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阿克萨洪水行动中的“阿克萨”,究竟指的是什么?

本次巴以冲突的升级,始于哈马斯属下武装组织卡桑旅发起的突袭——阿克萨洪水行动。
那么,为何这次军事行动,代号“阿克萨洪水行动”?
显然,在极为推崇“圣战”的哈马斯组织,他们所有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几乎都带着鲜明的宗教含义。典型的,就是这次震惊世界的“阿克萨洪水行动”。
阿克萨一名,取自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
图片
阿克萨清真寺
对于全球约20亿穆斯林来说,伊斯兰世界有“四大圣寺”,阿克萨清真寺排第三位,仅次于沙特的麦加圣寺(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安葬的地方)和麦地那先知寺(穆罕默德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伊斯兰政权)。
图片
第四大圣寺,则是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大清真寺(阿拉伯帝国的开国王朝——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就在大马士革)。
图片
倭马亚大清真寺是一座带着浓郁罗马风格的清真寺
而这个排第三的阿克萨清真寺,也同样拥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传,该寺最早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易卜拉欣的定居地,再后来又由先知苏莱曼(古兰经中“主的使者”之一)建成了一个宗教场所。
甚至在伊斯兰教开始传播的最初期,信徒们都是朝着阿克萨清真寺的方向礼拜,而不是麦加圣寺。
到这儿,就有必要再说几句了。苏莱曼这个名字,在犹太教里对应的就是——所罗门。
而先易卜拉欣和犹太教、基督教中的亚伯拉罕,其实是同一个人。
易卜拉欣/亚伯拉罕被奉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的始祖。
图片
有关这段经历,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后人基本只能参考带着鲜明神话色彩的传说了。
根据《旧约圣经·创世纪》一章记载,亚当和夏娃有个后代叫作诺亚,诺亚造的大船,拯救了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诺亚的后代叫亚伯拉罕,他就是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源头。
亚伯拉罕按照上帝的指示,带着族人从埃及千辛万苦地辗转进入了迦南地区(今耶路撒冷)。
图片
在迦南,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勇敢的和天使摔跤,并赢了这场角斗。
耶和华神很看好这个精神小伙,钦赐他名字——以色列。
而这个“以色列”,在希伯来语中就带有“神选之子”的意味。因此,在后面的好几年千里,犹太人总在坚持认为,耶路撒冷及其周边的土地,就是他们老祖先被上帝钦定的“神选之地”。
图片
甚至到了4000多年后的21世纪,现代以色列人还在联合国上拿出了《圣经》,作为自己在此地拥有合法主权的“佐证材料”。
图片
好了,咱们再回到那个古老的传说。
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有个出身高贵的美貌妻子,叫做撒拉。
两人感情很好,算是患难夫妻。然而,他们却一直饱受不孕不育的困扰。
图片
考虑到部落里“有王位要继承”,已经年过古稀的撒拉不得不把自己从埃及带来的侍女夏甲硬塞给亚伯拉罕,用作了通房丫鬟。
图片
一段时间后,夏甲竟然真的怀孕了,不负众望地生下了一个儿子~以实玛利。
这时候,亚伯拉罕已经86岁了,妥妥的一位耄耋老人。
而这位以实玛利,被认作是后来阿拉伯人的祖先。
十几年后,在正妻撒拉坚持不懈的祷告下,亚伯拉罕又迎来了奇迹。
89岁高龄的撒拉产下了嫡子以撒。
此时,亚伯拉罕已经99岁了。
这个嫡子以撒,就是后来犹太人的祖先。
图片
几年后,迫于撒拉的压力,亚伯拉罕不得不把庶子以实玛利和他妈夏甲一起赶出了营地。
按照后来《古兰经》的记载,驱逐他们母子二人之前,亚伯拉罕曾收获神的启示,以实玛利将得到神的祝福和庇护,他的后代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族裔。这才忍心让他们离开。
图片
而被亚伯拉罕留在身边的嫡子以撒,则继承了部落首领的职位,他的儿子就是前面提及的,和天使角力的雅各。
总之,无论是《圣经》旧约(犹太教)还是新约(基督教),或是诞生最晚的《古兰经》,都明确记载了这位老当益壮的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曾经凭一己之力,创造了两个民族。
按这个线索,如今互相敌对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可算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图片
当然,你可能会说,上述“佐证材料”,那都是神话传说。比如,一个老头能在86、99岁生俩儿子;89岁的老奶奶还能怀孕产子!在那个上古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都不到30岁!
