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冬》到《河边的错误》,“文艺”二字成了国产烂片遮羞布?

根据余华原著改编、魏书钧执导的最新国产文艺片《河边的错误》上映到第9天,票房就已经破了2亿。这2亿多张电影票里,有一些是冲着金光灿灿的“余华原著”的头衔去的,有一些是冲着“余华盖章朱一龙演技”的热搜去的。
图片
余华盖章朱一龙演技
图片
朱一龙进入角色
图片
群演逼真跳车震惊朱一龙
还有一些冤种观众,是被电影预告里渲染出的悬疑片氛围骗进去的,最终被疯癫剧情看得一头雾水。
图片
《河边的错误》剧照,悬疑片氛围拉满了
图片
披着悬疑推理的皮,演着云里雾里的文艺。宛如诈骗的宣传效果让很多悬疑爱好者成功跑错片场,懵懂地看了1小时42分钟的文艺片,然后还没看懂。
图片
《河边的错误》网友评论
无独有偶,最近被观众批评的文艺片不止《河边的错误》一部。前几天的平遥电影节上,杨平道导演的最新文艺片《浪漫的断章》在公映时,因为低俗情节被观众当场吐槽,甚至有人公开大喊“退票”。场面之尴尬和离谱让人叹为观止,足以载进电影节翻车史册,用来震慑每一个试图拿下流当上流的导演和编剧。
图片
《浪漫的断章》网友评论
而今年的其他文艺片也各有各的尴尬:《燃冬》里无病呻吟的畸形三角恋令人生理不适,《鹦鹉杀》遭遇一水儿的吐槽声,《不虚此行》让网友们纷纷大虚特虚……咱就是说,2023年到底是文艺片的集体翻车之年,还是观众们的活该遭罪之年?我们的国产文艺片为什么沦落至此?我们该拿什么拯救一届不如一届的国产文艺片?
图片
《燃冬》里惊为天人的喂冰块镜头
2023年的文艺片,各有各的不体面
2023年就快过完了,细数今年上映的几部文艺片,几乎一水儿都是差评占多数。从有佳句、无佳章的《永安镇故事集》,到“主演一思考,观众就发笑”的《不虚此行》,再到年轻人除了smoke drink fuck再没有别的可做的《燃冬》,又到疑似《燃冬》看《孤注一掷》火了之后临时改剧本改出来的《鹦鹉杀》……如果说23年的国产文艺片主旋律是创晕观众,那这些片子无一例外,全都做到了。新近上映的《浪漫的断章》和《河边的错误》,更是为这场文艺片集体创晕观众的伟业下场添了两把柴。
图片
《浪漫的断章》公映结束后被观众大喊退票
最近的文艺片好像总想摆出曲高和寡的姿态,拍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再蹭一些不太沾边儿的热度,然后把一群无辜观众骗进来杀。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很离谱的情况出现,比如愤怒的观众对主创大喊“退票”,比如豆瓣上群策群力的一星差评,比如电影结束后观众们集体愣在椅子上面面相觑……
图片
《河边的错误》看懵全场观众
看不懂不等于文艺片,然而很多电影人往往误解了这一点,总觉得把电影拍得晦涩难懂就是高级,通俗易懂就是低级。11年前,冯小刚执导的电影《1942》票房输给徐峥后,冯小刚认为是观众的低标准导致了电影的降级,导致了好电影不叫座、烂电影遍地走。
冯导的那句“因为有垃圾观众才有垃圾电影”言犹在耳,仿佛自己拍出来的电影得到差评完全不是因为电影差,而是因为观众欣赏能力不到位。但事实是,和寡未必曲高,尤其是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大众艺术来说,过于孤芳自赏的态度本身就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图片
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是二元相互的,即你让我看得尽兴,我让你赚得票房,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而电影投资商们也大都是为了拿到好片子送到院线赚钱的,不是为了做一些让观众看不懂的东西,再用一些自以为高级的艺术理论去diss观众,对观众进行精神霸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身就是依托观众市场才能发展起来的电影业,什么时候被惯出了pua观众的毛病?
就连世界电影大师黑泽明都说过:“一部优秀的电影就是既有趣又容易理解”。
谈艺术是好事,但艺术的本质是解放与自由,而非标榜与自傲;艺术的来处和去处都是烟火生活,而非悬浮在真空之中。故作晦涩的艺术永远是伪艺术,希望每一位文艺片创作者们都能懂得这一点。
图片
回不去的黄金年代,扶不起的国产文艺
现在的国产文艺片市场,是一整个电影和消费者互不信任的大型修罗场。电影方觉得观众不识货,观众觉得电影是垃圾。相看两生厌,恨不能与君相决绝。然而,如今不招人待见的国产文艺片,也曾一度辉煌过、鲜活过,掀起过一面文化自觉的新浪潮,并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1993年的《霸王别姬》,曾在戛纳电影节拿下大陆电影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金棕榈。在这部片子里,看得到理想的撕扯与执着、人性的高贵与卑琐、艺术的坚韧与脆弱。程蝶衣、段小楼、菊仙、小四……小人物们纷繁鲜活的众生相都被大时代的车轮滚滚碾过,其中的性别意识、观念和人性表达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先锋意义。如今,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高达9.6,被无数人标记为“最好的中国电影”。
图片
《霸王别姬》剧照
1995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更是现在流行的青春疼痛风影片的鼻祖,曾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影片用马小军的个体记忆去对话所有国人的集体记忆,对宏大的历史岁月进行基于个体的主观审视,带给许多人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撼与惶惑。这部电影确立了姜文鬼才导演的地位,也依然是夏雨、宁静、陶虹等一众主演的经典代表作品。
图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部分演员与姜文导演合影
90年代里,还有伤痕题材的《芙蓉镇》,讲述时代之殇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无常的人生里向死而生的《活着》;00年代里,还有演绎困顿情爱的《苏州河》,怪诞浪漫的《太阳照常升起》,底层悲歌的《李米的猜想》;10年代里,还有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的《让子弹飞》,关注女性的《万箭穿心》,传承文化的《百鸟朝凤》……
图片
《百鸟朝凤》剧照
以前的文艺片,既能让人看懂,又能做出极具先锋意义的思辨与表达。它们都在深刻性与可理解性之间寻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让文艺电影真正成为一件既华又实的艺术品。
如今时移世异,社会在向前发展,为什么国产文艺片却仿佛按下了后退键呢?
