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为何不如以前那么能打仗了?

最近,大家可能从新闻里也都看出来了,自2006年北上去打黎巴嫩真主党开始,到此次2023年的巴以冲突,以军的战斗力和曾经的五次中东战争放一起,传说中的那个“神话”般的以色列国防军,似乎已经风光不再了。
图片
有关这个话题,咱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说说。
1.情报工作失职。
多年以来,摩萨德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线人和各种高技术持续监控着包括哈马斯骨干成员在内的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加沙地带,据说已经被以色列情报人员渗透的无孔不入。
同时,中情局也一直和摩萨德密切合作,共同分享着中东地区的情报。但令人生疑的是,这回美国中情局竟然也表示,自己同样在袭击前一无所知。
图片
对此,网上一直存在着大量的阴谋论。
其中最流行的说法就是,这是以色列自己搞得鬼。
有些版本是这样分析的。
内塔尼亚胡早就有所察觉,但故意装傻,按兵不动。因为他急需这样的一场紧急战事,来化解自己的执政危机。
图片
早前就有以色列民众不满内塔尼亚胡政府,上街示威游行
别看以色列这个国家只有巴掌大,但它的政坛其实特别乱。光是政党,就造出了好几百个。目前活跃在议会的政党有四十多个,可是议会的席位数总数只有120个,四十多个政党分120个席位,严重的狼多肉少。
图片
以色列议会派系纷杂,各个部长们所属的政党更是千奇百怪
在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党能在选举中拿到60个席位后独立执政。即便是以色列第一大党,利库德集团,费了老劲,也只能掌握1/4-1/3议会席位。但是,以色列宪法又规定,必须50席以上才能组建政府。因此,以色列政府通常都是两个以上的政党合伙执政,谁也做不到一家说了算,日常的内斗和扯皮现象很严重。
而这轮再次上台的内塔尼亚胡,他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只勉强拿到了30个议席,情况很不理想。再加上不断下滑的支持率,也让他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执政危机。
但在以色列,却又有个心照不宣的规律是,只要国家切换到战争模式,哪怕他们之前因为一些事儿,正闹得不可开交,几乎所有党派也都会马上搁置争议,全力支持利库德集团。
图片
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操作,似乎可能性并不大——开战以后,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支持率不升反降。以色列国内舆论,也对利库德集团充满了质疑。
图片
另外一个阴谋论大致是,以色列故意玩的苦肉计,拿着遭袭击作借口,趁此机会向哈马斯发起大规模清剿,然后占领加沙地带。
这个,或许可能性也不大。
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愿意本国在一天之内,遭遇5000火箭弹的饱和式攻击,死的大多还都是平民。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以色列似乎都没有什么必要去上演这么一出伤亡惨重的“苦肉计”。
图片
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拦截从加沙地带发射的火箭弹
还有,以色列一再以“天气不好”为理由,推迟对加沙的进攻,其背后的一个难言之隐就是,以军并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去搞定加沙地带。
图片
加沙地方虽小,但却拥有230多万人,很多哈马斯成员,就隐于民间。
而且,哈马斯一直号召加沙人民一定要坚持留在战区。在无法区分平民和哈马斯武装分子的情形下,导弹炮火犁地的那种无差别轰炸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消耗大量宝贵资源去打巷战和治安战。
那么,跑到遍地敌人的地区,进行治安管理,即使美国在阿富汗也没有拿出什么好的方案——在经过了磕磕绊绊的20年,付出2万亿的巨额成本后,美国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
可以说,对于加沙这样的巴勒斯坦控制区,很多时候,以色列并非是没机会攻占,而是攻占之后的管理成本和巨大风险,以政府和以军确实无法承受。
因此,这次大概率,以色列情报方面确实产生了重大疏漏。摩萨德对哈马斯的战前活动,报复的意志和烈度,以及袭击前的征兆,并没有过多警示。
图片
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和平音乐节,主题原本是反对隔离墙政策
好了,咱们接着讲第二点——打治安战,很容易把军队打废。
其实,世界上打治安战最久的最消耗国力的,不是美军,而是以色列国防军。
正如开头说得那样,第五次中东战争还是老早前的1982年,这以后,四十多年过去了,以军几乎都没怎么得到真正的正面战场试炼,仅有的几次战役,最终的战果,也都不太好。
比如,2006年以色列国防军去打黎巴嫩真主党。当时村里只有区区17个真主党守军,而参与进攻的以军部队超过了两千多人,还带着支援炮兵。但就是这样的碾压局面,以军愣是围了十多天才打了进去。
而且,无论是从2006年对真主党,还是2023年对哈马斯,咱们都能看出来,以色列空军的职业化和作战能力还行,但陆军的步兵城镇战战术以及步坦协同就比较勉强了。
