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以冲突聊聊以色列最接近灭国的那次战争

当下的世界不太平。硝烟四起,炮火纷飞。
图片
这里要讲的是备受关注的巴以冲突。巴以冲突从来就不仅仅是巴基斯坦与以色列两国之间的事,而分别代表了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其他战事,即便是俄乌战争,尽管乌克兰背后有北约撑腰,但俄罗斯这边的代表性不强,它依旧是世界地图里的局部战争。
巴以冲突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牵扯进来的越来越多。西方国家还没说啥,拉美及南美三国倒是先跳了出来,玻利维亚宣布与以色列断交,智利与哥伦比亚宣布召回驻以大使。阿拉伯方面,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表示以色列应立即停止针对加沙地带的袭击。
未来会怎么样,目前还不知道,看不清楚。
咱们是一个影评号,还是通过电影来谈事比较好。恰好,2023年出了一部影片《果尔达》,就聚焦于巴以冲突,讲的是“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的故事。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吧。
图片
目前为止,眼下的巴以冲突还没有被叫做第六次中东战争,战事仍局部发生在加沙地带。否认,影响会更大。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审视一下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那一战决定了至今的以色列局势。
果尔达·梅厄,是以色列第四任总理,也是目前为止以色列唯一的女总理,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就发生在她担任总理期间。
果尔达出生在乌克兰基辅,是乌克兰犹太人。童年时期的果尔达见证过乌克兰人及俄罗斯人对于犹太人的霸凌与屠杀,严重时果尔达的父母将自家门窗全部封死,将一家人关在黑暗的房内躲避种族份子的滋扰,因为缺少食物年幼的果尔达甚至饿的昏倒过。
8岁时,果尔达的父母不堪重负,省吃俭用积累了一点钱财然后赶紧带着她移民到了美国。在美国,她度过了整个青春。果尔达家里并不富裕,她的父亲在美国找到了一份木匠活,母亲则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日子还算过得去。犹太人的天资与勤奋,在果尔达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公众集会等活动中迅速脱颖而出,表现除了不俗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图片
然后,受到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影响,1921年23岁的果尔达与丈夫一起移民到了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犹太复国先锋。1948年,果尔达参与签署了以色列独立宣言,成为了开国元勋之一。
1949—1956年,果尔达任以色列劳工部长。1956—1966年,任外交部长,她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色列国父、首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对果尔达的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非常佩服,称她为内阁中惟一的男子汉。1966—1969年,任工党总书记。1969年,70岁的果尔达·梅厄出任以色列总理。
图片
《果尔达》的故事就发生在果尔达·梅厄出任总理期间,聚焦的是“赎罪日战争”,时间是1973年10月6日 至 26日,前后共21天。
《果尔达》可以类比的《铁娘子》《至暗时刻》,甚至是《万湖会议》,都是讲政治大人物在历史关头做出的历史性抉择的问题。具体到《果尔达》,就是尽管讲“赎罪日战争”,但是全片没有战争场面,而是深入到政治人物的内心,讲决策的过程中大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撕裂。在为大人物祛魅的同时,体会到了大人物的心理细节,在更大程度上丰满丰富了大人物的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大人物的魅力。这看似矛盾又融合的过程,就在一部电影里发生了,很有意思。
图片
赎罪日战争,也即第四次巴以战争,对于巴以局势的影响至关重要,基本奠定了当前以色列的版图及格局。从那以后的战争,都没有从根基上改变以色列。
不过,赎罪日战争对于果尔达的影响倒是挺大,直接导致了她的下台。原因在于,她没能预测到阿拉伯国家的突然袭击,导致战争初期以色列战损极大,几乎到了灭国的边缘。如果没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大概就真的灭国了。
之所以被称为“赎罪日战争”,是由于战争爆发于10月6日,这一天恰好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庄严、最神圣的日子。在赎罪日这一天,虔诚的犹太教徒完全不吃、不喝、不工作,并到犹太会堂祈祷,以期赎回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或可能犯下的罪过。以色列全国上下所有活动,因此都要停顿下来。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
敢在这一天发动对以色列的战争,是对犹太人的宗教侮辱,是不讲费厄泼赖的。但是,早有准备的阿拉伯世界,就是要选择这一天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因为阿拉伯人知道这一天里以色列的防范会是最低点。
图片
包括果尔达,都完全没有想到阿拉伯国家会在这一天发生袭击。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国家从两个方面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袭击,南路是埃及为首的军队,向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发起进攻,东部的叙利亚则向戈兰高地发起袭击。
