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开播冲上飙升榜第二,林心如这部悬疑剧,又给国产剧上了一课

没想到,10月底最后的惊喜,竟然是悬疑剧。
图片
曾几何时,国产悬疑剧一度冲上口碑高峰,潘粤明的《白夜追凶》,秦昊的《隐秘的角落》,白宇的《沉默的真相》,都叫好叫座。甚至成为“年度剧王”。
悬疑剧能大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悬疑剧自带“先天优势”。
有烧脑,有智斗,有动作,创作土壤肥沃。
第二个原因,是网络平台拓宽了创作尺度。
图片
相比传统电视剧,悬疑网剧的尺度更大,也就可以更加大胆探讨社会、人性。
但近几年悬疑剧的势头明显放缓,今年上线的悬疑剧有几十部,许多都演员阵容强大。
但真正算得上优秀的,大概只有《漫长的季节》。
图片
其它许多作品,要么是故事 “降智”,要么是创作过分套路。
距离2023年过去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难道就真的没有一部悬疑剧,能再次让观众惊掉下巴?
等到年底,终于蹲到一部“老”剧。
《模仿犯》。
图片
剧集3月已在网飞上线过,但却在10月27日空降优爱腾小破站等国内主流平台。
上线仅六小时,就冲上平台飙升榜第二。
图片
一部老剧,还能有这样的热度,不俗。
卡司,的确重磅。
吴慷仁、林心如、柯佳嬿。制作人,依然是近年佳作不断的林心如。
更别说,林心如+吴慷仁这个组合又拍出了今年的台剧佳作,《有生之年》。
图片
故事,改编自宫部美雪的同名推理小说,原著早已成为推理经典。
尺度,绝对不小。
女性囚禁、虐待、甚至是suishi。
爆款预定?
但,该剧早前在豆瓣开分,仅仅一天,就从开分8.0降到7.3。
图片
真是烂剧?
但还是这部剧,一举拿下金钟奖最具人气剧集。
双男主吴慷仁、姚淳耀都凭此剧入围金钟奖最佳男主角。
图片
到底什么剧,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口碑争议。
对于陷入僵局的国产悬疑剧而言,这部台剧又能带来哪些启发?
不妨,就从三个层面,带大家看看《模仿犯》哪里优秀,哪里不足,以及它为什么带着这么多瑕疵,却能让“悬疑”这个类型再次焕发光彩?
01、悬疑剧难突破,《模仿犯》的破题角度,让人眼前一亮,三层“设套”,给劲
每当有悬疑剧播出,总少不了「猜凶手」环节。
甚至这场猜凶手游戏本身,最后比真正的答案更加有趣。
但《模仿犯》,偏不信这个邪。
三集过后,很多观众已经能猜到凶手,但为什么,剧依然好看?
因为剧集设下了三层圈套。
第一层设套,叫“设扣”。
扣,顾名思义就是给观众下饵,愿者上钩。
《模仿犯》这个饵,够尺度。
90年代的台北街头。一则神秘录影带,迅速占据了各大电视台的报道画面。
图片
面具男Noh,自称是近期女子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他不仅疯狂叫嚣,更直接对侦办此案的检察官郭晓其(吴慷仁饰),下了挑衅的战书。
图片
镜头一转,故事回到连环案件的开头。
公园的草坪上被人扔了个红色纸盒,里面是一只女人的断掌。
图片
警方急匆匆赶来,媒体记者一窝蜂涌到。
老警察认定又是情债、赌债,没什么大不了。
但,检察官郭晓其却不这么认为。
图片
他发现这只断手的大拇指,好像脱臼。
这让他想起了三年前的一桩同类案件,一名叫做江雨萍的女子被杀害。她的拇指,也有脱臼的现象。
能造成这种伤害的器具,只有拇指铐。
虽然当年投案的田村义,早已服刑。但他再次提审,却发现疑点重重。
图片
被害人已经被精心掩埋,根本无人知晓。
是田村义主动带领警方,挖掘出了尸体。
还有,他的供词过于熟稔,比起招供,更像是背诵。
最奇怪的是,他根本不会用拇指铐。
这么说,真凶仍逍遥法外?
谁是凶手?这些女孩为什么被害,凶手选择她们又为什么?
图片
真凶是不是对着媒体叫嚣的面具男Noh?
