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文化·科技巅峰|龙泉青瓷,历千年从巅峰到涅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图片
在英语里,瓷器统称为“china”,但是只有青瓷,有一个专有的名字叫“Celadon”(雪拉同),足见其地位。
古人对青瓷这般形容: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温润的翠色,离不开浙江这方水土。浙江是青瓷的起源地和发扬地,龙泉青瓷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始于1700多年前,并于两宋时进入巅峰时期。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的“哥”,指的就是哥窑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历史最久、分布最广、产量最大、声誉最高的历史名窑之一,也是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历两千年至今,仍然散发出夺人心魄的魅力。
图片
一级文物舟形砚滴(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部浙江陶瓷史
半部在龙泉
中国新瓷学研究的开拓者、陶瓷研究一代宗师陈万里先生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但它的命运却又是中国瓷器中最神秘、最曲折的——传说中的哥窑遗址至今没有得到确认,只有少量的哥窑精品存世;制瓷技艺曾一度失传,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慢慢恢复生产;许多陶瓷大家在追寻着往日荣光,试图摸清并恢复一些失传的古老工艺;在继承传统青瓷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开拓创新与变革,让龙泉青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龙泉青瓷的复活与创新,当世最耀眼的样本当属杭州国家版本馆那一扇扇青瓷屏扇,这是对龙泉青瓷文化价值的认同。7万片纯手工烧制、带着梅子青淡淡色调的青瓷,温润非常。一抹青绿,一派温润如玉的现代“宋韵”风格跃然而现。
图片
国家版本馆青瓷屏扇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时期,龙泉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巅峰时期“百窑点火,千帆竞渡”,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驰名中外的“梅子青”釉瓷色便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并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为什么,这般青绿、温润,自带雅致风韵的青瓷,它的制造技艺在两千年历史变迁中会一度失传?了解它的历史也许能更好回答这个问题,也更能还原现代坚守这份古老技艺的努力。
约10平方公里大窑遗址
藏着近2000年的烧制秘密
图片
龙泉窑遗址
采访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伟孙告诉我:要了解龙泉青瓷,一定要去看大窑;要做出好瓷器,也一定要去看大窑。只有了解了大窑,才能真正体会龙泉青瓷的美与千年风韵。只有了解了龙泉青瓷的华贵和过往的辉煌,才会有十足的动力,去开拓龙泉青瓷的未来。
于是,我们站在了龙泉大窑遗址保护区里。这是一个静谧的小村,屋舍齐整,溪水潺潺,梯田层叠,只是田土间掺杂着的或青或白的瓷片,显示着它的不一般。
图片
大窑遗址考古工地
这里曾经因制瓷而繁华一时,一切都充满了青瓷印记。家家户户的屋舍泥墙上镶嵌着瓷片,就好像海边人家用掺杂着贝壳的沙土垒墙那般自然。院墙则是用匣钵和垫片堆砌而成,富有情趣的人家,还在匣钵里装了土种了花。
走在村道上,卢伟孙拾起一块瓷片说:喏,这是元代的残片。残片,都是残片,目光所及之处的山包,其实俱是由瓷片堆积而成,近2000年的残瓷碎片加上土层堆积,形成近10平方公里的大窑遗址,其中含有53处龙泉窑址。
图片
考古出土青瓷器皿“豆”
大窑遗址保护区的规矩是:“片瓦不出村。”这是对遗址、对文物的保护,更是对龙泉青瓷艺术的保护。
自清末开始,便有各国不法之徒来这里,以租用山地的名义大规模地盗挖龙泉大窑。不止是想找到完整的器皿、大块的残片,更想从挖走的瓷片上,研究出龙泉青瓷的烧制秘密。
南宋龙泉青瓷技术大进
文化输出惊艳丝绸之路
龙泉青瓷,曾经拥有中国瓷器最巅峰的辉煌。
龙泉青瓷是典型的山水文化。因为有含铁量高的瓷土、淘洗瓷土所需的湍急溪流、烧窑所需的木材和建窑所需的山势较缓的小山包,这一大片山区便成了龙泉青瓷的发祥之所。
龙泉窑创烧于五代,传承了越窑青瓷的特点,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地瓷土含铁量高的特点,使青瓷釉色更为翠绿温润,并发展出紫口铁足、铁线金丝的鲜明特色。
龙泉青瓷古朴、凝炼、如玉的特点,与当时宋朝皇室的审美不约而同;加之宋室南迁后,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南宋烧制出的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终至傲人巅峰。
