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黄素究竟是“护眼王炸”还是智商税 眼科医生:控制近视功效证据不足

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董兴生
工作多年,屏幕早成了刘燕(化名)的第二双眼睛,却也带给她视力退化、眼睛疲劳的苦恼。半年前,在视界越来越模糊的时候,她在网络海洋中捕捉到了一个闪光点:叶黄素。
在带货主播的叫嚷声中,这是一种与“近视预防”“干眼神器”深度捆绑的保健品,专门击中被焦虑裹挟的成年人。刘燕果断购入一款,断断续续服用了半年,感觉眼部症状似有缓解,但又说不上来有哪些改善。她的家人也服用了这款叶黄素,并赞不绝口,说眼睛不再发酸发痛。
然而,刘燕内心仍有疑虑——这款不是药品却声称能有效对抗“干眼”的产品到底靠不靠谱?长期服用是否会给肝肾造成负担?当手上的最后一粒叶黄素吃完后,刘燕没有再次购买,她决定给自己的身体一个“喘息”的机会。
双十一临近,这样的故事正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根据百度指数,2021年至今,“叶黄素”搜索量持续攀升,而去年5月至今,“叶黄素真的能改善视力吗”搜索量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2022年,这款号称“眼睛保护神”的明星单品销量增幅高达305%和230%,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叶黄素身后正拖着夸大宣传和“智商税”的长长阴影。
图片来源:百度指数截图
平台按年龄、功效推选购指南,与“护眼”深度捆绑
叶黄素是一类含氧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眼部组织,为视网膜黄斑区上存在的主要色素,具有一定程度降低视觉损害、增强视网膜屏障的作用。但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叶黄素,需要通过日常饮食摄取,摄取无法达标时可通过营养补充剂提高。
如果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叶黄素”,消费者可能会有种这是药物的错觉——除健安喜等保健品牌外,同仁堂(600085.SH,股价50.95元,市值698.76亿元)、白云山(600332.SH,股价29.55元,市值480.42亿元)、哈药等国内药企也推出了叶黄素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百元不等。从宣传界面看,似乎无论是眼睛模糊、干涩红痒、白内障还是黄斑疾病,男女老少都可以来一粒叶黄素。
平台也在积极宣传引导。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其在常见问答区明确阐述了补充叶黄素的必要性:“它可帮助视网膜抵御紫外线;同时也可以提高人眼叶黄素浓度和黄斑色素密度,促黄斑发育,预防黄斑变性,保护视力”“补充叶黄素就是给眼睛视网膜补充营养,帮助眼睛过滤掉蓝光,具备保护能力。叶黄素预防近视及视网膜剥离,缓解眼疲劳”。
淘宝平台叶黄素专题的选购指南主张按照成分、不同人群挑选合适的产品,分为“呵护儿童视力”“缓解成人眼疲劳”“守护老年眼健康”三大板块,包括的12种产品均为进口品牌,主打功效包括助力眼脑发育、舒缓眼疲劳、养护黄斑区、靶向护眼、延缓视力退化、缓解眼干眼涩等。
图片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以明星单品“双心高端护眼宝”为例,这是一个宣传为“鱼油叶黄素”的德国进口品牌,展示界面显示有“德国药房同款”、“百年药企品质”、“医药标准”等暗示药物安全性的字眼。但实际上,叶黄素产品不属于药品,不可用于治疗疾病。
之前被刘燕拖进购物车的就是这款产品。“当时这个品牌挺冷门,不知道官方宣传如何,但从博主推荐看偏‘专业’,不像那些烂大街、重营销的品牌。”过了半年,刘燕注意到,社交平台上的评测榜单又换了一拨,层出不穷的“专业”产品登上榜首,被新的护眼焦虑者热捧。
相比之下,线下宣传平淡许多。11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北京线下商超、药店发现,叶黄素产品的价格相差较大,且宣传护眼功效的现象明显减少,部分产品包装上印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标语——这一提醒在线上平台几乎消失,或只以小字体展现。
图片
保健食品区叶黄素产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林姿辰 摄
不是“药品”是“糖果”,功效无充分证据支撑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叶黄素产品剂型多样,既有外形类似药物的咀嚼片、胶囊,也有适口性更强的软糖,其产品配料表一般不只有叶黄素,还有蓝莓、越橘、鱼油等其他护眼元素加持。
但这些产品的核心原料叶黄素通常只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天然叶黄素,主要存在于一些深绿色或橙黄色的植物中,可直接进入肠胃被人体吸收;另一种是叶黄素酯,主要从万寿菊花中提取,进入人体肠道后需分解转化为叶黄素再被人体吸收。
无论是几十块一瓶的国产叶黄素软糖,还是几百块一罐的进口胶囊,陈谦都没下过单。作为第三方评测平台“老爸评测”食品组审核工程师,陈谦表示,叶黄素在我国属于食品添加剂,在大多数食品类目中限量比较严格,所以国内这种产品大都使用的是叶黄素酯。也就是说,叶黄素要摄入一定的量,才能达到推荐摄入量,但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的色素,又不能加这么多,所以一般都加叶黄素酯。陈谦认为,叶黄素的含量检测,从技术上说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证实那些商家所宣称的功效。