这是观众们最关心,也是主创埋在整部剧中的主线。
先给出结果,再倒推原因,这是所有悬疑剧惯用的方法。
但这也只是《模仿犯》的第一个套。
第二个套,就是用一场连环杀人媒体秀,彻底引观众入局。
郭晓其顺藤摸瓜,来到了田村义家中,试图寻得真相。
没想到,废弃多年的房门已经被打开了。
走进去一看,桌上又摆着一个红色礼盒。
图片
红色礼盒中,装着一个女孩的照片。
很明显,凶手已经预判了郭晓其的预判,他是引导警方找到新的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此开始,一个又一个年轻女孩不停被掳走、被殴打、被虐待。
图片
更过分的是,凶手将这场杀戮变成了一场媒体秀。
一头,戏耍女孩家属。
比如一个女孩的外公就接到了凶手的电话。
不要赎金,要他在闹市爬行、学狗叫。
图片
还故意将车停在家属不远处,等到亲属走近,再一脚油门开走。
亲属的痛苦,成为他的乐子。
另一头,有意吸引媒体关注。
图片
比如将女孩的躯体挂在十字架上,或是午夜公园,引来媒体蜂拥偷拍。
逼迫女儿被掳走的警官勇哥,上电视台直播道歉。
还会在所有受害者的眼角留下相似的红色印记。
凶手似乎把杀人犯罪,变成制造流量爆款。
图片
不怕警方怀疑,只怕不够爆点。
然而当所有人被他牵着鼻子走,郭晓其却看透了他的伎俩,冲进直播间,打断了正在直播道歉的警察勇哥。
因为他发现一旦满足了凶手的要求,女孩更没生还的可能。
既然如此,索性面对镜头,公开向凶手宣战。
图片
这一下,凶手的媒体秀彻底变成了正邪大战,对决的悬念,也牢牢牵住了观众的神经。
这两个下好的套,就像两个抓手,在一开场就奠定了《模仿者》的基调,给了观众持续追剧的理由。
但还有第三层设套,叫反转。
犯罪悬疑剧的最大悬念,就是找出凶手。通常编剧会把各种疑点纵横交错在一起,盘根错节让人无法分辨。
但《模仿犯》偏偏就不按常理出牌。
剧集还没到一半,就给观众玩儿了两次“大反转”,差点闪到我们的老腰。
一大反转,是凶手落网。
图片
郭晓其调查受害女孩的身家背景,发现她们都爱去同一家夜店。
顺着这条线索,警方很快找到一个嫌疑人。
夜店的DJ沈嘉文,各种证据都显示,他就是凶手。
常规的悬疑剧套路,是锁定凶手后告诉观众:他不是,你们中计了。
但《模仿犯》的特别之处在于,剧集告诉观众:沈嘉文的确就是凶手。
图片
更离奇的来了——沈嘉文主动自爆之后,没有逃也没自首,而是开着快车,带着一直被警方怀疑的女主弟弟,直接一个油门冲下悬崖。
观众到这里都坐不住了:凶手下线了?还演啥?
但最大的反转就在这里:剧集将将过半,凶手身份揭开。
但更多女性尸体接二连三出现。相比以前,手法更凶残,挑衅更直接。
还将矛头对准了——检察官,郭晓其。
图片
很明显,凶手背后,还有主谋。
剧集在这里才真正亮出了底牌:重点根本不是抽丝剥茧的推理爽感,而是主角被反派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虐心与无力。
凶手不仅要折磨男主,更想要把郭晓其心中的恶勾出来。
图片
在凶手的设计下,男主的女友也被杀害。
当男主忍无可忍持枪正对凶手,这一枪,开还是不开?
这,才是剧集的终极反转。
原来,这一系列反转,既是下套,也是误导,更是对全剧主线和主题的强调。
人性才是整部剧的终极主题。
以媒体秀为故事元素,以连环凶案为起点,《模仿犯》找到了今年迄今为止,最为新颖的破题角度。
图片
凶手作案、凶手爆狼、真凶现身,三层悬疑层层加码,故事真相不断反转,《模仿犯》的悬疑范儿,这才就出来了。
02、这台大戏不好演,一票台剧好演员,每个都在和自己较劲
《模仿犯》中,可谓卧虎藏龙,一共汇聚了十多位台剧新老戏骨,视帝视后一大堆。
尤其戏中许多老戏骨都是配角,但因为多年的表演经验和演技,他们有一场戏,就能立住一个角色。
先说最近红得发紫的吴慷仁。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来演,过分执拗又关键时刻缺根弦的男主,多少会有些令人讨厌,但这个角色,却让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代入感十足。
他饰演的郭晓其,谁都不怵,简直为探案而生。
前面的戏里,他要么是在探案的路上,要么在大发神威单挑真凶。
图片
好是好,但只算正常发挥。
可在女友去世那场戏,他的变脸演技,着实看得人心有戚戚。
图片
从一开始的不敢确认,到用发抖的手揭开蒙着女友的布袋,再到眼泪止不住往外流,内疚、痛苦、自责、不愿相信,各种情绪一起爆发出来,
图片
整场表演一气呵成,足以让观众感同身受。
图片
另一场想要一枪打爆凶手的戏,更是情绪炸裂,单凭演技即最足以令观众热血沸腾。
但他的出色发挥,还离不开一个人:饰演反派的姚淳耀。
图片
有人认出他还是《不良执念清除师》第一集中的河神吗?