但另一边,虽然神话明显高于生活,但犹太和阿拉伯这两族的语言均属于闪米特语族,还是比较接近的;而且,从现代基因测序上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有着更多的相似性。
图片
另外,血统比较纯正的犹太人,多数长得浓眉大眼,毛发很深,男人胡子浓密,相貌方面,跟阿拉伯人,不太好区别。
比如,下图右侧,是电视剧《The Spy》(传奇间谍)的男主,犹太裔演员萨莎·拜伦·科恩;左侧是真实人物原型——以色列摩萨德特工伊莱·科恩。1960年代,他曾假扮阿拉伯人,在叙利亚政商两界混的风生水起,甚至差点当上了叙利亚的国防部长。
图片
同时,很多文化和宗教元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相互交织的。
开头说过,最早把阿克萨清真寺所在位置建成宗教场所的,是伊斯兰教先知“苏莱曼”。
而这个“苏莱曼”,竟然也是犹太教中的一个先知——所罗门。
因此,犹太人同样坚持认为,阿克萨清真寺最早的宗教场所,是一个犹太神庙。
在犹太文化圈里,他们称阿克萨为“圣殿山”,是未来世界末日之时,犹太人迎接救世主“弥赛亚”从天而降的地点。
而这个“弥赛亚”,在《古兰经》里也有相同记载,阿拉伯的发音是——“麦西哈”。
图片
就这样,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把阿克萨清真寺视为了及其崇高的“圣殿”。
1948年现代以色列建国。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市的全部地区。自此,位于旧城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开始被以色列方面控制。
从这以后,以色列就持续在清真寺高台之下挖掘深坑和信道,说要进行考古,来证明古犹太神庙的存在,非常的执着。
图片
这让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很愤怒(巴勒斯坦人中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基督徒马龙派),他们认为,重型机械在清真寺地基下作业,震动了地面上所有伊斯兰古迹,这是以色列在蓄意破坏历史文物,拆毁伊斯兰圣地,是对他们祖先和信仰的巨大侮辱。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犹太教徒们竟然开始霸道地跑到清真寺内庆祝他们的某些犹太节日,并对此做法引以为傲。
起义当年,一部分从法塔赫分化出来的激进派成立了“阿克萨烈士旅”,成员以狙击手为主,并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频繁袭击犹太定居者,后来又发展成了人弹袭击,特别是培训和组织女性人弹去“殉道”。
图片
两名巴勒斯坦儿童观看着阿克萨烈士旅”殉道者“的葬礼,从小就身处在浓烈的仇恨教育氛围之中
而巴勒斯坦人也素来将此地用作对以色列当局表达不满和抗争的一个神圣场所。以色列军警冲进来一通棍棒或者直接抓人,都属于比较日常的操作。
图片
图片
不过,大部分时候,阿克萨清真寺内部还是交由巴勒斯坦人管理的。但在清真寺的外围,以色列国防军维持着日常的巡逻、搜查,并在主要路口设置了安检,部署着全套的防爆设备。紧张的时候,甚至还会搭起火力点。
图片
通常情况下,只有拥有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以及长期居住在耶路撒冷地的阿拉伯人,才能被允许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巴以开始和解后,法塔赫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在接受完层层盘查后,也曾一度可以进入阿克萨清真寺。
但遇到某些特殊时期,以色列方面则会完全封闭清真寺。比如这次哈马斯袭击后。还有一次非常典型的,则是2000年9月,当年的以色列反对党领袖沙龙专程来拜访“圣殿山”(下图),
图片
结果,这让巴勒斯坦人感觉受到了巨大侮辱,愤怒不已,将此举视为来自犹太人的挑衅。
次日,清真寺附近的以色列军警和巴勒斯坦人发生了暴力冲突,导致数十人受伤或死亡。随后,武装冲突持续升级,并引发了持续五年多的混乱局面。
这就是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导火线,又被称为阿克萨起义。
这之后,围绕着阿克萨清真寺,巴以双方又产生过数次规模不等的暴力冲突。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今年春天,正逢穆斯林斋月。
图片
据以色列方面解释,有数十名“蒙面人”携带石块、棍棒和烟花进入清真寺开始煽动祷告群众,并拒绝离开,警方因此被迫进入清真寺大院维持秩序。“蒙面人”主动袭警,以色列军警被迫反击。
而巴勒斯坦方面的证词则是,维持秩序的以色列军警看到人越来越多后非常不耐烦,试图用棍棒和橡皮子弹驱逐前来祷告的信众 ,双方这才发生的暴力冲突。
图片
随后,加沙地带的哈马斯赶紧给以色列刷了多枚火箭弹;晚些时候,以色列军方作为“回礼”,直接空袭了几个加沙哈马斯的武器制造和储存点...
图片
其实,这样的“互相往来”,在巴勒斯坦地区,算是比较常见的操作。但大多数时候,仅仅属于小打小闹,有针对性的复仇行为。没成想,这回哈马斯竟然在24小时内给以色列刷了5000多枚火箭弹,搞了个饱和式打击。行动的名字更是意味深长——阿克萨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