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执行总裁郭柄汛:进博会是了解中国消费、开拓中国市场的绝佳平台

每经记者:舒冬妮    每经编辑:梁枭
11月6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展会中,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也举办了第六届新中经贸与投资论坛。论坛上,新中两国企业共签署13份谅解备忘录,合作金额超过8700万新元。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执行总裁郭柄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书面专访时表示,进博会是新加坡企业了解中国消费、开拓中国市场、融入中国各行业发展的绝佳平台,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将进一步提高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加快服务业开放。
据介绍,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是代表新加坡商业团体在本地及海外的贸易、投资及行业关系等方面的利益的最高商会,旗下拥有超过29000家企业会员,包括重要的本地外贸协会和商业组织。
图片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执行总裁郭柄汛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进博会是了解中国消费的绝佳平台
NBD: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过去几年带领新加坡企业参加进博会的情况如何?成效如何?您认为进博会对新加坡企业拓展中国市场有何重要意义?
郭柄汛:在过去的5年里,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一共带领了307家公司参加进博会。其中超过60%的企业是回头客。根据记录,2022年新加坡企业在进博会上的总交易额约为1亿新加坡元,比2019年增长了147.2%。
进博会是新加坡企业了解中国消费、开拓中国市场、融入中国各行业发展的绝佳平台。成功案例包括一家新加坡著名食品展商在第一届进博会参展时通过贸易配对服务寻获中国代理,从此以后在接下来的每一届进博会里,都由这家代理商负责物流、行销、宣传等工作。我们希望这类典型的例子能够激励新加坡企业继续成为进博会的常客。
对于已经入驻中国的企业,进博会能够驱动他们在中国市场发展长期目标、探讨如何调适心态,让产品和服务行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继续创新和保持竞争力。
NBD:中国和新加坡企业目前的投资合作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您认为这些领域有哪些发展优势和挑战?
郭柄汛:近年来,双边企业注重于加强数字化跨境贸易,加强了相关的数字科技开发和物流领域的合作。这些发展可以帮助双边企业缩短货物过境通关所需的时间和加强跨境数据流的安全管理。今天,新中企业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就有4项是针对这个领域。
政策变化是许多经济体面对的挑战。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将进一步提高两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加快服务业开放,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早期,新中两国自1994起创设苏州工业园区,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自2006年起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可谓是高瞻远瞩的一大工程。至今,产业园的发展还是与时俱进,朝向更先进的产业发展。新加坡政府也早已意识到新中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于是推出了各项补助计划。
企业本土化是成功关键
NBD:近几年来,新加坡企业对华投资有何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您看到了哪些主要趋势?
郭柄汛:因为国际趋势和中国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更多的新中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新加坡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是越来越多元化的。
其中包括金融服务、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金融服务举例来说,我们在中国多个城市已经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星展银行、大华银行的踪迹。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方面,两国政府重要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双边合作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等等都取得了成就。
NBD:近期中新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于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有何影响?您认为这些政策调整是否会对中新经贸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郭柄汛:升级之后的中新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提供更亲商、自由和透明的规则来改善企业的市场准入,将加强双边在贸易和投资、绿色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合作。两国贸易的便利化水平也会提升,我们会看到服务业加快开放。
双边投资者共同探索,在新的领域达成合作,有助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以消费品为例,当中国的可持续消费逐渐取代传统“快速消费”模式,新中企业可进一步以绿色消费理念来发展合作关系,加深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指标的合作方案。
NBD:您对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有何看法?您认为哪些因素是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郭柄汛:新加坡企业必须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趋势和消费者需求,还有和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新加坡企业也需要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反应机制来应对市场变化。到任何一个国家,新加坡企业如果能够成功本土化,那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更加迎合市场的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