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策划案”

战时日本的社会动员 
——《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
主讲嘉宾:大塚英志
与谈人、译者:彭雨新
时间:11月10日(周五)19:30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开放式活动,无需预约
直播平台:三联书店三联书情视频号
“二战”时期日本有一部漫画叫《翼赞一家》。该漫画从1940年底开始在诸多报纸、杂志上连载,还出了几册单行本,也曾改编成唱片、广播剧和小说。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就是一部媒体组合(Media Mix)的作品。作者发现,这部漫画的运营模式,与现代动漫、游戏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一样的。而最特别的是,它是日本政府战时的政治宣传手段,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当时被日本侵略的朝鲜,中国的台湾、上海等地,都有这部漫画的影子。事实上,读者耳熟能详的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长谷川町子等人早年也都接触过这部漫画,并参与过对它的二次创作。这是怎样的一部漫画?它是如何被有意塑造并推广的?它与当下的“御宅族”文化有何渊源?
嘉宾简介
大塚英志 1958 年生,日本著名评论家、漫画原作者、大众文化研究者、民俗学者、小说家。现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漫画表现史、漫画创作论、近代文学史。主要代表作有:《“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 年代论》《漫画讲堂的世界之旅》《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等。
彭雨新 1991 年生,北京人。日本大阪大学日语·日本文化学博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日比较文学、近现代日本文学、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文章节选自《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日]大塚英志 著  彭雨新 译 著 三联书店2021-6)。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图片
《读卖新闻》东京版,1940年12月5日
有一部漫画叫《翼赞一家》
“二战”时期日本有一部漫画叫《翼赞一家》。该漫画从1940年底开始在诸多报纸、杂志上连载,还出了几册单行本,也曾改编成唱片、广播剧和小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部媒体组合(Media Mix)的作品。
本书即思考《翼赞一家》的媒体组合问题。
诚然,单就漫画作品而言,将其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或其他媒体形式的先例至少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大正时代。下川凹天创作的《凸坊新画帖芋助猪狩之卷》被称为第一部日本国产动画片,公映于1917年(大正6年)。然而,该作品的名字实际上源于明治末期北泽乐天创作的报纸漫画中“凸坊”这一人物角色。而“凸坊新画帖”一词在当时的日本就意味着“动画片”。
大正时代后期,由织田小星创作、东风人(桦岛胜一)绘制的漫画《小正的冒险》在《朝日画报》《朝日新闻》上开始连载,并陆续出版了七卷单行本。不仅如此,《小正的冒险》还由宝塚少女歌剧团进行了舞台剧改编,后来被制作成动画片并发售角色周边商品,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媒体组合。该漫画的主人公小正所戴的帽子—“小正帽”也备受观众欢迎。此外,田河水泡的《狗仔爷爷》系列漫画中的《狗仔爷爷二等兵》(1935年)等也被改编成动画作品。
诸如此类同一内容在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相互移植的情况,在动画片或电影问世之前就已出现。如明治时期尾崎红叶的小说《金色夜叉》,它在1898 年被川上音二郎的剧团搬上舞台,此后该作品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将畅销小说搬上舞台是当时演艺界的铁律。在电影问世之后更是如此,从大正时期到战时首屈一指的流行作家菊池宽,他的原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据说共有102 部之多。这些由菊池宽小说所改编的电影被称为“菊池物”。然而, 本书并不想将这种单纯的移植为多种媒体形式的现象称作“媒体组合”。笔者认为在媒体组合行为中必须包含三个方面:对于某作品的多媒体展开进行顶层设计的一方、管理及具体实施的一方,以及具有实施媒体组合的明确意图。因为“媒体组合”无论是非对错,其本质上是一种鼓动他人思想、行动的战略行为。
图片
因此,本书将考察《翼赞一家》这部漫画作为一种战时政治动员的手段,在当时怎么被有意塑造、设计成了一部“媒体组合”的作品。它与此前发生的多媒体改编的作品相比,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之处:
