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时一度退出北约,处处与美国针锋相对?法国底气何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图片
文|李冕智
编辑|t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一道冰冷的铁幕在欧洲缓缓降下,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冷战蔓延至地球每一个角落。
在这美苏对抗的紧张时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却出现并不和谐的声音。
在总统戴高乐的带领下,法国出乎意料地退出北约,还与世界东方缓和关系,处处与美国针锋相对,令美国人气得上蹿下跳却又无可奈何。
法国从哪来的底气敢于对抗美利坚?冷战时期的法国又有何惊人作为?
图片
法国的底蕴
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国,法国在二战时期的糟糕表现实在有失体面。
图片
乳法漫画
毕竟连希腊这样的小国,在德军进攻下都足足坚持了56天,而领土和军备都远胜于希腊的法国,居然在抵抗42天后选择投降。
当然,网友们乳法仅仅是针对二战时期的法国。
在罗马帝国覆灭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法国始终是以主角身份屹立于欧洲大陆上,甚至在多个时期,法国一度成为当之无愧的欧陆霸主。
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国作为抗击异教徒的主力,早在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号召前,法国骑士便已是伊比利亚半岛上与穆斯林作战的主要力量。
比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法国国王腓力一世麾下的封建主,集结了近三万人的军队,几乎是当时欧洲四分之一的兵力。
图片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面对国力远胜于自身的金雀花王朝,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并失去大片领土的情况下,法国人凭借顽强的意志,与英国打了一场长达百年的持久战,战争期间还涌现了圣女贞德这样的英雄人物。
1558年,随着法军攻陷加莱,英法百年战争以法国的全面胜利落下帷幕,法国也由此迎来黄金时代。
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先后参与了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和大同盟战争三场欧洲大战,面对荷兰、英国、奥地利的军事同盟,法国不仅不落下风,还对三强联盟实现全面压制。
图片
贞德
太阳王时期的征服战争令法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西欧霸主,法国迎来全盛时代。
虽说太阳王时代已经是法国在封建时代最后的光芒,但随之而来的拿破仑时代,又将法国带到新的高峰。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法国五次击败以英国、俄国、普鲁士为首的反法同盟,欧洲半数以上的领土被纳入法国疆域。
同时拿破仑还对外输出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毫不夸张地说,拿破仑就是现代欧洲之父。
除了战争外,法国还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精神财富,雨果、莫泊桑、大仲马等文学家皆出自法国,启蒙运动也是以法国为中心,让理性主义的光芒在欧洲绽放。
而法国之所以能在多个时期称霸欧洲,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国的基本盘够硬。
图片
拿破仑画像
在法国55万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积中,平原占据三分之二,境内河网密集,这意味着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有充足的自然条件去发展农牧业,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令其在中世纪立足。
同时,法国在地中海和西太平洋皆有出海口,这令其在地中海贸易时期和大航海时代皆能吃到时代红利。
坚实的物质基础令法国获得遭遇动荡也能实现复兴的资本,使其作为老牌强国屹立于欧洲乃至世界。
因此,哪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元气大伤,法国依然有底气与美利坚叫板。
而法国之所以在两极对抗的紧张时期,公开在资本主义阵营挑起内讧,其实一切还得从戴高乐将军以及他的反美思想说起。
图片
戴高乐
图片
反美独立思想的由来
戴高乐这个名字,是近现代法国历史永远绕不过的人物。
在二战中法国全面沦陷后,戴高乐在英国组建了自由法国,收拢法国残余势力,并在海外殖民地坚持与法西斯斗争,被法国人视为精神支柱。
战后,戴高乐又在法国民生凋敝、政府动荡之际选择复出,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带领法国重归欧洲话事人的宝座,可谓“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被称作“法国最后一个男人”。
直到今天,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的执政理念依旧具有极强的戴高乐主义倾向,足见戴高乐对法国的影响力,而戴高乐主义的一大特点,便是反美独立。
图片
马克龙
时间追溯到1940年6月22日法国本土全面沦亡后,戴高乐孤身赶赴伦敦组建自由法国。
当时的戴高乐怀着“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的信念,希望在战争结束后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但在此期间,戴高乐却遭遇了无数挫折与困难,而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美国,戴高乐与自由法国不止一次蒙受美国的羞辱。