南宋时的海上贸易兴盛一时,瓷器是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通过泉州、温州、宁波等海上丝绸之路口岸销往日本、朝鲜、南洋乃至欧洲等地。特别是青瓷,更是中国沟通世界的使者。它是中国输送本国文化的载体,那温润如玉的质感、精美的花纹与器型,惊艳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众多国家,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20世纪70年代,一艘中国元代沉船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被发现,一万多件沉船出水文物中,龙泉窑青瓷器占其中60%。
图片
一级文物粉青釉凤耳瓶(松阳博物馆藏)
而就在近日,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中,打捞出1.6万余件龙泉青瓷,包括碗、盘、碟、盏、洗、缽、香炉和高足杯等,是元代晚期龙泉瓷器大量外销的典型代表。沉船遗址中的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青瓷的“雪拉同”之名正是出于那时。十六世纪晚期,欧洲正盛行洛可可艺术,讲究艺术的别致和精美风格。阿拉伯商人将购置的龙泉青瓷礼物送给巴黎市长,那青瓷通体流青滴翠,幽雅静穆,让人们啧啧称奇,但一时间却找不到词汇来形容,当时法国正上演小说家杜尔夫写的歌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亚司泰来爱上了英俊少年雪拉同。雪拉同身披翠绿色斗篷登场,那翠绿的色彩,把天性浪漫的法国人一下子带进了“梦幻的遐想中”,市长心中豁然一亮,遂将瓷器起名为“雪拉同”(Celadon),从此它成了欧洲人对青瓷的美称。
王朝更迭华贵蒙尘
瓷器江湖失去传说
龙泉窑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产年代最长的窑。然而,历史的变迁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事,龙泉窑在元代中期达到顶峰,到明末时逐渐衰落。一个原因是因为窑工起义,大量制瓷工人外流;后来又因时局动荡,朝廷颁布了针对瓯江水域的禁令,断了龙泉瓷器外运的途径。加上清之后朝庭颁布的“片板不许入海”的规定,龙泉青瓷的外运窗口彻底消失。
至于最无奈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衰落原因,是人们审美品味的改变。彼时,制瓷中心转移到景德镇,青花瓷开始为人们所追捧。其胎薄如纸晶莹透亮的轻盈风格和批量生产的优势,对屡受重创的龙泉青瓷无疑是雪上加霜,龙泉青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供人唏嘘。需求的缺少,青瓷产量锐减,也因此青瓷制作技艺开始失传,更别提创新之举了。
到清末时,龙泉青瓷已沦落为民间的一般生活用瓷,只生产一些纹饰简单、特色不显的盆盘碗碟,并且跟风当时的瓷器潮流,白瓷、红釉瓷、陶青釉等等都生产,没有人认为龙泉出产的瓷器会是精美的、高贵的。
但是龙泉青瓷的传说一直都在,从未消失。在日本,龙泉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产模仿的对象,甚至可以称为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中国陶瓷。
东京国立博物馆有一件著名残器——「马蝗绊」青瓷碗,它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残器之一,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财产。
图片
“马蝗绊”青瓷碗(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17世纪日本儒学家伊藤东涯撰写的《马蝗绊茶瓯记》记载,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日本重臣平重盛为拓展与宋朝之间的贸易,向杭州育王山寺庙捐献了大笔黄金,住持以龙泉青瓷茶碗做为酬谢。几经流转,茶碗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所持有。茶碗在使用了二百年后,底部出现了裂痕。足利义政于是派遣使者至浙江龙泉,希望能找工匠,再重新仿制相同而完美的茶碗。但此时明朝匠人的工艺已无法再烧制出如此卓越的梅子青釉色,匠人只能以铜绊锔钉进行修补,并送回日本。而就这么一件已不完美的青瓷,仍然成为了日本国宝。
图片
青瓷碗上的“马蝗绊”
日本生产瓷器的历史仅仅只有400多年,但是,对龙泉青瓷的热爱,让他们仿造出了濑户烧等青瓷产品。
而在青瓷母国,上世纪之初时,连中国人自己,都几乎淡忘了祖上曾经生产过这么精美的瓷器。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龙泉青瓷,仅只是一些制造粗劣的生活用瓷。
龙泉青瓷的华贵蒙尘,瓷器江湖一度失去了它的传说。
用色谱、光谱进行化学分析
恢复失传的青瓷釉色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龙泉青瓷的再现人间,不过这百年时间,确切地说是近60年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库房中查看时,发现了几件他以前从未见过的瓷器,它们表面温润丰盈,色如翠玉,大部分都有刻花纹饰,十分精美。他当即被震惊了,多方查找史料考证,文献上只是模糊地记载了它们的产地在浙江龙泉,但更具体的信息却没有记载。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便是失传已久的龙泉青瓷!从此,龙泉青瓷才再度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里。也因此,冯先生提交了对龙泉青瓷进行研究、恢复生产的报告。
龙泉青瓷,曾是那样令人骄傲的国粹,为什么连烧制技艺都失传了呢?
