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媒体曝料!哈马斯新型火箭炮技术来自中国,真假如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图片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3年10月8日,巴以冲突再度爆发之际,哈马斯下属的武装组织“卡桑旅”向英国《每日电讯》记者展示了他们新装备的一款火箭炮。
毫无疑问,哈马斯此次展示新装备的目的是为了震慑以色列。但经过以色列人的解读,中国却被无端牵连进来。
以色列人认为这款火箭炮看起来跟中国的63式火箭炮外观上高度相似,一定是中国向哈马斯转让了轻型火箭炮技术。
提起63式107毫米火箭炮,许多人都能联想到它轻便、简陋的形象。正是这款其貌不扬的小炮,曾经让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恨得牙根痒痒。
但近些年不断涌现的新式装备正在取代63式火箭炮在解放军中的位置,它的故事也在随时间远去。
今天我们不妨重温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前世今生,顺便探讨一下以色列的指责是否属实。
图片
图片
63式的诞生
在中国,提起苏联,恐怕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一个名字:喀秋莎。
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娜是一个常见的女性姓名,比如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比如说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人物叶卡捷琳娜·玛丝洛娃。除了正式名字,她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昵称喀秋莎。
1938年张鼓峰战役期间,一位名叫伊萨科夫斯基的苏联红色诗人受到前线士兵的启发,创作了爱情诗歌《喀秋莎》。后来作曲家为诗歌作曲,被人传唱至今的歌曲《喀秋莎》就此问世。
以“喀秋莎”为名的知名女性和作品越来越多,这个名字逐渐被用来指代俄罗斯少女。
恰巧在《喀秋莎》诞生这年,苏联军工科研部门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种前所未有的战争利器被证明具备研发价值。这种新式武器以火箭为弹药,一部载具可以同时挂载多枚火箭,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所有火箭的发射。
这种武器就是我们熟知的火箭炮。与传统火炮相比,它的火力要猛烈得多。
图片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二个月,BM–13火箭炮作为秘密武器现身战场。操作火箭炮的士兵们对这种武器爱不释手,但出于保密需要,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这具大杀器的名字,只能在载具上看到一个“K”字标识,于是士兵们便将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士兵们的爱人。
喀秋莎在卫国战争中大显神威,苏军口中高唱着《喀秋莎》向敌人倾泻火箭,将儿女柔情与革命热血融合成苏联独有的浪漫。
此时远在更东方的中国革命者也发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西柏坡时期,解放军就已经组建了专门从事火箭炮研发的技术室。
这所技术室的负责人钟林更是中国少有的武器研发专家,在技术室成立前两年,钟林就从国民党手中获取了一门4.5英寸火箭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4寸国产火箭炮的弹药。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项工作被交到了沈阳的五二工厂手中,钟林继续主持研发工作。这座工厂在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美援朝时期的航空工业基地、两弹一星攻坚时期的七二四工厂、现在的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都是该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
五二工厂在两年时间里为新中国研发了427式、488式两款火箭炮,这两款火箭炮的口径都是102毫米,前者的射程为5公里,后者的射程为8公里。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曾向中国提供过火炮、坦克、飞机等尖端武器,唯独对火箭炮技术有所保留,因此国产火箭炮与其他早期国产化武器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独立研发而来。
苏联的火箭炮研发工作持续了十几年,研发出的喀秋莎射程也不过8.5公里。而中国短短两年就研发出了射程8公里的火箭炮,新中国军工人居功至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太过突然,新中国的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国产火箭炮在很多细节上也来不及完善,因而无法大规模列装志愿军部队,仅有的少量列装还是427式的早期产品M–501。
图片
1950年11月初,中国志愿军在云山迎来了与美军的首次交锋。云山战役中志愿军一举消灭了1800名美军和200名南朝鲜军人,击落、缴获战机7架,击毁、缴获坦克、火炮、汽车等重型装备超300件。
