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代号丨103,收到请回答!

图片
上个世纪50年代
核工业从零起步
103公司(中核二三旧称)应运而生
戈壁茫茫 建设西北三厂
艰苦奋斗 抢建西南“三线”
顺利完成我国
第一套浓缩铀生产线
第二套核燃料生产装置
核武器研制基地等工程建设
为我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
作出了突出贡献。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我们不止是成长
而是创新中寻求蜕变
一路走来
你是否还记得“103”
今天
让我们一起重温
那段珍贵的回忆
01
筚路蓝缕
从零起步建设西北三厂
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后,为了顺利完成我国第一套核设施建设任务,同时也为了我国核工业体系的配套发展,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根据核工业建设的特点,决定组建一支核工业工程建设专业安装队伍。根据中共中央批示,第二机械工业部分别从一机部、冶金部、化工部抽调约500名政治可靠、思想先进、技术业务好的骨干,与完成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安装任务后划归二机部的、原建工部第九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的700名职工合并筹建103公司(中核二三旧称)。
图片
核工业人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103公司就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核工业的第一次创业,拉开了以西北三厂(四〇四、五〇四、二二一厂)为主战场的我国第一套科工程建设序幕。
图片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四0四)安装任务
图片
甘肃兰州铀浓缩厂(五0四)安装任务
图片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安装任务
当时,正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紧张的施工中,职工们要同饥饿作斗争。同时,由于核工业的特殊性,要求每个职工都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基本离开家就杳无音信。更困难的是,核工程作为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尖端技术工程,在我国当时还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任何先例可循,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此外,从1960年起,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苏联专家携带图纸资料撤走,103公司只有自力更生,摸索前进。
从1958年到1966年,103公司圆满完成了西北三厂的安装任务,我国第一套浓缩铀生产线、核武器研制基地等顺利建成,并形成配套生产能力。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同时也初次验证了103公司作为核工程综合安装企业的实力。
图片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公司承担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
02
卓越功勋
艰苦奋斗创建“三线”工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西北第一套核设施已经建成,中央决定将核工业转入西南三线地区。103公司随之陆续迁入四川境内,艰苦奋斗抢建“三线”工程,开始了我国第二套核燃料生产装置建设工作。
图片
图片
艰苦卓绝的“三线”工程建设工作场景
图片
图片
公司承建的816、821工程
第二套核设施的工艺流程、生产能力、科研水平都比第一套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对安装技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难度也更大。在抢建“三线”的几十年中,公司全体职工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积极工作,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的速度建成了我国第二套核燃料生产装置和核武器研制基地,同时还承担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及核潜艇基地、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以及中国环流器一号——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等一批核工程和核科研设施建设任务,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图片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公司承担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
图片
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公司承担了核潜艇陆上模式研制基地及一系列核试验、研究设施的安装任务。
图片
公司承建的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址
图片
公司承建的核聚变装置
1969年10月,103公司更名为二机部二三安装工程公司,后又历经7次更名,103代号所承载的荣耀与历史注入中核二三这一全新的企业名称中。
中核二三因核而生,由核而强,创建65年来,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打造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核工程综合安装企业主力军的金字招牌。面对“保军转民”、在市场浪潮中搏击的艰难转型,公司毅然挺进大庆,首次参与民用工程,在挫折中奋起,建成秦山核电站,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建成大亚湾核电站,实现我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自此,从三十万千瓦到百万千瓦,从“国之光荣”到“华龙一号”到“人造太阳”,从艰难建造1台核电机组,到同时筹备、建造27台核电机组,因核而强的中核二三在百炼成钢中实现历史性跨越,逐步赢得“核建铁军”荣耀。
图片
公司承建的“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图片
公司参建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
图片
公司7次荣获鲁班奖
站在历史新起点,中核二三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奋楫再出发,以经营管理为中心、以项目为着力点、以效率效益为目标,系统提出“四大使命”“四大转型”,配套制定重点改革任务20项,持续以“改在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形成全周期责任动态成本管理、“三三制”、“四大调配”、战略突击队、典型项目标准模型、点系统、三级经济分析、施工队经营、施组经营篇等管理新工具、新方法。强化职能线建设,推动15 条职能线由经验管理向专业规范转型,助力公司综合发展实力稳步提升,在中核集团、中国核建发展大局中更好担负起“重大工程建设主力军、经济发展稳压器、深化改革排头兵”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