图片
这次他饰演的陈和平,是标准的是自恋型人格,获得别人的目光就是他的追求。
这个角色,被姚淳耀演得够邪恶够癫狂,绑架林心如饰演的女主播那场戏,动作表情绝对让人毛骨悚然。
图片
而大结局那场和吴慷仁的对手戏,被男主的轻蔑激怒后的大爆发,层次分明,情绪饱满,万圈演出了靠杀害弱者满足自我膨胀、博人眼球的可鄙且可怜。
图片
就像男主说的,“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重要。”
还有林心如饰演的主持人雅慈姐。
一开场好像是没有媒体操守的媒体精英,盛气凌人,刻薄与利己裹满全身,擅长制造话题,强到老板都不敢太多废话,仿佛就是个没底线的收视女王。
图片
但随着故事展开,她越来越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对手下嘴硬心软。
面对嚣张的罪犯,只有她敢直面镜头,以一位女性的身份回怼。
「你只对女性下手,因为你只有本事欺负弱小。」
图片
即使是被对方绑架,自知已经没有活命的希望。也不忘做出最后的反击。
图片
当然不得不提我最爱的表演,老戏骨陈博正饰演的马立委。
有人还记得他在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中饰演的小丑爸爸“坤树”吗?
这次他饰演的马立委,饱经风霜仍内心豁达。为了救孙女可以跪下放弃尊严,但又保持着全然的清醒,单凭一通电话,一个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真相。
图片
也正因为老戏骨们精湛的表演,让《模仿犯》在悬疑戏份上张力十足,情感饱满,人物动机也就有了出处。
图片
好的演技,就是剧集的底。
03、《模仿犯》不完美,但却给国产悬疑,指出了另一条路
就故事和主题上来说,《模仿犯》是今年我看过最“特别”的悬疑剧。
虽然,它的故事的确很不完美。
尤其是在逻辑上,比许多今年的低分悬疑剧还要糟糕。
比如,检警的办案能力差到没法让人信服,查案就别说了,连证人的安全都保护不了。
图片
反观罪犯,全程开挂,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简直无所不能。
男主看似神勇,但前女友被害,为什么猜不到她会被报复?
图片
漏洞太多了。
剧集最终只拿到豆瓣7.3分,不冤。
但另一方面,《模仿犯》并未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对悬疑的探究上,重点并不在刑侦过程,而在于借此探寻了真实的犯罪心理,深层的人性,以及近乎疯狂的媒体环境。
一方面,它剧如其名,对模仿犯的心理,做出了诸多深入的探讨,剧除了展现罪犯的凶残,更会触动到观众的内心,让观众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图片
凶手没有一次不是踩在受害家属心理的软肋上 最后就连郭晓其也差点为此葬送自己,正如剧中大反派的台词,“事实是,只要心里的恶被触发,谁都有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这种对专业性极强的犯罪心理的细微洞察,也给了悬疑故事真实的底色,更容易带入观众。
图片
另一方面,媒体和犯罪悬疑的组合,虽然不是第一次见,但对媒体的揭露,还是达到了过往同类作品前所未有的深度。
故事的核心,不在于抓住某一个凶手。
而是揭露真凶背后,一个最大的帮凶——媒体。
图片
90年代的台湾,那些像苍蝇一样追逐新闻的媒体人,为了抢夺新闻和热点,没有下限。
连环杀人案一出,立即成为新闻「大热门」。电视台想都不想就插播凶手寄出的录影带,还不忘打上「一刀未剪,抢先播出」。
所有媒体都在忙着不停地揭人伤疤,为收视无底线,只要能抢到独家、只要收视率能赢,做什么都无所谓。
图片
在媒体的挑拨下,当失亲的马立委登上节目,恳请观众提供线索。社会大众面对受害者亲属,不仅不帮忙,反倒忙着挑刺家属,加罪受害者。
“哪有什么乖巧的女孩子会去那些不三不四的地方?”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媒体氛围和大众舆论,竟然不知不觉间,将凶手捧上神坛。
当媒体失掉了新闻良知,沦为了流量奴隶。
“乌合之众”,亦为帮凶。
到最后,模仿犯指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凶手,而是疯狂媒体环境下,所有人都能成为真凶同谋的社会。
图片
但如是乱象,在今日的流媒体时代,是销声匿迹了,还是变本加厉了?
标题永远是耸人听闻,故事永远是添油加醋,网民始终是盲目狂热。
那一场又一场的媒体真人秀,何曾停止过半秒。
流量舞台都是由观众的欲望创造出来的。
有沉迷于此的观众,才有陈和平这样疯狂的表演者。
图片
剧中的台词,放到如今的媒体环境依旧应景:“出于理性,还是出于愤怒?”
每当一个新闻爆发成热点,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在乎吗?
还是所有的追热点,都仿佛一场热闹的赶集。
我们风风火火来了,又如鸟兽散。
剩下一地鸡毛。
剧中有句台词是,“我会努力 让新闻不变成 戳人伤口 喂养观众的一场秀”。
图片
说的真好,能做到吗?
这才是最大的悬疑。
在这部剧上,我看到了华语悬疑剧新的尝试和突破,也看到了国产悬疑剧突破的可能。
国产悬疑剧,早已无需模仿任何人。但这部不完美的《模仿犯》,还是给内娱,好好上了一课。
图片
当然,作为悬疑剧,《模仿犯》非常不完美,但台剧对人性的恶与社会现实的挖掘,太深了,这才是台剧,最大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