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亮走红的真相,周饼伦知道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莫奈
在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的疑惑中,一个叫“于文亮”的小伙子火了。
他太普通了,短视频平台里,他既没有展现浮夸的场景剧情,也没有才艺展示,只是一个长相普通的山东男孩,随手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连拍摄与剪辑技巧也过于潦草。朴实得说不上来有任何特别。
然而,这个新晋网红,点击量一路激增,短短十天,粉丝从数千涨到100万,两个月过去,粉丝量接近400万。
于文亮的走红,引发了人们对平凡生活的赞美,纷纷称其治好了自己的“平凡羞耻症”。
图片
于文亮
互联网从来不缺一夜爆红的网红。但网红这个词,似乎跟“浮夸”“过度包装”“审丑”等印象紧密捆绑。
同样最近爆红短视频平台的“周饼伦”,则遵循了一套微妙的流量逻辑。在河北保定卖鸡蛋灌饼的他,因长相酷似周杰伦而爆红。几年前被媒体报道后,他依然兢兢业业地守在饼摊前。老实、本分、勤劳,近期收获了网友们的一致赞美,粉丝很快破了百万。模仿周杰伦者众多,各显神通,以博流量,但唯一不被批评的,似乎只此一位。
但是,同样以素人爆红的农村青年徐云,最近就没那么幸运了。
疫情期间失业后,他打算流浪中国,带着一辆钛合金自行车,车手把上系着一堆生活用品,一路风餐露宿,并拍了些粗糙的视频,发到网上。
图片
视频中,徐云一路风餐露宿
徐云慢慢走红,粉丝最高260多万。今年,他放弃骑行,买下东北林场的一间小院后,他与粉丝们的裂隙,由此越来越大,粉丝们挖出很多他不一致的言行和所谓黑料。
在粉丝心中,这个与底层年轻人共情的落魄青年人设,算是逐渐走向了崩塌。如今,徐云不得不停更自己的大本营,以遏制掉粉速度。
流量时代,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的“代言人”,在流量的洪流中,渐行渐远,逐渐被抛弃,然后,新的代言人重新诞生。
这样的故事,有时候是缓慢的,有时候震撼力堪比地震与海啸,但人是需要“为普通人代言”这种叙事的,正如作家余华以网红走红那样,不在于作为作家的他为时代提供了什么深刻洞见,而在于他对普通人的同情和理解。
01
网红易碎
很长一段时间里,粉丝和作为网红的徐云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切的。
比如,经常有在骑行地点附近的粉丝给徐云送补充品——气罐、水、鸡蛋等等;还有的粉丝考虑到他没有一把便携的椅子,特意给他带了把小小的折叠椅;当徐云骑行到中亚,还有好心粉丝给他跨地方拿到签证,帮他解决了出境的问题。徐云拍下这一幕幕,弹幕里都在帮忙感谢这些粉丝:“谢谢野生后勤组”“感恩”等等。
粉丝一开始是能共情徐云的。从最开始的视频里,徐云就提到,自己是33岁来自南方的农村青年,大学肄业、曾经在电子厂打工,按世俗的理解,他是一个单身的大龄男青年,居无定所,不得不走上骑行的路。而且,徐云的困窘也是肉眼可见的,他的行李很少,而且很朴素,偶尔住一次小旅馆时心里的台词是:“这些钱能买很多斤肉了”。
图片
徐云的自行车与行李
这些“真实境况”,是他早期增粉的理由:真实不做作,贫穷且潇洒。
改变是在2023年中,他先是宣布因身体原因放弃骑行,随后参加了某短视频平台的活动,官宣自己有了女朋友,然后称自己用10万块在东北林场买下了一间小院,转型田园博主,一连串的行为,在粉丝中引起了争议,“脱粉”“取关”等等的抗议淹没徐云的评论区,而拉黑删评的处置,则进一步刺激了粉丝的愤怒,粉丝们发现:“他变了”。
“变”和“不变”,似乎是衡量一个网红人品的指标。如何在流量浪潮中守住自己,是这届网友对于网红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以酷似周杰伦而走红的周饼伦,就成了网红的正面例子。他原本是河北保定的一名鸡蛋灌饼摊主,偶然被人拍摄放到网上,然后就获得了巨大的点击量。
图片
因长相酷似周杰伦而走红网络的周饼伦
和其他走红后就开始带货的网红不同,人们发现,几年过去,周饼伦的煎饼摊还在。如今,前来捧场的粉丝非常多,打蛋时,粉丝们让他接一句“半岛铁盒”,问他涂什么酱料时,则说一句“是不能说的秘密”。场面热闹,他也乐意于停下来和各路粉丝合照,总是笑眯眯的,遇到再无理的要求,也很有耐心。
在网友眼中,周饼伦的朴实和勤奋,蕴含着网友们对一个网红的美好祈愿:“即使有了出息也不忘干好老本行”。
这是一种愿望和现实契合的版本,而这些夸奖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他成了网红,还不忘记自己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网红”是博主范畴里最受欢迎的门类之一,这不是一个很精准的分类,但大多指那些社会上没有名气的普通人,在流量时代走红,继而拥有了“网红”这个头衔。在很多人看来,这更接近各种平台成立的初衷:分享真实生活,拒绝乱七八糟的话题炒作。
可是观众忘记了,当一名现象级的网红诞生,他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02
能不翻车吗?