这场战役也是国产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火箭弹嘶吼着飞临阵地的场面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他们一度以为与自己对垒的是苏联军队。美军在战史中写道:“它的出现意味着当面之敌不是一般的敌人。
随着战争的迅速升级,苏联开始大量向中朝提供武器装备,国产火箭炮被苏联的喀秋莎替代,国内的军工人则暂时放下具体研发工作,开始着手制定火箭炮的制式化口径。
纵使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远超卫国战争时的纳粹德国,喀秋莎的威力仍不减当年,一轮齐射毙敌数百人的战绩比比皆是。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第15军曾用火箭炮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实施打击,仅仅13分钟就有768枚火箭在敌军的头顶炸开,之后步兵战士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这片区域。
图片
后来597.9高地再次被夺,15军炮兵部队又向这里打了两轮齐射。事后仅仅是运输美军尸体就占用了整整15辆卡车。
作为这场战争中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对火箭炮的威力深有体会,1954年的5周年国庆阅兵上,他作为国防部长检阅了列装喀秋莎的炮兵部队。4年以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又是在他在临时军委会议上极力争取,使新一轮火箭炮研发项目得以立项。
这一年有两个火箭炮研发项目同时上马,五年后它们又同时步入定型阶段,分别是63式107毫米火箭炮和63式130毫米火箭炮。
这其中63式130毫米火箭炮与喀秋莎相似,但拥有更多的发射管和更远的射程,非常适合常规作战。
而63式107毫米火箭炮虽然口径小、射程短,使用起来却非常灵活,600多公斤的重量随便一只骡子或一辆吉普车就可以拉动,实在不行甚至可以拆成零件由战士们搬运。要是再不行,那就只扛着几枚弹药上战场,也能打出去。
朝鲜战争之后,两军对垒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南战争这样的特种战争,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传奇就此开始。
图片
图片
痛击帝国主义的光辉历史
1968年初,越南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一年正值美国大选年,时任总统林登·约翰逊一门心思扑在竞选上,北越将领武元甲决定给林登·约翰逊送上点惊喜。
不久之后,北越人民军与南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越共游击队共同集结了10万大军,他们被编为1个军另两个师,目标是南越所有省会和大城市。
另一边的美军也不是吃素的,美军将领威斯特摩兰早就料到南越政权迟早要主动出击,顺化、溪山等战略要地都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等精锐部队把守,南越首都西贡则由南越军队层层设防,轻重武器一应俱全。
1968年1月21日,溪山基地外的北越人民军向美军发起试探性进攻,大战就此展开。
图片
直到铺天盖地的火箭弹朝自己的阵地袭来,美军士兵这才意识到,这次自己要面对的已经不是曾经那股枪都配不齐的乡下游击队。
但这次大战爆发为止,中国已经向北越援助了36门63式火箭炮和8000枚H107火箭。北越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把火箭炮运到前线,美军和南越军竟毫无察觉。
开战仅仅十多天,南越5个自治市、36个省会城市、245个县级市尽皆遭到重创,而美军将领们还没弄清北越究竟要打哪里。
随后的战事主要集中在南越首都西贡、前朝故都顺化和美军基地溪山。
在西贡,越共游击队一度炸开了美国大使馆的外墙,要不是海军陆战队挡住了这支游击队,里面的美国官员恐怕都要沦为阶下囚。
西贡城东30公里处的美军边和机场同样没有免于战火,北越战士们每人抱着一枚火箭弹潜伏到机场以外800米,瞬间将300枚火箭弹瞬间吞没了美军机场,守卫机场的三道防线不攻自溃。
图片
当美军和南越军重新集结万兵力,准备进行反攻的时候,北越人民军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仅仅在边和机场一处就有21架B-57轰炸机、11架A-1H攻击机和3架直升机被摧毁,近300名美军伤亡。而在南越其他地方,美军和南越军也都遭受了极大损失。
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发生在春节期间,因而被称为“春节攻势”。在美军的猛烈反击下,北越人民军和越共游击队没能趁春节攻势一举消灭南越傀儡政权,但它在越南和美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战过后越南人民看到了打败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希望,南越44个省中的40个省推翻了美国强加给自己的绥靖政策。
美国国内对战争的厌恶也到达了顶点,鼓吹战争的林登·约翰逊在压力下宣布放弃竞选,美国政府不久后匆匆抛弃了南越盟友。
图片
63式火箭炮也在这场攻势中名扬海外,从此以后它成了中国对外军事援助和武器销售的香饽饽,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10年后,中国的另一个邻国阿富汗又遭到了强敌入侵,这一次的入侵者是苏联。出于国际道义,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选择站在阿富汗人民一边,反对苏联的入侵,这其中包括中国,也包括美国。
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决定在阿富汗境内培养一批反苏武装,让他们拖垮侵阿苏军。但美国政府不得不先解决一个问题:太高端的装备阿富汗人用不起也不会用,太差的装备又起不了作用,阿富汗人需要一款实惠、好用又灵活的武器。
