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电商平台火拼消费金融,你愿意分期免息买买买吗?

极目新闻记者 周丹
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围绕“最低价”展开角逐。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消费行为的“放大器”,消费金融正以更低的利率、更广泛的覆盖和更大规模的营销,参与这场大促当中,成为拉动消费的有力杠杆。
“消费金融促消费并不等于诱导消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义中认为,消费金融不仅帮助消费者实现了资金和消费的跨期配置,而且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随着消费金融的进一步规范、健康发展,也将进一步降低居民个人消费信贷的成本,会成为提振消费需求、带动商家增长的重要动能。
平台和商家积极促消费
图片
主流电商平台力推分期免息服务
今年双11,在淘宝天猫平台上,有近300万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了花呗分期免息服务。前不久,花呗对部分用户打出了“今年花,明年还”的优惠口号,支持将今年双11期间的淘宝天猫交易延期至2024年1月出账还款,一度引发网友热议。
在京东平台,“京东白条”、以及“白条分期”也成为京东购物的支付选项之一,两个产品也全面支持京东平台的大部分商品。此外,已有8家银行信用卡参与京东平台的分期立减活动,但仅支持部分数码类产品。
在拼多多上,部分3C电子产品也已经支持了近20家银行的分期购物,最高支持24期免息分期。
不仅是平台高度重视,商家也在积极参与。
记者了解到,这个双11,不少品牌商家纷纷加大贴息力度。
“双11是我们全年生意增长最重要的机会。家具单价较高,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诉求更多。使用花呗分期之后,我们天猫旗舰店的整体成交额比没用的时候提升了三到四成,可以说,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工具。”顾家家居电商事业部副总经理闵伟汉告诉记者。
目前,顾家家居仍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双11,家具备货量超5万件。今年,品牌在分期免息上的投入超过千万元,“天猫店80%以上的商品都支持花呗分期免息。”
选择类似策略的品牌不在少数。
容声品牌线上营销负责人张纯波告诉记者:“在花呗分期免息上,我们今年比去年提升25%的补贴资金和预算,覆盖80%以上商品。”除了线上渠道之外,线下门店也在大力推广分期免息。
他算了一笔账,“打折降价100块钱和100块补贴用于分期免息上,消费者往往是更愿意去选分期免息。与降价打折等惯用营销手段相比,分期免息能够显著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有效提升转化。可以说是一分钱投入,带来两分钱的营销效果。”
消费者应按需选择理性消费
图片
多款商品可分期付款购买
艾瑞咨询发布的《分期免息工具价值研究白皮书》调研显示,近7成被访商家认为提供分期免息后销售额有明显提升;而近4成的被访商家在今年大促期间全部商品均提供分期免息服务。
对于这类消费金融产品,消费者又是何态度?
武汉95后用户小陈打算在双11期间购买一辆电动自行车。“我之前在线上平台和线下门店都问过,我看上的那款,价格最低是3500元,双11电商平台搞活动可以降到2999元。”原本准备全款购买,可看到12期免息政策,他最终选择了分期,“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只需要花200多块钱,对我来说就没啥压力了。”
还有消费者认为,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的就一次性支付,这种分期产品,对支付能力没有那么强的消费者来说比较友好。
也有消费者善意提醒:“希望年龄较小或者经济能力有限的朋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下偿还能力,理性消费。”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提醒,对各家平台而言,如何把握好度,如何避免刺激超前过度消费也非常重要,需要平台方面进行有效风控。
记者梳理发现,以花呗为例,早在2021年已上线全国首个理性消费管理工具“账单助手”,通过为用户提供账单管理、花超提醒、还款建议,为用户理性消费作出提醒。截至目前,已有2.4亿花呗账单助手使用者,其中超1亿是90后。
专家: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今年,扩内需、促消费是全社会的重要议题。不管是《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20条,还是《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其中都明确提出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
蚂蚁集团分期业务负责人李扬认为,消费金融要健康促消费,需要几个前提:嵌入场景,确保真实用于明确消费;服务商家,成为他们的数字化营销工具;不增加消费者和商家的成本;理性消费,为消费者提供引导和管理工具。他还表示,“促消费应该是从商家层面,提供更稳健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给需要的人合适的消费”。“消费金融促消费并不等于诱导消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义中认为,消费金融不仅帮助消费者实现了资金和消费的跨期配置,而且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过往公众的注意力仅停留在为消费者提供金融供给的方面,而忽略了消费金融服务商家而支持实体经济的价值。
他说,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金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消费金融的进一步规范、健康发展,也将进一步降低居民个人消费信贷的成本,会成为提振消费需求、带动商家增长的重要动能。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