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驯化迎来丰收,洛神花在“汉”安家

一盏盏娇艳的紫红色“灯笼”,点缀在200亩绿色花田之间。
原产于台湾、福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的洛神花,在黄陂区罗汉寺街张扬村迎来丰收,一堆堆洛神花散放在地上,村民们穿梭在花海中低头采摘、挑拣,手套上浸染着紫红色汁液。
“今年是洛神花落户武汉的第4个年头。”武汉“一心回乡”生态农场总经理蔡三益说,“经过3年驯化,如今洛神花年产量达160吨,亩产量已与台湾原产地产量持平。”
首年种植经历“倒春寒”
图片
洛神花一生只开一次,一次只开一天。记者汪丽婷 摄
提到洛神花,人们或许首先会想到曹植的《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其实,洛神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不仅可以制成果茶、蜜饯、果酱,还能入菜。
20世纪90年代,台胞李旭清创建“一心回乡”团队,吸引蔡三益等诸多台湾合作伙伴加入,共同致力于有机农业模式。2019年,蔡三益来到黄陂,开始打造“一心回乡”生态农场。
“我们希望选择一种特色农作物,将其培育成地标农产品,并形成一条特色农业产业链,而洛神花就是很好的选择。”蔡三益介绍,近年来,随着花草茶的流行,口感独特、色泽犹如“红宝石”的洛神花,在饮茶市场上广受欢迎。
而让蔡三益青睐的,还有洛神花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洛神花不仅根系发达,能松化土壤,秸秆粉碎发酵后还能形成有机肥,对这里的沙质土和黏性土有保育作用。
“将产自台湾的洛神花种子种在武汉,最需要克服的就是气候差异。”蔡三益说,洛神花喜热,而武汉的年平均气温比台湾要低4℃~6℃,得通过驯化来改变种子的遗传性,使其适应新环境。
2020年4月初,蔡三益在三亩地里种下了洛神花种子。一周后,几株破土而出的绿色嫩芽令他欣喜:“这种子在发芽,我心中的希望也在‘发芽’。”
几天之后的一场“倒春寒”让蔡三益心痛不已,那些冒出来不久的嫩芽一片片枯萎死去,“六成的苗冻死了,这给我提了个醒,要让洛神花适应武汉的气候,是个漫长的过程”。
熬过低温的一小批幼苗,在风雨之后迎来了成长。蔡三益每日巡田,记录洛神花的生长情况。到了当年9月,本该是洛神花开花的时候,枝条上却迟迟没有动静。蔡三益在失落中继续等待和观察。
一个月后的一天清晨,蔡三益巡田时发现一株洛神花的枝头上开出一朵小花,“很惊喜,没想到洛神花不仅活下来了,还有机会繁殖下一代”。
淡黄色的小花苞慢慢膨大绽放,到了下午渐渐闭合凋零。“洛神花是很浪漫的,它一生只开一次,一次只开一天。”蔡三益说,花朵凋谢之后,花萼会逐步膨大,25天之后,花萼和果实就能采摘食用。
图片
成熟的洛神花花萼有半个手掌大。记者汪丽婷 摄
“因为不适应武汉的气候,洛神花在黄陂栽下的第一年,开花也晚了一个月。一个时间节点如果没有跟上,对后面的产量影响会非常大。”蔡三益回忆,当年10月中旬,武汉开始降温,近八成的洛神花还没来得及成熟,就因低温而停止生长。
那一年,蔡三益仅收获了1200斤洛神花。虽然产量不高,但蔡三益的心里却有了底:“只要耐心驯化种子,洛神花会慢慢适应武汉的气候。”
“自我加衣”让洛神花花开黄陂
有了第一年幼苗遭遇“倒春寒”的经历。第二年种植之前,蔡三益特意去请教了植物学专家,“专家建议我们将种子育苗后再移栽到土里,把种植期延后一些,避开‘倒春寒’”。
育苗两周后,只有10%的种子冒出了芽。“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种子就像小孩子一样,在适应自然环境时会留有记忆,并将这种记忆传给下一代,使后代具有更耐寒的生长潜力。”蔡三益说。
蔡三益笑着打了一个比方,说自己适应武汉的气温也是一个自我驯化的过程。“来武汉的第一年秋天,我冷得要穿两三件外套。当地的同事笑话我,‘秋天就这样,后面要怎么过冬天’?”。蔡三益说,到了第二年,他就感觉没那么冷了,如今已经完全适应了武汉的气候,“洛神花和人一样,需要给它适应环境的时间”。
“驯化植物除了需要耐心,还得帮助植物‘增强体质’,提升品种的适应性。”蔡三益回忆,他从周边土壤中提取微生物菌种,放入种植洛神花的土壤中,“洛神花能吸引微生物聚集在其根部形成优势菌群,从而提升自身生命力,应对更多的气候挑战”。
图片
蔡三益介绍洛神花习性。记者汪丽婷 摄
每年四五月的发芽期和九十月的开花期,是蔡三益心里最忐忑的时期:“种子成活率和花萼亩产量就看这两个关键节点。在武汉的气候条件下,如果花开得越晚,就意味着留给花萼成熟的时间就越短。”
2021年10月,蔡三益欣喜地发现,洛神花开花时间比去年提前了一周,“这是洛神花适应性提高的表现”。当年,洛神花迎来增收,蔡三益决定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今年,他将洛神花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
四年间,洛神花开花一年比一年早。今年9月初,洛神花就陆续迎来了开花季。“第一年亩产量只有400斤,今年亩产量最高有1600斤,达到了在台湾种植洛神花的亩产量。”蔡三益说,驯化三代后,种子的耐低温能力也越来越强,发芽率逐年提升,今年种子的发芽率有望突破50%。
图片
今年亩产量最高有1600斤,达到了在台湾种植洛神花的亩产量。记者汪丽婷 摄
一朵花“链”起一个产业
蔡三益说,农场收获的洛神花,经处理后会被送往武昌的一家茶饮店。
10月29日上午,顾客王云云购买了一杯招牌洛神茶饮,打开尝了一口后直言:“酸酸甜甜,很独特的风味。”她没有想到,这样正宗的洛神花风味,居然产自武汉本地。
“洛神花原产地昼夜温差小,而武汉昼夜温差较大,最高能在10℃以上,有利于洛神花积累更多的养分和风味。”让蔡三益觉得特别的是,他发现冲泡武汉种植的洛神花,其茶色和花香浓度,甚至高于在台湾种植的洛神花。
洛神花浓郁的风味和口感还来源于农场的有机种植方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激素,是我们团队的坚持。”蔡三益说,农场使用的肥料都是由农作物秸秆发酵而成。
蔡三益介绍,“一心回乡”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除了开洛神花主题茶饮店,团队还开发出了洛神花干、洛神蜜饯、洛神酥等多元化产品。此外,农场日常开展洛神花主题研学课程,游客能现场体验观赏采摘洛神花、制作洛神花茶的乐趣。
图片
村民们穿梭在花海中低头采摘、挑拣。通讯员余镭供图
在武汉种植成功的洛神花,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家门口就有做工的机会,在不耽搁自家农活前提下,我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家住农场旁的孙耿田湾村民的殷小芝说,和她一起每天在农场劳作的村民有20多名,团队教会了她种植洛神花的方法,“我在自家农田也试种了两株”。
“我打算近期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科研来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将洛神花种植技术复制到更多的地方。”蔡三益说,“一心回乡”还将围绕洛神花研发酵素、面膜等保健品和化妆品,形成独有的产品链,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长江日报记者汪丽婷 通讯员余镭)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