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鬼传说:蔡澜怒沉百宝箱,陈果大闹广昌隆

1993年11月6日,《大闹广昌隆》香港首映,至今整整30周年。
《大闹广昌隆》由嘉禾出品,蔡澜和区丁平监制,陈庆嘉和张小娴编剧,陈果执导,郑丹瑞、吴大维、陶君薇、青山知可子、梁家辉、顾美华等主演,是一代名导陈果的导演处女作。
坦白说,作为一个警匪、黑帮、奇案、三级的发烧友,素质向来低下,审美经常不足,很难对爱情片和文艺片产生情感共鸣,但《大闹广昌隆》这部冷门片,却是我长久以来的心头好。
图片
早在80年代初,陈果便已入行,场务、灯光、制片、策划都做过,曾为洪金宝、成龙、区丁平、蔡澜、麦当雄等人担任副导演,对幕后制作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导筒经验。
1991年,嘉禾拍摄战争片《何日君再来》,蔡澜监制、区丁平执导,梁家辉和梅艳芳主演,陈果担任副导演。当时,片场布景都已搭好,却与梅艳芳的巡回演唱会撞期,剧组只能延迟拍摄。
剧组本已搭建了一条街的场景,为了不让搭好的景浪费,蔡澜决定给陈果一个独立执导的机会,让他先行拍一部电影,并和《何日君再来》的导演区丁平共同监制,这才有了《大闹广昌隆》。
图片
“大闹广昌隆”本是近代一件轰动省港澳乃至东南亚的厉鬼复仇故事,始见于木鱼歌《阴魂雪恨》的虚构创作。当时普罗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眼见故事有板有眼、有名有姓,遂信以为真。
这则故事的原文其实很简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男对失足女子始乱终弃、图财害命,失足女子阴魂不散,在穷书生的帮助下成功复仇,最终借尸还魂,与书生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快乐生活。
故事结构与很多古典小说类似,如《警世通言》《聊斋志异》等名著,有大量故事都是关于狐仙和书生的邂逅;另外,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痴男怨女的故事外亦加入了道德教化意义。
图片
“大闹广昌隆”之所以在省港地区流传广泛,除了电台广播的普及推动,不同时代的再次创作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民国初年,《阴魂雪恨》就已经被改编成了粤剧《大闹广昌隆》。
电影的出现,为陈旧的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载体。1937年的粤语黑白长片《广昌隆恩仇记》,是“大闹广昌隆”的第一个电影版本;二战后,粤语片高速发展,该题材又被多次翻拍改编。
如1949年高梨痕执导的《大闹广昌隆》、1952年周诗禄执导的《歌唱大闹广昌隆》、1957年黄岱执导的《呆佬遇鬼》等等,都是根据同一故事原型进行二次创作的电影作品。
时间推移到80/90年代,我们这代人最熟悉的版本,自然是陈果的这部电影处女作,和林家栋、周海媚主演的那部TVB电视剧了。
图片
话说回来,由于是临时计划,《大闹广昌隆》开机时都没有完整的剧本,陈果找来陈庆嘉、张小娴两位编剧边拍边写;剧情在改编广昌隆恩仇的基础上,又明显受到了《胭脂扣》的影响。
剧本融合了爱情、悬疑、虐恋、仇杀、灵异等元素,以痴男怨女的虐恋为主线,借鬼怪故事探讨情爱和性爱;此外,陈果还将镜头定位在底层平民的生活状态,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演员方面,《大闹广昌隆》由“奇情小男人”郑丹瑞挂帅,启用新人陶君薇主演,沿用《女机械人》的吴大维和青山知可子,《何日君再来》的梁家辉友情客串,可谓东拼西凑一盘棋。
图片
男主吴大维,美籍华裔,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商科,1988年凭借《今夜星光灿烂》获得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其后进入香港影坛,获得大量片约机会,参演了《大丈夫日记》《洗黑钱》等多部港片。
女主陶君薇,美籍华裔,歌手陶喆的堂姐,吴大维的大学校友;90年代初,在吴大维的引荐下,主演了《大闹广昌隆》;此后,参演过《天台的月光》《白发魔女传》两部电影后,便淡出影坛。
图片
青山知可子,日本女优,90年代初赴港发展,在蔡澜的重用下,先后参演《女机械人》《大闹广昌隆》《何日君再来》。青山老师一路发扬岛国优良传统,搏尽露点演出,令无数影迷魂牵梦萦。
一众演员看着挺养眼,但都没有什么票房号召力。唯有青山知可子,虽然只是女二号,但她在片中的演技表现和性感出演却抢足了风头,甚至成为本片得以流传的最大功臣。
图片
整体来看,陈果刻意削弱了恐怖灵异元素,侧重奇情幽怨之感,将一部本来噱头很大的恐怖大片,拍出了文艺小品的效果。
电影拍摄完成后,嘉禾和蔡澜认为陈果的这部作品断无卖座可能性,因此将其雪藏仓底三年,直到1993年11月才草草上映。
上映之时,嘉禾没有任何宣传推广举措,过于文艺的风格也令观众难以接受,甚至陶君薇和青山知可子两位女主角,彼时也已经淡出香港影坛,诸多因素导致《大闹广昌隆》仅上映6天便匆匆下映。
最终,《大闹广昌隆》的票房排在全年第100名左右。即便如此,该片仍然收回了拍摄成本,没有背上亏本骂名。全程唯一受到伤害的,是陈果本人,他从此不再愿意相信片商,自绝于商业片领域。
图片
四年后,香港影坛愈发一蹶不振,陈果拿着50万资金和别人弃用的8万英尺胶片,拍摄了《香港制造》,并一举斩获金像、金马、金紫荆、评论学会四大颁奖礼的最佳导演奖,火箭式跃升一线大导。
回头看,《大闹广昌隆》的失意没有改变陈果的初心,反而坚定了他的方向。凭借强烈的写实风格、浓郁的批判色彩,以及对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物的关注,陈果在香港这片文化沙漠开出了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