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康复一体化”让患者普遍实现术后3天下床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3日讯  “三分治疗,七分康复。”骨科患者完成手术后并非大功告成,专业的康复治疗对恢复关节功能至关重要。11月13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第四医院获悉,作为省内知名“骨科航母”,该院推行的“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让手术患者普遍实现术后3天下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
伤筋动骨术后3天下地成常态
日前,82岁的汪奶奶在提重物时不慎导致右侧髋关节股骨颈脆性骨折,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3天,汪奶奶就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始重新下地。
关节外科中心主任程文俊表示,髋关节骨折过去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长期卧床会面临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的威胁。为了避免健康隐患,尽快恢复肢体障碍,患者最好在术后的3天内就开始下床活动。患者术后一拆掉引流管,康复医学科医生就会立刻介入,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和功能锻炼。
目前,包括汪奶奶这样的高龄老人,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基本都可以达到“3天下床”的硬指标。这既得益于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也离不开康复治疗的及时介入。
学科联动康复专家走到患者床前
在过去,骨科患者即使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往往会面临“不敢动”“不会动”的问题,最终导致后期“动不了”。不少患者直到骨头完全“长牢”,才发现行动不便。
事实上,骨骼在恢复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功能的损耗,比如肌肉的萎缩、瘢痕形成、组织粘连等。如果拖延上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期可能会出现诸如手臂伸不直、膝盖弯不下、慢性疼痛等各种问题,再想恢复功能“事倍功半”。面对这样的患者,康复医学科主任韩红经常生出“为什么不早点来”的惋惜。
从去年开始,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和康复科联手,开始推行“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的模式。除了髋关节手术,医院骨科各个亚专科的患者都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
患者在骨科门诊就诊时就能获得医院免费发放的康复医学科号,有需要的患者可以直接到康复医学科就诊。医院信息系统后台的近期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有2000多名患者通过赠号渠道前往康复医学科接受了医疗服务。
在住院病房,康复医学科医生也常态化地在其他骨科手术科室参与查房工作,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针对有需要的患者,医生提前介入,从术后就及时开始康复训练和治疗,不仅可以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后期也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恢复效果。
图片
术后医生会让患者尽快下地进行康复治疗。
个性化指导“何时动”“怎么动” 
韩红表示,骨伤的结构恢复和功能恢复不是前后关系,“骨科康复一体化”也不仅是科室之间的交叉合作,更是从治疗理念上强调康复治疗的及早介入,让患者术后结构恢复和功能恢复实现并行。
老年人想保证基本的生活功能,有的人需要恢复劳动能力,有的人还有一定的运动需求。针对患者的具体伤情和预期目标,康复医学科会设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明确在每个恢复阶段“何时动”“怎么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既不会因为错过康复的最佳窗口期导致恢复效果不理想,也让患者避免因为康复锻炼时不得要领导致伤情反复。
“如今的患者康复意识也有所增强。有的患者还没做手术,看到我们在给隔壁病友进行康复训练,自己也会提出需求。有的患者从骨科出院后,也会来康复医学科继续寻求帮助。”韩红透露,总体数据显示,骨科手术患者在恢复阶段接受专业康复治疗的比例,与“一体化”政策实施之前相比同期增长了61%。
据介绍,推行“骨科康复一体化”一年多来,市第四医院骨科的整体医疗质量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持续改善。对患者来说,一体化治疗的普及也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加速了活动能力恢复,提升了后期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杨京 视频制作刘璇)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