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不染污泥浊 只有池塘君子花

小记画荷四君子汤树林、吴必军、逸壶、萧旭
在我所相交并经常关注的株洲花鸟画家中,汤树林,吴必军,逸壶,萧旭四君子画流潺湲,和风过之,其香蔼然。
树林云淡风轻,其画作曲线、直线、弧度、旋转、整合,且得工写两者之妙,高在篆籀精当。
必军点线当皴,色彩和线条所营造的意境远远超过人的思想,画重神而薄形,贵在篆爨拙味。
逸壶画中有诗,墨料讲究,且深耕八大山人画面的独特意境,妙在风范高雅。
萧旭密不透风,竖画六尺、实当千仞之高,横墨斗方、尽显百里之迥,强在性与画会。
以我所见过的四人写荷图为例——
汤树林致思于心,得其心而写之纸,故落纸则厚。一厚在欲行还留、似疾乍凝、欲聚还散,有如小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缓,悠扬成韵。二厚在布局精巧,旁见侧出,加之写生功力高超,故笔下风景雅致,画面空灵,清远,静穆,如诗。特别那飞翔的鸟儿,嬉戏的小鸭,和那回头一瞥、呢喃而语的八哥,好有情趣!我入此境,怦然心动,也想和牠们一同嬉戏、一起聊天!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三图均为汤树林作品
吴必军之荷,早有名家聶鑫森评论,说其画风“天骨开张、重拙老辣”。
久观必军笔墨之外的气息,那仿佛摩娑过的线条内含翩翩驿动,大力生发、自由放恣,那虎嗅蔷薇的温柔与潺潺溪流的静谧缓缓而来。其晚作则秉笔如刀,既有洪流涌闯之壮,又有涓溪清流之抒,其砥砺情怀超然于六尺之外。
他不幸逝世那天,我曾发文云:必军兄其画,收摄万形,纳诸尺幅,笔墨落发,自成天蒙;其字出入爨宝子碑,谓有金石气,非寻常染翰者比。那纯粹之幻想与追逐,源于天地之初,莫始玄牝乎,莫如婴儿乎,情也殷殷乎!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三图均为吴必军作品
逸壶之荷,意境独接八大、石溪,最能展现其凝练、洒脱、空灵、清雅之笔墨气韵。
这几幅荷,初观条线,次观肌理,再观空间,都有一腔和欢生长的诗意和空灵舒朗的禅意,有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空谷荡出的焦桐古琴、广陵散绝缭绕。笔墨之间、肘腕之间、心胸之间,除了热烈执著、自信威然,还有淡然与平和、柔软与殷切、舞蹈与舒展。那帧长卷中芳草、孤鸟、荷景、池水的纷纷意象,让人不禁慨然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把个“独”字嵌在此处,恰是诗人独立苍茫、同道乏人之后的一种悲怆。
逸壶对此也许感同深受……尽管在纷繁的艺术世界中,他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但他仍是孤独的。他深知,刘长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的诗意,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愫,皆自拂拂从孤寂中出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萧旭画荷有诸多与众不同。如驾驭尺幅和图式的肯定、率性、多变,落笔把控的自主、自发、自由,皆显熟后的生。又如,他不是天天画画,而是没有灵感不动笔,灵感往往顿生于酒后的癫魔。
立冬前一日,萧旭召饮,那情那景,真如聶鑫森所作《沁园春·文坛老友召饮天帝台》之叙:“曲岸流觞,高阁倾杯,小宴竞开。抚白头疏茎,韶华无迹;寻诗捉韵,思路生苔。落帽迎风,凭栏听雨,燃旺豪情天帝台!光阴疾,伴春莺秋蛩,歌啸徘徊。”
萧旭感奋,“酒令频催亦快哉”,倉皇入室、铺纸六尺,斗笔挥洒、奋袂如风,一条幅、一横幅、一斗方,须臾而就。呈输泻跳蹙之势,浓郁荷香弥漫于屋也。
我亦感奋,遂题予陶博吾诗句:“谁能不染污泥浊,只有池塘君子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五图均为萧旭作品
古贤李日华有“三得”“三不若得”之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六砚斋笔记》),此乃的论!能触动灵魂的,才是艺术的生命本源。
性与画会,四位先生有此触动灵魂的神会,不负此生。
癸卯立冬。三江抱云楼 莫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