由于以色列当天全国放假,许多士兵返家过节。以军在开战初期被打得猝不及防。
西奈半岛方向,200多架埃军战机飞抵苏伊士运河,仅用20分钟,就摧毁了以军阵地90%的以上的预定目标,将以军的通讯系统彻底瘫痪。轰炸过后,数万埃军士兵强渡苏伊士运河。
戈兰高地方向,1000多辆叙军坦克在600门火炮的掩护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向高地上的以军阵地。
战争爆发后的前一周内,阿拉伯联军大获全胜,以色列军队岌岌可危。
图片
阿拉伯世界方面,背后有苏联的支持,苏联援助的萨姆6导弹成名,给以色列空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而且,苏联则向阿拉伯国家援助了1.6万吨物资。
至于以色列方面,《果尔达》里从果尔达的眼睛,演的极好。
果尔达方面,她年老体衰,已经75岁,还患有白血病,颤颤巍巍,似乎随时都要倒下去,由这样一位老人作为国家领袖,似乎就预示了不行。
战争方面,不用说,前期以色列惨败,以色列国防部长的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果尔达内阁备受压力,摇摇欲坠。
至于以色列最坚定的支持国美国,这可是1973年,刚刚经历了“水门事件”打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自身难保,压根没有能力再公开出来声援以色列了。只能靠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来主持大局了。
图片
也由于尼克松成了跛脚总统,美国对于以色列的公开支持力度见小,以至于整个西方国家都不支持以色列。当美国为以色列提供援助时,结果整个欧洲只有葡萄牙表示支持。于是,美国的飞机,只能从葡萄牙起飞,然后小心翼翼地沿着地中海进行飞行。
欧洲之所以不敢公开支持以色列与美国,还在于它们担心中东阿拉伯国家对他们进行石油封锁。
而且,成立于1960年的欧佩克,经过13年的打磨,刚好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赎罪日爆发后,欧洲国家怕啥来啥,欧佩克的确对应美国、西欧、日本宣布了石油制裁,这直接导致了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
所以,以色列总理果尔达在赎罪日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好在,她也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坚决不投降,坚决拒绝和谈,坚决支持以沙龙为首的战争强硬派进行反击,坚定地认为以色列能够反败为胜。
图片
最终的胜利,还是靠科技,以色列借助美国的卫星,发现埃及的观察到埃军的第二和第三兵团之间存在一个缺口。于是,拿着从美军从朝鲜战场上从中国志愿军手里学来的快速穿插战术。以色列军队派军队快速从穿插,将埃及第三军包围了西奈半岛上的沙漠里。
被围困的第三军,由于后路被抄,断了水源,迅速陷入绝境,几万人眼看着就要渴死。
所有的压力都在逼迫果尔达,要求她对被包围的埃及军队开一个人道主义口子。但是果尔达果断拒绝,要求埃及要么彻底承担以色列的地位,并公开展开和平谈判,要么她就让埃及第三军所有士兵全部渴死,她不怕埃及多出来了一个寡妇军团。
《果尔达》突出了果尔达的果然与坚定,也突出了她在赎罪日战争中的功劳。
图片
其实,《果尔达》是在为果尔达洗地。因为果尔达在赎罪日战争中饱受批评,最大的批评就在于她对敌军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让以色列承受了不必要的打击,承受了不必要的损失,让以色列的军队与防线遭受了巨大的牺牲。正是由于这种批评的声音过大,使得果尔达任期不满就提前退出,选择了退休。
果尔达的大意,也在于对于以色列防线的过于自信,过于托大了。自第三次中东战役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后,就沿着苏伊士运河构建了一条巴列夫防线。
以色列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耗资数亿美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起正面宽约175公里、纵深长约10公里的防御体系。这条防线的核心即巴列夫防线,它沿着苏伊士运河,构筑了一条沙堤。
在以色列人看来,这条高达20米的沙堤压根不怕轰炸,也不怕埃及人去挖沙。反正都是细软的沙子,怎么炸都不会蔓延的很厉害,扛炸性极好。
图片
但是,毕竟埃及人更了解沙漠,更了解沙子。面对巴列夫沙堤这个看似难以破解的高端局,一名年轻的埃军工程兵军官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且粗暴的解决办法:沙子怕水,可以用消防车的高压水枪冲刷沙堤,直接在沙堤上冲出缺口,供后续部队通过 。经过试验,“以水克沙”确实有效。
更何况,巴列夫沙堤就建在了苏伊士运河边上,运河里有的是水。只要高压水枪对准沙堤,从苏伊士运河里汲取的运河水,就可以快速冲刷出一个巨大的口子。
在实战中,赎罪日战争爆发后,埃及人仅用了5个小时就将巴列夫沙堤防线冲开了60多个缺口,一举突破了这个以色列人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防线。
图片
群里的大公满世界找了一圈,希望能够从影视里看到高压水枪冲击巴列夫防线的场景,结果没有找到,这一最具视觉效果的战争场景,居然没有,好可惜。
至于戈兰高地战场,可也去看看《泪之谷》,那部剧有详细的介绍。群里的川美眉深扒过,也可以去看看。
这里只说《果尔达》,毫无疑问,老戏骨海伦·米伦演的棒极了,几乎已经预定了一个奥斯卡提名。
当然,如何对比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果尔达的照片,又会发现海伦·米伦并没有还原好果尔达,尤其是眼神不行,无法还原出果尔达那种咄咄逼人的悍妇眼神来,海伦·米伦的眼神温柔的太多了。毕竟是演员。
图片
图片
但《果尔达》的总体氛围营造的不错,作为电影,还是挺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