第一,《翼赞一家》是从最初就设计好要进行多媒体改编的作品。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份“媒体组合策划案”。《翼赞一家》系列,包括同名漫画或小说等,并不是在某种媒体形式上的“原作”大受欢迎之后,才开始借助原作的人气展开动画片、电影、舞台剧等形式的二次创作,而是在一开始就准备推行多种媒体形式组合的作品,并将角色、舞台等元素设计好,事先展示给受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在具体的作品公之于众前,负责“顶层设计”的宣传部门就已经开始在各大报章上广泛宣传该作品的角色设定和故事背景了。通过这种形式展示设定的角色和故事,并与多个制作方共享,从而同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漫画、舞台剧、唱片、木偶剧、连环画剧、广播剧、浪花调歌曲等作品,由此实现在众多媒体形式中铺展开来的目的。因此,在这种创作范式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原作”。不同的制作者可以在设计好的“人物角色”和“故事设定”的范围内开展自由创作。
1940 年12 月以后,仅仅在日本国内,就有《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大阪每日新闻》《每夕新闻》《国民新闻》五家报纸连载了六种《翼赞一家》系列漫画。此外,还有《朝日画报》《写真周报》等近十种周刊杂志也进行了连载,甚至还有专门刊发《翼赞一家》的杂志。这些作品中包含了著名漫画家长谷川町子的早期习作。在长谷川町子的作品中出现了形似“矶野裙带菜”的人物角色,因此该作品曾一度被视为其《海螺小姐》的早期原型。
图片
在书籍方面也发现了《翼赞一家》的创作,有相关绘本和漫画单行本共四册,当中既有独著也有合著。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本书的作者是后来创作漫画《新宝岛》的漫画家酒井七马。这些漫画作品根据媒体形式的不同,作者也均不相同,其中多是以《翼赞一家》中某个特定角色为主人公展开的创作。还有一些报刊连载作品或单行本则是多名漫画家轮番绘制的竞赛之作。
不仅是漫画,当时可以想见的所有媒体形式都被纳入到联合推广的策划案中,包括录制唱片、改编舞台剧和制作广播剧,以及虽然未能实现却已提上日程的东宝公司电影策划案, 还有读卖新闻社电影部为制作动画电影而开展的剧本征集活动等。此外,《翼赞一家》还写成了小说,编成了戏曲, 出版了木偶剧本。除此之外,由落语家柳家金五楼创作了《新作落语 翼赞一家的棒球》,由浪曲家春日井Okame 录制了浪花调唱片《浪曲大和一家》。另外还有连环画剧、川柳、玩具、角色周边商品和商业广告等一系列周边创作。
以上跨媒体制作其实不局限于日本国内,在中国台湾、上海、伪满洲国等区域也有涉及。像这样跨领域、跨地域的媒体组合,开始实施于194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
图片
第二,在这项跨媒体制作活动中,设计者非常鼓励民众的“二次创作”。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所谓“原创作者”的概念。《朝日新闻》东京版的连载从一开始就是在公开角色和舞台设定的基础上广泛征集的读者投稿。动画片的脚本也是从业余爱好者中公开征集而来的。获奖者的照片下面写着这样的介绍:“现为与父亲一起从事粉刷行业的、爱好文学的青年。”在舞台剧方面,与专业剧团的公演不同,《翼赞一家》由包含业余演员、业余木偶制作者的创作群体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了供业余爱好者演出的剧目以及木偶剧的脚本。
喜剧演员古川绿波演唱的歌曲《歌唱大和一家》,在由业余演员演出《翼赞一家》相关的舞台剧、木偶剧时发挥了片尾主题曲或歌舞秀曲目的作用。另外,以《翼赞一家》为题材创作的川柳也是一种大众文艺形式。《翼赞一家》虽然也有很多职业漫画家、喜剧演员等参加,但从其媒体组合的顶层设计上来讲,它是一种可以完全由业余创作者独立创作的形式。“素人”可以作为“作者”充分参与到漫画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创作中来。也就是说,《翼赞一家》的媒体组合刻意将专业人士与业余人士的界线模糊化,这是它的一大特征。
图片
第三,像这样包含二次创作的跨媒体制作现象,其“版权” 并不在“原作者”手中,而是由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了一个“版权”独立于各个制作方,且由固定机构统一管理的机制。各个制作方在得到版权机构的授权后,才可以创作《翼赞一家》的漫画或其他多媒体作品。
作为角川媒体组合的起源
如此从一开始就设计好要推行多媒体展开,并鼓励大众进行二次创作,且由第三者管理版权的模式,与现代“媒体组合”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讲,以这样的模式制作漫画、动画、游戏可能才是相对普遍且理所当然的。这种模式下的“二次创作”不属于盗版行为,在版权商允许的前提下,商业出版、同人志活动都是得到支持和鼓励的。一部作品并非是漫画等“原作”大受欢迎之后,才开始着手改编成动画片或电影,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推行媒体组合,先设计好人物角色及舞台设定(或者称之为“世界观”),再在各个媒体、终端上推出具体的作品。《翼赞一家》正是在这样一种模式下诞生的。
图片
《翼赞一家》媒体组合展开图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这种形式的媒体组合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日本角川书店创造的商业模式。而我本人也曾是参与“创造”该模式的当事人之一。以下信息是我自己成了北美学者马克·斯蒂伯格(Marc Steinberg)的研究对象后才得知的。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这种模式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首创的,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模式其实在战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翼赞一家》与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延续的角川式媒体组合有一个决定性的差异。那就是《翼赞一家》的媒体组合是一种战时政治宣传,也就是一种翼赞体制总动员的工具。此外更重要的是,《翼赞一家》的“版权”管理者是大政翼赞会。
