲鸟身上钻来钻去,特别活泼好动。据《中国鸟类志(上卷)》(赵正阶 2001)记载,棉凫一巢8 - 14枚卵。按我监测青头潜鸭繁殖的经验,野鸭雏鸟破壳之后,24小时内会离巢,毕竟能跑会游的小孩子不好管。守到日落西山,棉凫没有离巢的迹象,其间观测到在另一桥墩上繁殖的邻居麻雀2次到棉凫繁殖孔洞口探头向内张望,被亲鸟驱逐;还观测到雌鸭离巢外出约半小时。
图片
夕阳下孔洞内亲鸟和雏鸟的剪影
颜军 摄
8月10日,清晨6:00,我再次来到龙泉,希望能见证雏鸟离巢。孔洞内的雏鸭也多了几只,变得更加活泼,常把孔洞堵得满满的,光都透不过来。8:30,雌鸭开始向我们这一侧运动,身后跟着一大群雏鸭。慢慢挪到了洞口,雌鸭不断探头向洞外张望,透过相机取景器能感到它的紧张和慎重。
图片
棉凫亲鸟带着雏鸟谨慎向洞外张望
颜军 摄
雏鸭们则兴奋不已,推推搡搡地不断向前挤。就在鸭妈妈还在犹豫的时候,1只雏鸭被身后的兄弟姐妹推到前面,从洞口滚了出去,落向水面。雌鸭再不犹豫,从洞中探出身体,一跃而下。随后,雏鸭一只接着一只跳下桥墩,没有太多拖泥带水,甚至有那么2只在下落过程中还摆出了不同的造型。
图片
雏鸭排队一只接一只跳下
颜军 摄
看着8只雏鸭安全落水,它们随即紧跟着雌鸭迅速游向远方。我禁不住感叹生命的顽强,努力适应着不断变化的环境,为了生存和繁衍。看着这些稚嫩的小棉凫的背影,在它们的身后,是武汉棉凫种群新的希望。
图片
雏鸭簇拥着亲鸟游向远方
颜军 摄
后记:事后我专门请教了83岁的鸟友、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者、著名桥梁专家刘工,了解到棉凫繁殖的孔洞是为了测量桥梁震动专门造的。童家湖附近的陈天大道高架桥桥墩上的孔洞已经被水泥封堵。请鸟友们和我一起呼吁:如果不影响桥梁安全和使用,请为棉凫留下这些孔洞,让高架桥成为孕育新生命的摇篮!
图片
童家湖附近陈天大道高架桥桥墩被水泥封住的孔洞
颜军 摄
(来源:武汉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