此时的欧洲,还在寻找着梦幻的“雪拉同”的身影,虽然这种瓷器已经断绝出口几百年。
来自欧洲和苏联的外宾到访中国,开口便想看“雪拉同”。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瓷器,于是便找到了已经七十多岁的陈万里,他一听“雪拉同”这个名字便笑了,拿出《中国青瓷史略》说:“雪拉同”就是我们的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曾经有多么优秀,便显得那时的它有多么沉寂。
当时的龙泉,虽然有几个瓷厂,但是生产的器物可以说与古代的龙泉青瓷风马牛不相及。恢复龙泉青瓷传统技艺首先恢复的是釉色,要让做出来的瓷器好歹让人能一眼看出这是青瓷,而不是别的瓷器。
但是古代青瓷釉色里的成份到底是怎样的呢?为此还“牺牲”了一件国宝。陈万里拿出了一件出土的南宋龙泉青瓷标准件,他说“要恢复就要牺牲”。技术人员从这件青瓷上刮下釉子,用色谱、光谱作化学分析,看里面的化学成分,含铁多少,含铜多少,这样就把青釉化学成分分析出来了。经过大半年时间的不断试验,终于烧出一件瓷器,颜色与南宋的那件青瓷一样。大家十分高兴——终于可以生产真正的青瓷了。
不同瓷土造成不同收缩比
哥窑、弟窑出品迥异
彼时,龙泉青瓷技艺尚处在全面恢复与摸索的过程中。专家学者、制瓷匠人们,不断地从古籍中、其它地区陶瓷产业中,寻找着一种适合龙泉青瓷生产的方式和道路。
“看多了老瓷片和出土的残件,特别是有机会到博物馆看到那些精品之后,觉得有些使命感,身为龙泉人,应该把这个传统拾起来,发扬光大。”卢伟孙的这段话应该是所有龙泉青瓷匠人的心声,他们在摸索中前行,寻找着未来青瓷的发展之路。
因为瓷土的不同造成的收缩比不同,龙泉青瓷一直有哥窑弟窑两个类别。
传世的宋代哥窑瓷器胎色有灰黑和土黄等多种。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冰,有月白、青灰、米黄等不同颜色。釉层开冰裂纹片非常明显,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金丝铁线”,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以“百圾碎”最为名贵,《处州府志》称其“冠绝当时”。底足均无釉,紫口铁足。
图片
刻花缠枝牡丹纹瓷瓶(杭州市博物馆藏)
而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粉青、梅子青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宋朝民窑巨擘。
关于哥窑弟窑的来历,起于民间传说。据说宋时龙泉有一对章氏兄弟善治瓷,哥哥章生一的窑烧出的青瓷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弟章生二的窑烧出的青瓷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
但是,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基本倾向于这是一个传说,因为经过多年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寻找,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关于章氏兄弟的任何历史遗迹或是相关窑址。传说虽然不靠谱,但也正说明了龙泉青瓷的这两种不同产品。
你以为它是纪念是历史
却不知它在运动在变化
对瓷器的看法和欣赏,在很多时候我们有可能走入了一条比较狭窄的通道,即以实用为主。一提起瓷器,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盆盘碗盏的形象,但事实上,哪怕是古代,瓷器最终的走向也是艺术品。
最初,陶瓷器因实用而生,但当它出现对器型的追求、对釉色的追求后,特别是历代官窑的出现,讲究品、讲究美,便成了瓷器的主要追求。
图片
从釉上彩到釉下彩,到釉里红、描金、青花等等等等,这一些都是古代匠人在实用器之后的艺术追求。龙泉青瓷也是如此。
现代的龙泉青瓷,已经基本恢复了古代青瓷制作的工艺,延续生命力的要点正是在传统之上的突破与创新,既保持了青瓷的特点,又体现出现代的审美观。
卢伟孙是比较早认识到这一点的青瓷匠人。他说:“龙泉青瓷的制作要立足于传统,研究传统,突破传统,让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新生力量的注入。”
随着一代又一代龙泉青瓷手工艺人的不断努力、开发,现代的龙泉青瓷如“老树新枝”再度萌发,不旦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而且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级工艺美术师构成了龙泉青瓷制造的完整体系和脉络。
龙泉青瓷有个很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开片是自然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仍然在缓慢地开裂,形成细微却崭新的纹路。如果有足够精细的仪器,也许你能听到瓷器开片的声音。我们以为它是死的,是纪念是历史,却不知它仍然活着,在运动、在变化,静静地改变风姿与花纹。
青瓷不死。
因为青瓷有着脆弱但美丽的灵魂。或许惟一可以横跨历史长河而不朽的,正是眼前这些默默无语的“china”。
图片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