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创业,她们说干就干!听厦门两位女企业家讲述创业故事→

今年11月1日是厦门第四个企业家日。近年来,不少企业家在厦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扎根、成长,企业家日,既是对企业家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城市发展的宣示。
本期家访,我们走进两位厦门女企业家家中。她们一位投身艺术培训领域,舞动在鹭岛的文艺大地上;一位回乡创业,深耕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中。
▶关键词:追梦
从3个孩子报名到开设12家校区
图片
王曦(中)及其母亲成兰(左)接受本报记者罗子泓(右)的采访。
●出镜人物:王曦,38岁,昕艺尚皇家舞蹈中心创始人、教务总监;母亲成兰,62岁
●地址:思明区吕岭路
●心愿:将芭蕾舞教学做深做实,为学员们提供更大更好的平台。
走进王曦家,摆在落地窗前的把杆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舞蹈生练功的必备道具,也是最能代表我职业生涯的标志。”王曦换上练功服,一边压腿一边介绍。
出生在四川一座县城的王曦,从小怀揣“舞台梦”。12岁那年,王曦考取四川省舞蹈学校,开启了和芭蕾舞的不解之缘。“专业学校其实挺苦的。早上5点多天还很黑,我们就得打着手电筒跑步、练功……”凭借着一股不放弃的倔劲,王曦从芭蕾舞“小白”成长为团队佼佼者,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2007年前后,王曦从四川来厦工作,在一家综合性培训机构当芭蕾舞老师。芭蕾舞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来规划教学。但她发现,当时厦门的芭蕾舞教学,更多的是依赖老师个人的课程计划,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摸底本地情况后,王曦决定辞职单干。她一边自己编写课程,录制视频,力求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考级教学体系;一边找到一家幼儿园,开始课程合作。
“起初,幼儿园只有三个孩子报名。”王曦回忆,那时,中国舞占据厦门舞蹈培训市场近九成份额。在许多人还不清楚芭蕾舞是什么、为什么要学的时候,王曦竟将芭蕾舞课程的价格定得比中国舞还高。在创业过程中,王曦从未动过调低价格的念头。“芭蕾舞的师资配备、教材、前期投入等都比较高。”她坚信,创业和芭蕾教学一样,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把握住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有家长看到孩子的提升,他们对于文艺教育也会愈加重视。”
没退休那会儿,母亲成兰每年都会来厦看女儿,帮她带孩子。“忙呀!”她这样形容王曦的工作,“上午8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还没回家……”“是因为我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嘛!做活动、演出、比赛,当‘空中飞人’到处学习交流也是有的。”王曦接过话茬。
如今,十多年过去,王曦的坚持有了回报:芭蕾舞培训的生源越来越广,涵盖孩子和成人;企业在全市开办12个校区,在“新三板”挂牌……“最令我自豪的是学生登上闽南大戏院舞台表演!这可是国家顶级团队‘登鹭’时会使用的舞台!”话语间,王曦难掩兴奋。
“那是2017年吧!”作为女儿创业的见证者,成兰清楚地记得每一个时间节点。退休常住厦门后,她报名参加了女儿公司的成人芭蕾舞班,以实际行动陪伴、支持她。“厦门正在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作为艺术培训领域的创业者,我将尽己所能,把孩子们带到更大更好的舞台。”王曦说。
▶关键词:勇气
从银行职员到农业科技公司老板
图片
本报记者罗子泓(右)跟着曾旭瑜(中)及其父亲曾木良(左)到基地观察蔬菜长势。
●出镜人物:曾旭瑜,39岁,厦门市绿瓢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父亲曾木良,66岁
●地址:同安区莲花镇
●心愿:深耕现代农业,将好经验、好技术应用并推广出去。
1990年,曾旭瑜的父亲曾木良赶着“下海潮”,离开国企农械厂创办了家庭农场,引得不少亲友反对;18年后,曾旭瑜放弃银行工作、回乡创业,却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创业路上,老爸是我的‘战友’。”家访这天,曾旭瑜在基地办公室里聊起往事。
2008年,组建了小家庭的曾旭瑜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曾木良也在自家农场里开辟了一块空间,为备孕的女儿提供“绿色食品”。“一是发现市场对绿色食品有需求,二是父亲的农场需要年轻血液,传统农业亟待迭代升级……”曾旭瑜说。于是,她辞去稳定的银行工作,回到同安投身现代农业。谈及女儿的事业转折,曾木良声音洪亮:“我支持!”创业不成功怎么办?“一定会成功的,我陪着她一起!”
“基地2010年投产,整整6年后才实现盈利。结果,莫兰蒂台风又把我们打了个措手不及……”曾旭瑜形容,创业过程好似孩子学走路,好不容易跨出第一步,过了道门槛,一不留神,又摔跤了。
投身现代农业,曾旭瑜的目标不只是“绿色”。“只有标准化、机械化,才能在保证蔬菜品质的同时,降低种植成本,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菜。”她说。
看女儿谈得起劲,曾木良悄悄离开办公室。不一会儿,曾旭瑜带着记者在基地车间找到他。
“基地车间就是我爸捣鼓设备的实验室。”曾旭瑜说。近几年,父女俩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智能设备的研发上——善于收集信息的曾旭瑜负责出点子,有农械经验的曾木良则负责想法落地。凭借着这样的钻研精神,基地陆续“上新”了智能农机、大棚降温系统、灌溉系统等,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如今,“绿瓢虫”的水叶菜均已达绿色标准化种植规范。
为了创业,国际贸易专业出身的曾旭瑜“啃”下理工知识,成了机械“行内人”。“投用一台智能机械,一个基地每年能降低8万元成本,10个基地就是80万,这就是内驱力。”曾旭瑜说。
趁着父亲离开办公室的那段时间,曾旭瑜还向记者透露了另一个她创业的小心思——陪伴父母。“能回到家乡,和父母在一块儿,也是一种成就!”曾旭瑜说,因为有了父亲的支持与陪伴,她创业也更有底气,“我们相互鼓励,相互认同,一起进步。”
(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林睿瑶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