陈谦告诉记者,市面上大部分叶黄素类产品,不管是软糖还是压片糖果,都属于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功效;还有一部分属于保健食品,也不能宣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能。
而商家打的“擦边球”,多来自叶黄素前沿研究的只言片语。陈谦表示,尤其是一些预防或治疗近视的宣称,并没有足够充分的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
记者从眼科医生处了解到,叶黄素在临床使用并不多,更多建议患者从食物中补充,“适当补充是没有坏处的,但控制近视的功效证据是不足的”。
广东省中医院眼科主任中医师庞龙曾于今年9月发文称,“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的人及时补充叶黄素,有助于眼睛吸收蓝光,缓解视疲劳”是网络上一些商家兜售叶黄素片的噱头。庞龙表示,服用叶黄素片,虽然可以保护眼睛免受蓝光危害,但对缓解视疲劳的作用有限,“长期看电子屏幕,眨眼频率减少,是引起视疲劳的主要原因,所以视疲劳患者不必专门服用叶黄素片”。
补充过量增加肝脏负担,已有消费者“下车”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简称《参考摄入量(2013)》)显示,我国成人叶黄素的特定建议值(SPL)为10mg/d,6-10mg/d叶黄素摄入量对维持视觉健康有益。因此建议优先推荐成人叶黄素用量6-10mg/d的产品,儿童产品用量酌情减半。
从理论角度,通过食物补充叶黄素与通过营养补充剂补充叶黄素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但由于叶黄素产品重宣传疗效、轻指导剂量,叶黄素选购正在走入“越多越好”的误区,而这多发生在备受消费者青睐的进口产品身上。记者梳理了电商平台前几大进口叶黄素产品,并按详情资料推算每日叶黄素摄入量,发现部分产品超过《参考摄入量(2013)》要求。
图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老爸评测方面获悉,目前,我国成人叶黄素的特定建议值(SPL)仍为10mg/d。
陈谦表示,这是因为各国对食物补充剂中叶黄素的含量有不同要求,多数国家规定在6mg/d-20mg/d,因此建议叶黄素的含量最高不超过20mg/d。挑选产品时,消费者最好选择低糖或不添加人工色素的产品。通常,很多产品使用的原料是叶黄素酯,作为新食品原料,建议每天食用量不超过12mg。
陈谦提供给记者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显示,综合目前人群干预试验最高60mg/d且无毒副作用的研究结果,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的ADI(成年60mg/d)和动物毒理学实验结果(UL值建议为76mg/d)将叶黄素的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值定为60mg/d。
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一天摄入叶黄素不超过60毫克,身体不会有太明显的副作用或毒理作用。但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市面上有如VIKpro叶黄素般含量超标的产品在售,且伴随着“坚持服用4个月及以上”“0副作用”等疗程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我国成人叶黄素的特定建议值(SPL)仍为10mg/d。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庞龙表示,不建议长期服用叶黄素,因为过量服用叶黄素可能会损伤肝肾功能,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遵医嘱服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眼科科室主任陶勇也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表示,研究表明,叶黄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力,所以有的人就会选择购买叶黄素类的保健品,来预防近视度数加深。但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这种叶黄素的摄入一般是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来满足,菠菜、甘蓝、南瓜、桃子、芒果、辣椒等都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如果平时膳食平衡,不必要通过合成制剂额外补充。
今年的双十一预售已经开始了,在直播间“xx元上车”的叫嚷声中,刘燕悄然“下车”了。她告诉记者,感觉买保健品更多是通过“买”这个行为完成自我安慰,以后还是会多调整日常生活方式来解决眼部问题。“用眼一小时看远处或绿色五分钟可能更实用吧,如果确实有眼部疾病,更应该去眼科问诊使用正规药物。”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