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突然回归,一日内多了好几个新身份

离开英国政坛已经7年的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现年57岁)突然间就多了好几个身份:男爵、终身贵族、上议院议员、外交大臣。
图片
当地时间11月13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仓促之中授予卡梅伦英国“男爵(Barony)”的爵位,成为英国的终身贵族。
图片
同一天,英国首相苏纳克迅速任命卡梅伦为英国外交大臣,成为改组内阁的新成员。
当前的英国部长守则有这么条规定:要想成为英国的内阁大臣,这人必须是英国上议院或者下议院的议员。
图片
卡梅伦在2016年辞去英国首相的职务。
当年,卡梅伦带着永不重返英国政坛的决定离开,所以他连自己的下议院议员的身份也放弃了。
现在,英国政府重新启用卡梅伦,就得让流程合规。
所以,在一天之内,卡梅伦就有了名正言顺空降到英国贵族组成的上议院(也被称为“贵族院”)的终身贵族的身份。
他也因此有资格进入了英国新改组的内阁,成为苏纳克的外交大臣。
卡梅伦的突然回归,着实让人意外。
图片
假如有一天,内忧外患的拜登突然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请回来给他打工,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职务,你会不会感觉有点儿不可思议呢?
现在的苏纳克与卡梅伦,就给人这种感觉,就连现在的卡梅伦男爵都承认让前首相回来“并不常见”。
英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类似的事儿。
图片
比如,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在卸任英国首相6年之后,于1970年开始担任英国外交大臣,1974年才卸任。
不同的是,亚历克当时本就是英国国会的议员,而卡梅伦更像是临危受命。
这一年多的时间,英国执政党(保守党)、英国政府可谓乌烟瘴气。
图片
英国首相换了三位,英国政府的官员丑闻接连不断,内阁成员换来换去。
当地时间11月13日,苏纳克英国内阁进行了一次大改组。
他开掉了争议缠身的内政大臣布雷弗曼(Suella Braverman),并让外交大臣克莱弗利(詹姆斯·克莱弗利)接任她的职务,而空缺的外交大臣职位就交给了卡梅伦。
这次改组,好几个人被解雇,还有不少人主动辞职,所以就有很多人员发生了变动。
不过,这些变化都没有卡梅伦重回政坛轰动。
图片
卡梅隆履新后在声明中表示,英国目前面临着一系列国际挑战,包括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
“尽管过去七年我远离政治前台,但希望我曾经11年保守党领导人以及6年英国首相的经验将助我帮助首相应对这些重大挑战”,卡梅伦如是说。
现在的英国可以说是内外交困,而外部因素对英国的影响非常大。
按照英国官员的说法,英国内部的最大问题就是通胀太高,也就是物价高,远远高出法、德、美等西方大国。
英国通胀奇高与其脱离欧盟、对俄罗斯能源制裁等政策不无关系。
另外,英国政府频繁换血、棘手的难民问题、动荡的英国社会(比如罢工不断、抗议不断)也都与国际局势息息相关。
稳定的国际局势才有利于英国自身的发展。
图片
可惜,苏纳克上任后,沿袭了他的前任约翰逊和特拉斯的对外政策,追随美国,拱火俄乌冲突、搞大国对抗、放任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
尽管目前苏纳克政府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做了微调,但调整的步调也与美国保持一致。
在外交领域,苏纳克确实需要一个经验丰富、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得力帮手。
卡梅伦是不错的选择。
卡梅伦这个人还是挺有故事的,比如他应该是英国脱欧的始作俑者。
图片
卡梅伦在2010年到2016年期间担任英国首相。
英国脱离欧盟的“全民公投”是卡梅伦执政时提出的,可实际上卡梅伦是倾向于“留欧”。
他提出脱欧公投,更像是保守党吸引选票的手段、给英国在欧盟中争夺更多利益、迫使欧盟让步的筹码。
不过,2016年公投结果显示大部分英国人希望脱欧。
这个结果,卡梅伦不愿接受,所以公投结果公布第二天,他就宣布辞职。
卡梅伦还曾建议他的接替者特蕾莎·梅进行“软脱欧”,不要彻底与欧盟断绝联系。
图片
现在看来,脱欧对英国造成的后果要远远超出了正面影响。讽刺的是,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又希望英国重返欧盟。
不管怎么说,脱欧第一道口子是卡梅伦撕开的。
英国脱欧后的烂摊子总得有人收拾,现在作为外交大臣的卡梅伦可谓不二人选。
未来,卡梅伦与欧盟之间的互动应该很有料。
卡梅伦与美国的过往也值得一提。
图片
正如前文所说,苏纳克追随美国的步伐几乎一模一样。卡梅伦则与苏纳克不同。
虽然卡梅伦也重视英国与美国的关系,但可没他们那么顺从。
卡梅伦执政时,英国政府与非西方阵营的大国发展多边合作,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了。
2015年,时任首相的卡梅伦违背美国的意愿:英国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对于乌克兰问题,卡梅伦与大多数西方政客差不多。
图片
2015年,卡梅伦将向乌克兰派遣英国军事教官,多达75名英国军官帮助乌克兰打击乌东反抗势力。
2022年3月,已经淡出政坛的卡梅伦驱车从英国前往波兰,给乌克兰难民送物资。
对于以色列,卡梅伦态度是变化的,由硬变软。
图片
在担任英国首相初期,卡梅伦坚决反对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并多次向以色列发出警告和谴责的声音。
2010年7月访问土耳其时,卡梅伦就曾在讲话中警告以色列:““加沙的局势必须改变。人道主义物资和人员必须双向流动。加沙不能也决不能被允许继续作为战俘营。”
2010年卡梅伦在下议院发言:“每个人都知道,当加沙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开放式监狱时,我们不会解决中东和平进程的问题。”
2014年3月出访以色列时,尽管卡梅伦在以色列发言称:“你知道我想要和平和两国解决方案”,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扩建定居点,但他同时也强调了以色列的“自卫权”。
2014年7月以色列对加沙进行地面攻击时,卡梅伦政府并没有谴责以色列国防军在行动中的残杀行为。
不过,成为外交大臣的卡梅伦未来如何处理国际事务不能完全基于他的过往,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图片
卡梅伦在履新声明中表示,他在一些决定上与苏纳克意见相左,但他也强调在英国明年即将举行大选之际,他会支持苏纳克。
也就是说,苏纳克在任期间,卡梅伦承诺对外会遵循苏纳克的意志,也就可以理解成按照美国政府的意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