图片
这个原因也很明显。毕竟,治安战可不需要步坦协同,也不需要步炮协同,时间久了这些本事自然就会被荒废掉。
图片
多年来,以色列只在2022年举行过一次师旅级的演习。这样的情形下,色列军队对于大兵团作战中各部队的协调以及组织是非常生疏的,合成作战能力有所退化。
不过,以色列的国防动员效率还是可以的,一个900多万人的国家,能在短期内动员36万预备役。
然而,这样紧急动员出来的预备役占比太高了的话,自然也会影响到以军整体的专业化、合成化水平——紧急动员出来的,很多都是充数的“架子部队”,从而影响到战时协调行动和打击效率。一旦开始进入涉及到多个单位的协同作战,很容易出岔子各种手忙脚乱,最后吃瘪。
图片
那么,这就又引出了第三点。
以色列国防军的合成能力差,主要问题就出在——“缺钱”方面。
一个955多万人的国家,要供养18万国防军常备军,战时要供养50多万官兵。高峰的那几年,以色列的军费能甚至能占到全国GDP的15%,这可算是一个惊人的比例了。像美国这样全球驻满了军事基地,财大气粗的国家,军费占GDP的比例也就长期保持在3%-3.5%左右。
摆在以色列面前的选择基本就是两个——继续维持高额军费,然后是经济陷入停滞财政崩溃,国家垮掉;或者是,砍军费保经济。
很明显,以色列选择了后者。
毕竟,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一方面有了核保护(至今它也不承认,但地球人都知道),另一方面跟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关系也改善了不少。再次发生中东战争那种大规模的“举国之战”的可能性并不高。
图片
以色列军演大多也都是围绕着反恐等治安战的主体进行的,极少出现大规模协同作战
然而,这样选择的结果就是,以色列军队的训练水平和薪资都大幅度下降,导致作战人员综合水平无法得到保证。
原本,以色列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其经济政策都是接近欧洲左翼的,建立了大量的基布兹集体农庄和国有企业,这让战士们上前线更有动力,也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进而保障了全民兵役制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和最理想的效果。
图片
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色列的内部经济政策逐渐向美国华尔街犹太人的做派靠拢,私有化程度越来越深,贫富差距拉大,某种程度上,以政府把基层官兵也当成了压榨对象,不太再关注他们的福利。
要说以军基层士兵的待遇,咱们可以举个比较具体的例子。
这是以色列超市碳酸类饮料,售价13新谢克尔。
图片
再折合成以军月薪,前线部队每月将获得 3,048 新谢克尔(217瓶),参与战斗部队将获得 2,463 新谢克尔(176瓶),战斗支援部队将获得 1,793 新谢克尔(128瓶),行政士兵每月将获得 1,235 新谢克尔(88瓶)。
而以色列目前的最低工资,则为每月 5300 新谢克尔(376瓶)。
以军士兵在前线和搞“圣战”的哈马斯死士拼命,拿到的军饷,只能买200来瓶饮料。
加之,如今的以军,跟之前移民一二三代不同,没有经过严酷战争筛选,战斗意志和战斗技能都不比前辈。
为了200瓶饮料玩什么命啊,磨洋工之余放两枪,就已经对得起内塔尼亚胡的军饷了,更别提什么钻研业务、刻苦训练了...
况且,后方不缴税不服兵役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壮汉们,每个月领的补贴数额是前线拼命的士兵工资的好几倍。
图片
这是以色列的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他们出生率极高
这个,也就引出了第四点。
以色列庞大的国防义务分摊比例,是不公平的。
以色列,其实也是个多民族国家。它那个全民义务兵役制只适用于主体民族犹太人(世俗派)和阿拉伯公民中德鲁兹人男性。因此,这900多万以色列籍的人口中,还得扣掉除了德鲁兹人以外的近200万阿拉伯人和120万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不工作也不纳税,人口出生率还超高)以及其他民族人口(主要是亚美尼亚人和切尔克斯人),剩下人口基数,大致上也就600来万。
图片
以军中的德鲁兹人,四彩旗是德鲁兹派的旗帜
而如今的情形下,除了征召36万预备役外,以色列还疏散了加沙和黎巴嫩附近的50万人,这就相当于大概有85万人不能正常工作生活。时间一长,别说那边的加沙撑不住,以色列自己的经济和社会运转也差不多该崩溃了。
但如果不打,让全球人看到,连哈马斯都能正面进攻以色列军队并且取得胜利,换成北边各方面条件更好、更生猛的黎巴嫩真主党,又将会是什么结果?
图片
事实上,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就没打过半年以上的持久战。
五次中东战争里,时间最长的是第一次中东战争,打了5个月,这已经是极限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只持续了6天,第三次打了6天,第四次打了29天,第五次则是打了36天。
可以说,以色列的军事神话,都是闪电战成就的。无论追溯历史还眼观当下,以军都几乎不敢打旷日持久的巷战,也不愿意去打阵地战。
其实,如今以军暴露出的问题,更多的,就是小型国家军队本身自带的无法弥补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