首先是针对“自由法国”的质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都不愿承认自由法国是法定组织,反而与德国纳粹扶持的傀儡政权维希法国保持外交关系。
在维希法国被标记为法西斯成员后,美国试图扶持法国海军上将达尔郎另立组织,与自由法国分庭抗礼。
图片
自由法国
虽然此举最终没有成功,但足见美国人对自由法国的偏见。
其次,戴高乐本人也受到美国的处处刁难。
战争期间,一些生活在美国的法国人随意发表对戴高乐的侮辱性言论,美国政府及各大报刊杂志却没有加以管制,这对自由法国的反法西斯事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同时,美国政府内部的反戴人物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他不仅在北非、中东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次次与自由法国针锋相对,还以辞职威胁政府,要求严惩自由法国。
最关键的是,作为美国最高统治者的罗斯福,一直对戴高乐怀有成见。
罗斯福与戴高乐曾有三次会晤,尽管戴高乐对罗斯福的印象不错,但罗对戴却印象不佳,在《戴高乐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罗斯福看来,戴高乐既固执己见,又像‘头牌歌星’一样好出风头,这令他感到滑稽可笑。
罗斯福
图片
不仅如此,罗斯福在戴高乐面前也从未掩饰过自己的轻蔑,而在政治上,罗斯福也处处给戴高乐使绊子。
在达尔朗另立组织失败后,罗斯福又推动上将吉罗进入自由法国,试图牵制戴高乐,结果戴高乐再次凭借极高的威望击垮吉罗,结束双头领导。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召开,罗斯福又将法国视作敌对国,将法国排斥在这场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之外,戴高乐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1944年12月,抛开政治体制的偏见,戴高乐前往苏联访问,并与斯大林进行了一番长谈。
虽说当时冷战尚未开始,但戴高乐的举动就足以表明,他试图通过交好苏联来构建“法-苏-美”三方制衡机制。
此时戴高乐的反美思想便初具雏形,而在他第二次上台执政时,这一思想也最终成形并付诸实践。
图片
戴高乐主义
1958年,法国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在万民呼吁下,戴高乐再度出山拯救法国。
刚一上台,戴高乐就向英美两国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两点要求:
其一,改组北约,建立美英法三国领导机制;
其二,法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戴高乐
图片
面对戴高乐的狮子大开口,美英两国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回绝,戴高乐也并没有因此感到失望。
在回忆录中,戴高乐这样写道:“果然不出我所料,美英两国接到我的备忘录后,仅作了支支吾吾的答复,事已至此,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们采取行动了。”
先礼后兵是戴高乐的策略,只是为了让接下来的行动更加名正言顺。
从1959年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开始,直到1967年3月美军全部退出法国,戴高乐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成功令法国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将国防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核武器方面,戴高乐认为原子弹的控制权应该由西方主要国家分享,而不是一昧地接受美国的核保护,而法国必须成为拥核国家。
北约
图片
1960年2月,法国成功试爆原子弹,这标志着法国彻底摆脱美国的核垄断,并增加了与之叫板的底气。
为了将反美独立思想贯彻到底,戴高乐还动用了多年前埋下的伏笔,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采取与美国截然相反的外交政策。
五十年代末,为了缓和法苏关系,戴高乐重启了与莫斯科的对话渠道,并于1960年正式邀请赫鲁晓夫前往法国开展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
图片
赫鲁晓夫
访问期间,戴高乐向赫鲁晓夫提出“缓和、谅解、合作”三步走方针,为后续的合作奠定基础。
于是,在1964年1月,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法国这一系列举动显然是在告诉美国,哪怕不依赖美国,法国同样能以独立的姿态站在历史舞台上,自由地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
而戴高乐的反美思想,也并非盲目反美,自断生路。
无论是夺回国防自主权、研制核弹、挑战美国金融霸权乃至与东方缓和关系,法国都从中受益,他令法国从反美中获得生机与发展,又借此获得反美的底牌,二者相互转化,互为表里。
最直观的一点是,在戴高乐执政的1960年至1969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5.7%,在西方国家中位列第二,私人消费也从为50年代的4.5%增长至60年代的7.1%,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法建交
图片
1970年戴高乐将军逝世,但他的思想却被后人所继承,如今,在这个美国霸权主义横行的世界,法国依旧对美国保持着独树一帜的态度,是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图片
参考文献:
1.《论后冷战时期法国对欧盟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2.《戴高乐与冷战时期的法苏关系》
3.《戴高乐的反美思想及其与美国的冲突》
4.《法国重返北约一体化军事架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