也许是在平台流量的助推下,于文亮成为了近期自媒体视频讨论的热点——《普通人能从于文亮身上学到什么?》《于文亮火的秘笈是什么?》等等,试图从各个角度把他走红这件事情分析透彻。
不仅如此,还有“于文亮精神”“于文亮自由”这样的标签出现,把他看作是某种平台精神的回归。
图片
《再见,罗茜》剧照
结合这些网红的情况来看,很多现象值得讨论。
有网友说,相信于文亮的生活在一步步变好,但看不习惯如今他想办法“粘粉”(增加粉丝黏性),这些行为包括演连续剧、卖惨、故意去小众景点,拍救助流浪动物,念百度百科立才华人设等。
“人设”“剧本”“团队”这些词,成了真实生活的对立面,也是很多网红“翻车”的原因所在。当然,其实无法考证运营团队是否真实存在。但是仔细想想,打开浏览器搜索百度百科本身是最简单的上网行为,骑行的路线经过小众景点和对流浪动物表达一点善意,似乎要求并不高,放之日常生活里,是几乎多数人都会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好像并不需要通过“立人设”来做。
于文亮面对争议,也在自己的简介里写上“不接广”,如果不久后,于文亮开始出现在直播间,可以想象舆论又是一番洪水滔天。
图片
于文亮在简介里写上“不接广”
粉丝们势要将自己喜欢的博主和他们不会直播带货联系在一起,原因不外乎是“直播带货”是在“赚快钱”“贪心”“忘了初心”。
不过,即使有流量的加持,于文亮是清醒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是个有用的废物,但父母“不需要钱”,需要的话“我直接重拳出击”。
其实,预期公众人物有很多闪光的品质,是一个正常的想法,无可指摘。但是,期待一个网红是“真实”的,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逻辑呢?
“真实”似乎是把有弹性的尺子,量度的标准掌握在观众手里。而且,我想真实的分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沉重。
有没有想过,当一个普通群众走红后,他已经不普通了?从各种资源的接触程度来看,他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范畴,不仅获得了网络上的流量关注,还有人脉、商机上境遇的改变,这是必然的故事走向。
人是多面的,更是有欲望的,但是观众似乎只想接受一面,而否认另一面。
喜欢博主的贫穷和潇洒,希望他能一辈子都不上班就这样流浪下去;喜欢博主居无定所和大龄单身,从他身上找到自己某种缺失的经历,但又害怕博主比自己先买房、先脱单、先过上圆满的生活。
人对偶像的投射,跟对自己喜欢的网红的投射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现实里的“真实”是:当我们关注了一个底层农村青年,来自大城市的粉丝们,就得面对他与自己教育或出身的不同。同时,他的眼界与格局,未必比粉丝预设的要高。
徐云在风波回应的视频里说“我出身社会底层,对一些东西的看法比较偏激,向大家说声抱歉。”这种程度的真实,又有多少网友能够接受?
03
“普通人骄傲运动”
近年来,普通人网红的兴起,一方面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祈愿,另一方面,离不开他们所在平台的分发机制的变化。
针对普通人网红升起的现象,b站up主“传播学刘阳”有过一段比较合理的解释。在他看来,互联网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分发机制,平台可以决定谁在走红,“他们完全可以在规则之下,捧红任何一个人。”
图片
截图自b站up主传播学刘阳的视频《这些莫名其妙的网红,为什么能火?》
当人们疑惑像于文亮这样的普通人为什么会走红,继而产生好奇、揣测,然后把他合理化——这一系列流程,像是在帮平台实现了“造星”的行为。
越来越多的普通网友,只是拍了一段普通视频,突然获得流量的垂爱。像去年云南傈傈族一个小伙,凭借一句“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这个魔幻的句式就走红了,然后各地网友、明星都纷纷模仿,掀起一股热潮。这种一夜爆红的例子,数不胜数。
普通人网红的走红,自然带来了所在平台关注度的提高。当人们看到其他跟自己类似的人也能火起来,每个人都多了一份创作动力,也带来了平台活跃度的提升。
很长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容易带来“马太效应”的加强,像MCN这类机构的出现,让内容变成了可以雕琢、修饰和再创作的专业运营范围,头部博主的内容,日趋精致化,这与“沉默的普通人”仿佛成了两个极端。
图片
《绝世网红》剧照
为了破除马太效应带来的“诅咒”,平台们都在挖空心思创造新玩法。有的平台集中投资头部主播,有的则把流量规则向“腰部主播”倾斜,让更多用户刷到中腰部的达人,以此实现分发机制的“平权”。
于文亮“普通人”变身网红的现象,刘阳认为像是“普通人骄傲运动”。用户在发视频、看视频、喜欢和不喜欢的选择中,无形中获得了平台赋予的权利,而处于社会结构里的人,往往渴望能获得这样的权利保障。
因此,于文亮走红后,不少人感慨说,他治好了我的“平凡羞耻症”,原来平凡不用羞耻,也可以获得大众的关注——在这个过程里,用户确认了创作的价值和内心的意义感。
至此不难发现,人们所感慨的突然爆红、运气总有到来的一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等等传统东亚人推崇的天道酬勤式的话语,不过是新的机制算法下的产物。
真正拿着“剧本”的是平台本身。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流量的突然青睐。还有更多普通人爆火的结局是:涨粉—出现负面评论—莫名淡出—从此查无此人。这是变化莫测流量时代的故事,当红利莫名到来,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END-
编辑 | 阿树
排版 | 八斤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