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瓦伦堡家族企业第五代掌门人:愿意扎根中国,才能获得更多回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 涂蕾】瓦伦堡,一个绵亘160多年,低调神秘但可比肩美国洛克菲勒、摩根和欧洲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北欧家族企业,不但是爱立信、伊莱克斯、ABB、阿斯利康、富世华、萨博、北欧航空等世界500强和全球著名跨国企业的重要股东,还通过旗下欧洲最大私募股权基金殷拓(EQT)在大量未上市企业持股并不断在全球寻找及培育“未来之星”。
据报道,上个世纪70年代,瓦伦堡家族企业旗下各类公司市值曾一度占据瑞典斯德哥尔摩股市的40%,所雇佣的员工人数占瑞典工业劳动力的40%。不过,瓦伦堡家族传世一个多世纪始终信奉并恪守“存在,但不可见”,全球富豪榜上一直难觅其名。
图片
雅各布·瓦伦堡
近距离观察瓦伦堡家族的人们认为,像瓦伦堡这样长盛不衰的家族,成员大多拥有谦虚的性格,他们视辛勤工作为必然,而且会踏实努力地努力工作。出生于1956年的雅各布•瓦伦堡是这家世界顶级财团的第五代掌门人。他现在担任瓦伦堡家族企业旗下最大投资平台银瑞达集团董事会主席。他掌管下的瓦伦堡家族企业笼罩在160多年的历史光环下,同时也面临着21世纪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本世纪以来,雅各布•瓦伦堡经常不远万里飞来中国,与中国领导人及政企负责人接触与交流,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寻找瓦伦堡家族新的发展空间。2023年10月,在中欧经贸高层互动交流增强的背景之下,雅各布•瓦伦堡再次来到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副主席韩正10月11日在北京会见了雅各布•瓦伦堡。韩正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年增长预期目标有望实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变,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中欧、中瑞经贸合作带来更大发展空间。雅各布•瓦伦堡表示,支持瑞典、欧盟与中国建立良好稳定关系,希望找到更多方式推动欧美中对话,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10月13日,雅各布•瓦伦堡在北京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维持百年基业的秘诀
环球时报:作为第五代掌门人,您认为瓦伦堡家族企业维持百年基业有什么秘诀?
雅各布•瓦伦堡:我不认为有什么秘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瓦伦堡家族一直秉承着长期投资的价值理念,确保所投资企业具备竞争力,优秀的产品品质和成本控制能力。一言以蔽之,你所选择的公司,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必须具备竞争力,产品具有前瞻性,商业模式可持续。此外,企业要专注,专注才有竞争力,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
瓦伦堡基金会是欧洲第二大私人基金会,每年向瑞典大学的优秀科研人员和研究项目提供近2.4亿美元的资助,以支持瑞典的科技创新。这凸显了瓦伦堡家族对科技研发的重视,将其视为长期竞争力和繁荣的基础。在这方面也可以和中国互相借鉴。
环球时报:眼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瓦伦堡家族企业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雅各布•瓦伦堡:其实很简单。经济下滑时,企业一定要确保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控制成本,保持现金流。过去100多年时间,我们一直秉承这个原则,即使是在最为严峻的时刻下都没有让企业倒下。
作为一种持之以恒的经营理念,不管对于个别行业不景气,还是当经济普遍发生衰退时,这都是适用的。
改革开放之初就来到中国
环球时报:瓦伦堡家族企业通过旗下的爱立信、ABB、伊莱克斯、阿斯利康等世界500强与中国建立联系,并不断壮大在中国的业务。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不少瓦伦堡家族下的全球著名企业就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是什么让您做出这样的决定?
雅各布•瓦伦堡:其实,爱立信早在1894年就把电话机卖到了上海,距今已有129年历史了,这是更早的瓦伦堡家族与中国的历史渊源。现在,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非常成熟完善的市场,跨国公司的不同产品都能在中国对路适销。
回首过去,很多公司包括瓦伦堡家族的企业很早就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是因为他们相信中国的未来,过去40年中国的长足发展也证明了这些企业当初的眼光。
决定进入中国,也是一个认知问题。过去,瓦伦堡家族经常与赴欧的中国领导人和政企负责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会面交流变得更多起来。这让我们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环球时报:疫情结束第一年您立刻开启了中国之行。而中国的大门也越开越大,欢迎外资踊跃来华投资。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雅各布•瓦伦堡:想要吸引外国公司到来,对外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处理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本质上取决于中国自己的决定。中国选择了不断开放自己,迎接外企到来,这非常好。希望中国会一直开放下去。
这是我2019年以来第一次来到中国。过去3年,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都经历了困难的时刻。这次再来到中国,我感觉到中国的空气更加清新了。访问北京之后,我会飞往上海。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次来到中国,要多听多学。
环球时报:本世纪以来,瓦伦堡家族企业掌门人以及领导成员密切关注中国发展,保持着赴华访问的习惯。您本人也多次参加过已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眼下,全球地缘政治复杂严峻,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中欧经贸关系也正经历着新一轮考验。最近,欧洲一些声音主张在经贸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在产供链上“去风险”。您如何看待中欧目前的经贸关系?
雅各布•瓦伦堡:我们不能忽略这个事实,所有公司都要考虑如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不论是在亚洲、美洲还是欧洲地区。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以解决企业的商业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
因此,在这个时刻,中欧之间对话会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企业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企业们都会在双方持续对话中得以继续发展。
环球时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但国际上有一些声音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您是如何评价中国市场机会?
雅各布•瓦伦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各国公司都提供了机会。我想说,中国市场有很多机会。但若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作为外国企业,必须愿意长期扎根在此,致力于为未来投资。
现在的中国资本市场继续充满吸引力,一些国际投资机构和企业仍坚守在中国,这就是一种证明。显然,我们能够看到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仍然活跃,这就是中国市场魅力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成熟且完善,外资能继续在这里取得成功。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继续营造公平、开放营商环境的明确信号,这给了我们继续在中国发展的动力,我们对此也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