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将有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更值得警惕的是流感

图片
近期将有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
媒体报道,2023年11月10日,在广州南沙召开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
“在使用了相关模型后,我们预测近期,这个月、下个月,包括1月份,会有一波小小的感染高峰,建议尽快接种疫苗,我们国家已经准备好了,有6种疫苗可供(大家)选择。”
他还介绍说,近期新发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变化不大,但对疫苗逃逸作用有所增强,建议大家尤其是老年人或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尽快接种二代疫苗。近期真的会有新冠流行小高峰吗?
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感染正在进入一个低谷期
疾控中心于2023年11月10日恰好发布了最新一期(2023年10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的通报。
图片
从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这一敏感的指标来看,自从2022年年末放开防疫管控后,我国已经经历了3波次的新冠流行。
目前正处在从7月份持续到9月份的流行高峰后的低谷期,2023年第43周(10月23日-10月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已经下降到了4%,接近了春季低谷期的低水平。
由于整个夏秋季节我国新冠持续流行,全人口整体上经历了1到2波的广泛感染,人群免疫屏障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计这次低谷期也会像春季一样维持较长的时间。
新冠流行没有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初,很多科学家就预计,大流行后新冠疫情有可能转变成像流感那样的季节性流行。
但是,从疫情管控放开后,无论是我国还是全球其他地区国家的流行趋势来看,新冠病毒的流行几乎完全没有呈现出季节性流行的趋势。
驱动流行的因素主要由两个:
一个是,人群屏障水平的降低,易感人口的增加。
人群免疫水平的降低又主要来源于两种驱动力,一个是具有更强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毒株的出现;另一个是随着人群普遍感染时间的推移,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衰减造成的易感人群的增加。
另一个是, 大规模人群聚集造成的病毒传播的增加。这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传统长假或有大规模人群聚集的传统节日后,往往带来不同规模的流行。
当然了,前者的影响远高于后者,是驱动新冠流行的主要动力。
人们普遍预期的寒冷季节有助于新冠病毒流行一直没有得到体现。
图片
比如,世界上躺平最早、躺得最平的法国,躺平后仅2022年就经历了5波流行,每隔2、3个月就来一波,没有体现出任何季节性。
再比如,我国放开后,2023年气候温热的夏秋季节新冠病毒一直维持了高水平传播,并经历了5到6月,和7到9月的2波流行,完全没有体现出寒冷季节助推流行的任何迹象。
我国没有出现新的流行毒株
图片
新一期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还显示,我国没有出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传播,主要流行株仍为XBB系列变异株(EG.5是奥密克戎XBB.1.9.2的亚分支,仍属于XBB变异株系列),第43周(10月23日-10月29日)XBB系列变异株更是实现了大一统,占到了所有流行毒株的100.0%。
综合以上3个方面,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的1、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应该不会出现新一波的新冠病毒流行。
警惕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当前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季节性流感的“应季”流行。
图片
新一期《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通报显示,与新冠阳性率持续走低形成对照,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阳性率却出现了持续性的走高,第43周(10月23日-10月29日)已经达到了12.7%。
图片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于2023年11月9日发布的最新一期(截止到11月5日)《流感监测周报》报告,
2023 年第 44 周(2023 年 10 月 30 日-2023 年 11 月 5 日)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阳性率进一步升高到了16.9%,南方省份更是达到了22.5%,我国已经进入了传统的秋末冻初流感流行的小高峰。
当然,我国流感流行的特征是,最主要的流行高峰发生在春季,尤其是春节后学校春季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
图片
比如,2023年春季第10周(2023 年 3月 6 日-2023 年 3 月12 日)流感周报就报告,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阳性率超过了50%,北方省份更是接近了60%。
图片
因此,随着气温的降低,流感流行季节的到来,人们更需要警惕的是流感,而不是新冠病毒。
特别是,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是致病性更强的A型H3N2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