国产文艺越来越拉,谁该背起这口黑锅
国产文艺片的票房口碑双崩盘,其原因不该在观众身上找。国产文艺片共同面临的客观困境是一方面,另外,创作者们也普遍存在着态度和能力问题。
宣发薄弱,国产文艺片之难
2016年,制片人方励为了给《百鸟朝凤》争取到更多的排片,而在直播中下跪;2021年,由周子阳执导的《乌海》票房败北,这位曾执导过《老兽》的导演一度在直播间落泪;2023上半年,《不止不休》的惨淡票房也让新人导演王晶在微博直接上演发疯文学……
图片
《百鸟朝凤》制片方励在直播间为争取排片而下跪
国产文艺千千万,各有各的宣发难。因此,一次好的宣发对于缺少观众的文艺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不得不说,现在的文艺片并没有一个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的、完美的宣发模版。
作为一个小众、冷门且并不叫座的分类,文艺片不像商业电影一样自带爽点和舆论点,它确实存在太多难以克服的先天劣势。但越是这样,创作者们就越是要真诚、积极地抓住每一个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妥帖地维护好自己的受众。态度诚恳、言之有物,清清爽爽宣发,坦坦荡荡做事,也许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长此以往,国产文艺片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观众。
图片
营销过猛,国产文艺片之困
也许是尝够了薄弱宣发的苦,近年来的国产文艺片纷纷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营销。明明是文艺片,非要蹭商业片的热度,以为可以忽悠到票房,结果票房没捞到,还把可贵的口碑都搭了进去。
比如《鹦鹉杀》非要蹭《孤注一掷》的热度营销成反诈片,《河边的错误》非要营销成悬疑推理片,《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非要营造“一吻跨年”的仪式感,把人骗进去做一锤子买卖。这样的营销无异于对观众的诈骗,在生意上是合理的,但在逻辑上是分裂的。如此行事的文艺片们,自然只能不断地失去观众信任、得到源源不断的恶评。
图片
网友评价《河边的错误》
要么放弃挣扎、守好本心,接受千百万的票房,接受与一小撮影迷群体自娱自乐的小众化路线,在诚恳做好内容的基础上慢慢寻求突破、徐徐图之;要么冒着被反噬的风险整一些花活儿,依靠过度营销来博得暂时性的关注。对于更多文艺片而言,在这两种选项中抉择才是骨感的现实。
叙事太差,国产文艺片之痛
除了宣发和营销之外,国产文艺片最大也最难克服的普遍硬伤是创作者的能力太差。太多的文艺片创作者们一味追求形式而讲不好故事,然而结果是视听形式不具备艺术性、镜头语言不具备独创性、叙事内容更找不到自洽的逻辑。然而须知叙事是电影的基础,如果自己都讲不出一个可供信服和共情的故事,怎么能指望观众们理解、尊重和欣赏呢?
图片
网友评价文艺片叙事太差
还有的文艺片导演和编剧过于自信,不肯放弃丝毫自我的主观表达,永远把创作主题局限在自己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导致整个叙事不仅不落地,而且不好看。电影之所以受欢迎绝不是因为它是导演的自传,而是因为它承载了厚重繁复的集体记忆和情绪。悬浮的、脱离群众的电影,绝不是真正的艺术。
要打破以上困境,既需要文艺片摆正立场,也需要市场层面给到优质的艺术片更多的机会,更需要创作者们不间断的自我沉淀与自我砥砺。毕竟打铁还须自身硬,尽管每个人对于电影的喜好不同,但真正美好的东西是能够让大家求同存异地一起去欣赏和感动的。
图片
结语
电影这门“第七艺术”,总是与工业、资本、国别、性别、阶级等社会政治经济范畴密切相关。作为电影中偏重感情性、现实性、思想性的一种标签,文艺片背后有更多非商业、反类型、小众化的意蕴与力量。
被资本裹挟的市场需要诚恳的文艺片,需要良好恰当的宣发和合理的排片,更需要专业且踏实的创作者们。
中国电影难,文艺片更难,这是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事实。然而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困难的路,就不仅要走,更要踏实、诚恳、认真地走下去。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百花齐放,也希望看到“正道的光”照在“文艺”复兴的大道上——更多的人去观赏文艺片,更多的人去评论文艺片,更多的人去创作更好的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