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父母”走红网络:献给缺爱者的疗愈

图片
□费佳怡 (苏州大学)
近日,陕西汉中。一对夫妇拍摄父母视角视频与网友互动走红,网友将该对夫妇亲切称为“电子爸妈”,在评论区倾诉遭遇分享日常。11月3日,这对夫妻的女儿潘女士称开设账号是想让父母生活更轻松些,视频部分内容创意源自网友投稿,以此为网友圆童年缺失的梦。(11月4日 红星视频)
视频中的父母面容慈祥,言笑晏晏,或是分享一段日常,或是传达暖心的问候。他们的头像是女儿小时候的照片。评论里,有人诉说近日的烦闷,有人倾吐家庭的不幸,发泄心中的委屈与不快。他们之中,有些因为父母去世或离异,从未享受过父母的陪伴,有些长期遭受来自家庭的不公与冷暴力,从未感受过健康的爱。因此,他们选择把对父母的期待投射到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身上。
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不论是由于何种原因,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往往会伴随人们一生,难以治愈,也难以忘怀。父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深刻地左右着我们的人生坐标,也影响我们对爱的知觉。童年没有被体验到爱的人,就像被催熟的果子,成熟的躯壳下,内核依旧青涩。他们对这个世界怀有小心翼翼的期待,但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他们依旧停留在孩童时期,等待着父母用温暖的臂弯将他们托起。
“造一场甜甜的梦给娃娃”,就像这对父母简介写的那样。观众何尝不知道这是梦呢?现实中有太多的缺憾难以弥补,太多的人再也等不到那一份爱。当互联网上的“爸爸妈妈”看到自己不甚理想的成绩单,微笑着安慰你,当你深陷迷茫与焦虑时,他们选择宽慰而不是责备,这对那些长期缺爱的观众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疗愈。
在分享家庭日常的视频下,常常有人戏称自己“像阴沟里的老鼠”那样偷窥着爱。这恰恰反映着他们内心的敏感自卑。畸形的家庭关系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配被爱,也因此沉沦于低潮。“电子父母”以一种代入的视角,让观众融入被爱的氛围,这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确认,背后传达的讯息是“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他们温暖、有力又真诚的表达赋予缺爱者被爱的底气,去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反思怪圈,摆脱过去的束缚,悦纳真正的自己。
家人无法共享,但爱可以分享。“电子父母”的出现正是互联网温情的体现。他们填补了现实生活中父位母位的缺失,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情感联系,将生活中匮乏的、但本该拥有的关爱归还给孩子们,教他们抵御风雨、迎接光明。只有见证过幸福、体会过幸福,才能不被廉价而虚假的“幸福”迷惑,拥抱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