长期以来被我自认为是我们首创的媒体组合的手法,其实与战时的媒体组合是同一模式,对此我毫不自知。另外,角川书店这种鼓动读者去看电影、去买周边的技术手段,实际上与翼赞会动员国民参与战时体制、上战场打仗的技术是“一样的”。
原本“宣传”(propaganda)一词在战时就不是指商业广告或市场技术,而是指政治宣传。此外,很多证据和研究指出,战后宣传技术的基础其实是战时构建的。在我们热衷于实践“媒体组合”的20世纪80年代,参与项目的相关人员却没有一个人知道《翼赞一家》这部作品。当时我们曾计划推出支持北美游戏系统的新媒体形式。关于这一计划有相关的研究项目收集了参与人员的证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罗德斯岛战记〉及其时代—黎明期的角川媒体组合证言集》。
现在想来,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可以说是对当时还未成形的SNS2时代及此后媒体的存在方式的一种预见。现在的角川式媒体组合管理着作为“社交网络发言”场域的媒体平台,表面上保证着言论的自由,因此角川也变成了一个平台企业。如今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言论已成为人们日常与媒体交流的一种惯常行为,我们似乎已经迎来了一个谁都可以自由地发送信息、表达意见、表现自我的新时代。
然而,在媒体上,我们是真的“自由”表达了吗?在平台上“发表言论”已经日常化的今天,“表达者”实际上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被表达”了呢?因为角川式、SNS式的平台是靠着“让用户表达”才得以确立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我们是否反而通过平台企业“被发言”或“被表达”了呢?
在考虑这些当下的问题时,手冢治虫以下的证言尤为重要。被看作是缔造了战后漫画之基础的手冢治虫曾经说,他自己的漫画处女作是《翼赞一家》。对此,他留下了以下证言:
就我而言,则是大政翼赞会的《桃太郎》。当时再生纸的质量很差,有个叫《翼赞一家》的是吧?就是那个。
(手冢治虫、马场登等座谈会,《民话》昭和30年5月号上的发言)
如果手冢此处的发言可信的话,那么他的处女作并非战后的《新宝岛》,而是在1944年由“大阪的书店”刊发的《翼赞一家》,当时他应该才十几岁。与此同时,酒井七马也是《翼赞一家》的作者之一。这样看来,被奉为战后漫画出发点的神话级漫画《新宝岛》,它的两位作者均参与过《翼赞一家》的媒体组合创作。
虽然客观上讲,本书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找到传说中的手冢治虫画的《翼赞一家》,但是,手冢治虫在战时确实画过《翼赞一家》的这一结论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证实。
那么,为什么手冢治虫会画《翼赞一家》呢?
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谁都可以投稿和表达的时代在战时就已悄然开启,战争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表达环境。并且,该环境创造于“媒体组合”的框架之内。
在战争时代并没有“媒体组合”(Media Mix)这种便捷的日式英语词。因此迄今为止,几乎没有研究从媒体组合的视角分析过战时的政治宣传。所以,无论从动漫粉丝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媒体组合”总给人一种战后新现象的感觉。然而,从媒体组合的视点重新审视战时政治宣传时,确实能看到很多新的问题。且这些问题与“现在”的情况惊人地高度重合。
这正是我写作此书的真正动机。
图片
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
[日]大塚英志 著  彭雨新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6
本书以一部日本漫画《翼赞一家》为主角,结合战时珍贵史料,与手冢治虫、长谷川町子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日本漫画家的早年经历,考察了媒体组合是如何成为“二战”时日本政治动员的一种有效手段。作者还认为,时下的媒体艺术和“御宅族”文化的起源并非传统或后现代主义的产物,而是战时宣传的结果。
图片
漫画讲堂的世界之旅
 [日] 大冢英志 世界漫画塾 著 徐园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7
本书是一本日本著名漫画编辑、漫画原作者和漫画文化史研究者大塚英志讲授日本漫画技法的书。本书分多个专题, 比如故事的展开、故事的构造、角色的关系、如何传达想要传达的内容、主人公的成长等等, 系统讲解了日式漫画的核心特点以及更好地实现漫画布局、构图以及情节发展的关键方法, 并附有大量 创作和修改实例, 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特别适合希望提高日式漫画创作、绘制、欣赏水平的读者仔细阅读领会。作者还结合在世界多地, 特别是中国, 做日本“漫画讲堂”的经验, 辨析了各国漫画风格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