美国人很快想到了自己在越南的惨痛经历,他们对63式火箭炮的威力记忆犹新,把这款武器送上战场在合适不过了。
这时候中国与美国已经化敌为友,而苏联是双方共同的敌人。经过一番沟通,中国政府认可了美国人的想法,63式火箭炮就这样来到了阿富汗战场。
图片
除了火箭炮,中国还向阿富汗人大量提供了另一种战争利器——骡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二百年后,牲口还能在战争中派上什么用场。可事实上阿富汗地形崎岖,普通车辆难以承担运输任务,骡子还真就是最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
从此以后,苏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们的运输车队指不定走到哪里就会挨上一发火箭弹,当他们找到反击方向时,攻击者却已经不见踪影。
入侵阿富汗10年后,苏军狼狈逃离了这块伤心地。
图片
“63式”现身中东
尽管63式在世界舞台上大显神威,中国解放军却始终没有像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那样对它爱不释手,毕竟中国军队有更好的选择。
相比之下,同年定型的63式130毫米火箭炮反而更适合中国。即便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使用的也多是大口径火箭炮。
而在两款63式火箭炮之后,各种口径、各种射程的国产火箭炮依旧层出不穷。时至今日,火箭炮已经成为中国军工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拥有了300毫米的口径和500公里的射程,还具备了火控和制导能力,远非当年的那款小炮所能比拟。
图片
2003年以后,解放军逐渐退役了这些口径偏小的武器,63式的生命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然而仅仅两年后,驻阿富汗美军的两架鹞式战斗力在一阵爆炸声中损毁。事后美军查明原因,击毁这两架战机的正是阿富汗武装分子手中的107毫米火箭弹。
此后这款武器又在中东涅槃重生。经过这么多年,它依旧能使入侵者陷入无尽的恐惧之中。不仅如此,中东的各路武装还开发出了新的用法:随便找块石头垫一下,它就是单发火箭弹;装个远程引爆装置,它就是路边炸弹……
除了美国人,以色列人也对它头痛不已,以色列的死敌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时不时地朝以色列城市发射几枚火箭弹,对以色列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图片
久而久之,107毫米火箭炮成了与AK–47自动步枪、RPG火箭弹并列的游击战神器。
为了防御敌人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专门研发了“铁穹”近程防空系统。与别国防空系统不同的是,铁穹针对的目标不是飞机,也不是导弹,它专打各种口径的火箭弹。
2012年,巴以冲突进入小高潮阶段,以色列立即装备了新鲜出炉的铁穹。仅仅一个月时间,这款防御武器就拦截了93枚火箭弹。
虽然不能做到百分百拦截,但这样的成绩也不错。然而随着火箭弹袭击愈发频繁,铁穹的缺点也逐渐被阿拉伯人摸清:
首先,尽管它在防空系统中算是相对廉价的,但用10万美元一枚的防空弹去拦截几百美元的火箭弹,代价还是太过高昂。
其次,铁穹无法有效应对饱和攻击,倘若敌方一次性发射上千枚火箭弹,这款系统基本无能为力。
图片
摸清了这两点,阿拉伯人也就有了应对策略。2021年5月,哈马斯在一周内向以色列发射了3000枚火箭弹。而根据以色列国防部公布的数据,他们只拦截到了其中的1200枚。其余的那些,才是真正的进攻利器。
2023年10月7日,巴以领土上硝烟再起,与哈马斯武装人员一同进入以色列境内的,还有满天飞的火箭弹。正如哈马斯预测的那样,铁穹没过多久就成了摆设。
对以色列人来说,这还不是最令人绝望的。按照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的报告,黎巴嫩真主党手里还有至少20万枚火箭弹,随时可以倾泻到以色列国土上。
情急之下,以色列人居然开始指责中国,一口咬定哈马斯的新型火箭炮技术来自中国,言外之意是我们破坏了地区和平。
这款所谓的新兴火箭炮指的是哈马斯自行研发的“拉乔姆”114毫米火箭炮,稍加分辨不难发现,这款火箭炮不仅与63式外观相似,各国研发的情形火箭炮基本都是类似的结构。
它的技术也算不上先进,任何一个小作坊都能造出类似的产品。在拉乔姆之前,哈马斯和黎巴嫩都曾研发过同类的武器,所谓的技术支持根本无从谈起。
拉乔姆与63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口径与重量,为了获得更大的威力,拉乔姆整体要笨重得多,这与63式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
图片
事实上不仅中国没有向冲突地区输出武器和相关技术,就连战场上出现的那些107毫米火箭炮也不是真正的63式,它们只是毫无技术可言的仿制品。
为受压迫人民带来解放,不加剧地区冲突,这是63式的使命,也是中国一贯秉持的外交方针。
图片
参考资料
阮文权,梁炳猛.1965-1968年中国对越南的援助[J].南洋资料译丛,2010(01):10-16.
张鸿宇.“炮兵之王”中看历史 军博文物里寻启示——“喀秋莎”火箭炮背后的故事[J].军事史林,2021(05):44-48.
张艳明.一场掀起美国国内反战高潮,最终导致越战降级的攻势 越南抗美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地面战行动——春节攻势1968[J].国际展望,2004(22):66-71.
孙绍红.火箭弹:地区冲突的“主角”[J].世界知识,2014(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