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村美人和产业兴 乡村振兴绘新景

秋日的晋绥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远远望去,田野里的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全部穗实饱满,微风吹过,飘来阵阵清香。农民们正忙碌着收割、打捆、装车。农机的轰鸣声和着农民丰收的欢笑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近年来,兴县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学习“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千万工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一幅幅“村美、人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晋绥大地徐徐展开。
明确思路 压实责任
图片
金秋十月,走进兴县孟家坪乡,随处可见屋舍俨然的村庄、干净整洁的街道和笑逐颜开的农民。家家户户的门口悬挂国旗,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存放着丰收的粮食,美丽的乡村和谐宁静,致富产业充满活力,文明乡风浸润民心。
“县里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明确思路和具体行动路线,从巩固脱贫成果、防治返贫到发展特色产业,从村容村貌改变再到乡风民风塑造,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变化非常大。”孟家坪乡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孟家坪乡以党建促帮扶,以帮扶固脱贫,筑牢防返贫底线,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责任落实,带领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作为,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织牢织密防返贫监测网,通过强化就业保障、促进稳岗增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村民们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干净、美丽的生活环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现在村民的收入高了,大家的生活好了,所有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我们的村子是越来越好。”村民赵喜良一边清扫着路边的垃圾,一边自豪地说。
2023年,兴县县委十七届六次全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擘画出了兴县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新建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改厕1500户、抓好8个乡镇基础设施规范提升,按期完成城乡公路改造项目、蔡家崖北坡互通立交工程、新建乡村产业道路80公里。”
兴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贺建强介绍,近年来,兴县结合省市县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相关工作部署要求,围绕“三强一特”工作目标,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强化长效管控,不断改善乡镇地域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品质。目前,已启动实施2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村、7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项目。
同时,积极健全问题排查整改责任体系,从严从实抓好各类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专班由原来16个增加到18个,对全县244个行政村、15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对全县27864户脱贫户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就业监测台账,逐户研判增收风险,做到收入有监测、增收有举措。针对发现的问题,由县级领导带队全覆盖不间断督导,有效推动问题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全县共排查问题102条,已整改96条,整改率94%。
产业支撑 着眼长远
图片
9月5日至7日,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兴县)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兴县刚刚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山西)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山西(兴县)杂粮面食文化节。一场场推介会让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兴县杂粮,日益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辉介绍,近年来,兴县不断加大精品杂粮、现代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特色经济林、优质食用菌、高品质中药材六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力度,全县共建成6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农业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这几天,兴县赵家坪乡佐子坪村的谷子逐渐开始收获。望着成熟的谷穗,村民赵艾喜的脸上喜笑颜开。“今年的收成肯定比去年好,肯定又能卖上个好价钱。”谷子刚准备收割,赵艾喜就已开始盘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近年来,兴县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的粮食统一实行订单收购,既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同时,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兴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围绕国家级龙头企业上榜、晋兴板上市、产值上亿、利润上千万的“四上”目标,近年来,全县共培育杂粮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33个、种植大户1600多户,杂粮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24亿元,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55%,辐射带动35296户10万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立秋以后,罗峪口镇李家梁村的黄河滩地上,鲜食玉米逐渐迎来丰收时刻。村民李有志夫妇正忙着掰玉米、打包装、装车运输。“今年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好、果实壮、产量高,加之风调雨顺,从目前的行情来看,亩均增收800元不成问题。”望着嫩绿的玉米,李有志夫妇满怀信心地说。
“根据目前周边市场上鲜食玉米的行情来看,我们村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还能继续扩大,光靠现收现卖肯定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村里正在考虑建设一座冷库,以便应对产量的激增,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卖出鲜食玉米,增加村民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盘算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指引下来到村里,刚进村口,隆隆的机器声便传入耳中。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这是村里利用农田秸秆和品相不好的杂粮建起的一座有机肥料加工厂。厂区内,工人们忙碌着码料、粉碎、搅拌和封装。村民张小平从2016年工厂建成后,就在这里打工,现在每月平均工资能拿到6500元。“感觉特别满意,工资高,而且在家门口上班,工作、生活两不误。”张小平一边码料一边说。工厂负责人介绍,像张小平一样,村里有20多人在肥料厂干活。每到农闲时节,还会有60多户人家参与收购和运输农家肥,户均可以增收7万元。
2023年以来,兴县聚焦群众增收,全力打好精品杂粮牌,发展种业试验示范基地200亩,杂粮种业基地5000亩,绿色谷子种植基地14万亩,绿色高粱种植基地6万亩。同时,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新建日光温室150座,蔬菜大棚10座,发放优质种苗400万株。实施1000亩“特”“优”玉露香梨产业提质增效示范项目,2万亩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发展食用菌380万棒,中药材5万亩。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6050人,人均纯收入9185元。
基础牢,思路清,兴产业,谋长远。如今,一幅村美、人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兴县徐徐展开。
着眼民生 筑牢基础
图片
秋日的傍晚,蔚汾河环绕着兴县奥家湾村静静地流淌,河水不时泛起层层清波,在夕阳的映照下,村中心的小广场上闪烁着金黄的光芒,村里的老年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聚集到这里,享受着美好的秋日时光。老人们有的健身,有的下棋,有的闲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我们村现在不但环境好,去年还通了大暖、通了天然气,家家户户都免费安装了壁挂炉,家里边干干净净的,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幸福。”说起村里的变化,71岁的齐明则嘴角泛起了满意的笑容。“现在看病有医保,每月都有养老金,出门能坐上免费公交,就连种地都有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以前我们羡慕县城,现在我觉得村里的生活不比县城差。”一旁的老伴康连孩搭话说。
“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奥家湾村依托城郊接合部的地理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新建了300立方米的水塔,对全村水网管道进行集中改造,实施了集中供暖工程、下水管网入地工程。完善了村办公场所、村级活动场所,硬化改造公路1公里,新建公厕2座,在两个人群集中点建设了2个集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小型公园。“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老百姓的心气也就顺了,跟着党和政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愿望也就更足了。”奥家湾乡党委组宣员奥旭敏感慨地说。
2023年,兴县高质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健全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了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同时,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目前,已建成集智慧党建、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智慧民生等功能于一体的蔡家会镇狮子洼村数字乡村。借助狮子洼村数字化管理平台,“一村一码”试点开始在蔡家会镇进行推广。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上半年,狮子洼村为全村7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家里全部安装了“一键求助”医疗报警设备,并与镇卫生院实时联网,镇卫生院值班医生24小时随叫随到,随时为老人们提供紧急救助和自救指导。蔡家会镇相关负责人说,下半年争取实现全镇所有住户“一键求助”报警全覆盖。“保障民生是乡村振兴的底线和基础,我们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要立足群众的衣食住用行等基本需求,做好“三保障”工作,兜牢民生底线,为全县的乡村振兴工作立标杆、做引领。”兴县县长梁文壮说。
图片
目前,兴县以奥家湾村、沟门前、前石门、四兴村、花子村为样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正在全县发挥着典型引领的示范作用,并呈现出以点带面的建设热潮。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