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中国方案”助力全球荒漠化治理

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
图片
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横跨3600多万平方公里
影响全球约9亿人
土地荒漠化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扎根沙漠
在防沙治沙之路上不断突破
图片
几十年来
他们前赴后继与风沙过招
破解了新疆荒漠化治理的密码
治沙同时治穷、让沙海变良田
伴随着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日远
他们带着治沙“中国方案”
走出国门
携手非洲国家打造“绿色长城”
防止撒哈拉沙漠扩大
帮助中亚国家创造棉花种植奇迹
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打开了新思路
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图片
对一般人而言
沙漠是没有生机的“死亡之地”
但在治沙科学家这里
却“活力四射”
而今他们正在用
数字化手段追风逐沙
赋能沙漠治理
同时推动星际探索
不断揭开
一个又一个沙漠未解之谜
治沙“中国方案”走进非洲
新疆和田策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曾经这里一年有20多天都有沙尘暴,老百姓深受风沙之苦,县城甚至被风沙掩埋过。
1983年,策勒县再次面临“沙临城下”的危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回忆称,当时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前沿距离县城只剩1.5公里,“情况非常紧急,随时可能会重演被掩埋的历史悲剧。”这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决定在策勒建立沙漠治理站,雷加强的治沙之路就此开启。
图片
长期与沙漠作斗争,当地百姓积累了很多经验,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断的科学试验,最终将这些经验变成了“一河三带”多级防护体系联合固沙的策勒技术、“窄林多带”密集固沙的和田方案、“引洪拉沙”的南疆模式,开创了一整套治沙“中国方案”。
与风沙过招几十年,雷加强不断破解荒漠化治理的密码。他设计并建造出世界第一条“沙漠绿色走廊”,跨越400多公里流动沙丘,保护着新疆南缘的沙漠公路。而后他又带领团队向撒哈拉沙漠发起挑战。
在治沙“中国方案”走进非洲共筑“绿色长城”的过程中,雷加强遇上过不少难题。
在出国前不仅工作人员要办签证,携带的植物也要办签证,入境时要经过海关检测,以确保固沙作物安全引进。
“实际上非洲人非常关注生物入侵。到肯尼亚后,我把中国优良的固沙植物种柽柳送给他们当礼物。柽柳在非洲也有,但种不一样。他们一下子很紧张,马上把我带来的柽柳储藏起来。等做完一系列试验,确认不会入侵,才开始在当地推广应用。”
在毛里塔尼亚,雷加强和团队专门搭建了试验基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最终说服当地技术人员接受了1米×1米的扎草方格与40米×40米的扎草方格融合到一起的固沙方案。
有中国特色的成熟治沙方案为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攻克土地荒漠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倡议,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科技助力奏响沙海“丰收曲”
柽柳又称红柳,有固定沙丘的作用,红柳底下可以接种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中药材,俗称“沙漠人参”,在中国只有和田地区有“管花肉苁蓉”,今年的价格涨到了12元一公斤。红柳固沙,肉苁蓉创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了“双向奔赴”。
这个秋天,研究基地的棉花田又一次迎来了丰收。然而在策勒沙漠治理站建立之初,这片棉花田所在的地方不仅是一片沙地,还在不断向外扩展。
“切断沙源,建立保护体系,恢复天然植被,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沙化土地,形成了农田。”
在防沙治沙、植被修复获得联合国大奖之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防沙治沙的第二阶段即实现经济效益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雷加强说,与传统的棉花种植模式不同,策勒棉花田种植结合当地的光热资源和缺水的情况,采用了“矮、密、早”种植模式,“与常态相比,这种种植模式的棉花一亩地植数多1.5倍。还有双层,能充分利用光线,从而形成了一个高产模式。”策勒棉花田种植地连续三年突破世界棉花单产纪录,“皮棉的单产(亩产)达到近300公斤,超过了以色列此前保持的纪录。”
节水棉花种植技术不仅在新疆本地实现了高质增产,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这项技术也走出了国门,帮助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了籽棉产量翻番。“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做了前期试验,形成了稳产高产效果。乌兹别克斯坦多部门联合测产结果显示,籽棉亩产可以达到400公斤,与当地此前相比,产量翻了一番。”雷加强说,当地相关人员也向政府部门申请,在乌兹别克斯坦更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中国节水棉花种植技术。
不断揭开沙漠未解之迷
在新时期,防沙治沙与现代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雷加强这一代科学家是用脚丈量沙漠,而作为新一代沙漠科学家代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则是用数字化手段追风逐沙。两代治沙人前赴后继,在防沙治沙之路上不断突破。
从法国留学回来后,高鑫一头扎进了沙漠治理站,一干就是7年。他所做的是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风沙运动。“从物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再现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仅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上任何一座沙丘类型是怎么样形成的,风沙是怎么样运动的,都可以从模拟角度来解释。”
图片
高鑫参与了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他负责的项目是对塔里木河流域干旱与风沙灾害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
不同于以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模式,高鑫将具象化的荒漠丘陵转化成一组组研究数据和理论模型,成功预测出世界沙海中主要沙丘类型的形态和走向,并从流体物理学的角度,展开沙丘致灾规律的探索,准确评估了亚欧大陆干旱带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沙漠化及风沙灾害,让防沙治沙的中国模型和中国理念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智慧治沙、宏观监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不仅如此,沙漠研究也推动了星际探索。高鑫说,地球上的一些风沙地貌类型,在火星及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上也有,尤其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非常相似,叫类火星,因此通过研究地球上的沙丘,包括地貌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动力学机制,可以推演出火星、土卫六的演化。
对一般人而言,沙漠是没有生机的死亡之地,但在治沙科学家这里,却“活力四射”,“风沙的运动、沙漠的形成、地表的运动表现……很多问题还没有被解决,我们要去做这些事情,解决沙漠中的未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