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首脑齐聚沙特目的就一个,以色列吞下的领土,全都要吐出来

日前,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在内的国家首脑,齐聚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领导人联合特别峰会,就当前的加沙地带局势进行讨论。
图片
【沙特主办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领导人联合特别峰会】
在峰会结束后,参会各方发表了联合宣言,提出一个与以色列建立和平的前提条件,即以色列必须结束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领土的占领,建立一个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并拥有独立主权的巴勒斯坦国。说白了,就是“两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宣言并不长,但其实包含了很多信息。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到了“结束对所有阿拉伯土地的占领”。巴勒斯坦就不说了,已经被以色列不断蚕食,至于其他阿拉伯国家,比如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就是被以色列占领了56年。那么,这则宣言就是要告诉以色列,必须把占领的土地都吐出来,否则就无法与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共处。
图片
【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现在正被以色列牢牢控制】
这则宣言虽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却是拉满了,向外界展现出了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高度统一与团结。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两国方案”不仅是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主张,其实也是中方一直以来的主张。可以说,在巴以问题上,中方一直都站在大部分中东国家一边,站在公平和正义一边。
所谓“两国方案”,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建立两个不同的国家。而主要的问题,则在于如何划分两个国家的领土,而双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分歧,则要追溯到80多年前。
最早提出“两国方案”的,其实是最早殖民巴勒斯坦的英国。1937年,为了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涌入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和冲突,英国人便灵机一动,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提出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方案。但后来二战爆发,英国忙于应对战事,这一方案就被长期搁置了。
图片
【二战爆发前,巴勒斯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直到1947年,二战结束后,当时已经“日落西山”的大英帝国,自知没有能力再解决这一问题,便将这套“分而治之”的方案,甩给了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而联合国接手这件事后,依旧沿用英国人的方案,做出了一个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然而,这一决议一经发布,便遭到了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至于以色列,就拿着这一道“圣旨”,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正式宣告建国了。眼光自家的土地被占了,阿拉伯国家显然是不同意的,于是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数十个阿拉伯国家同时对以色列宣战。直到1967年,期间双方爆发了三次中东战争,但结果都是以色列以少赢多,不断扩大自己的国土面积。
图片
【经过五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的领土是越打越小】
眼看以色列的野心越来越大,到了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又再次提出“两国方案”,要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必须以1967年时的实际控制线为准,以此作为国界线。这样一来,巴勒斯坦获得的实际土地面积,还不足最初方案的五分之一,但出于忌惮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实力,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同意了。
然而,以色列这时候就不干了,认为这一方案是等于让自己把1967年后占领的土地,归还给巴勒斯坦,是在“割地求和”。既然不同意,那还能怎么办?于是双方接着打,就有了后面的第四次和第五次中东战争,但结果还是跟以前一样,巴勒斯坦的领土是越打越小,以色列则越打越大。
所以“两国方案”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以色列不愿放弃已经占领的土地,而巴勒斯坦人被逼无奈,只能奋起反抗,为自己的生存争取最起码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投身哈马斯的原因。
图片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
视角转回到现在。不论是巴以停火也好,还是实现“两国方案”也罢,其实真正的阻碍都在以色列和美国这一边。目前的情况是,以色列拒绝停火,似乎谁都拉不住内塔尼亚胡;至于美国,拜登其实是想拉住以色列的,但又没有强大的政治魄力,所以只能继续硬挺以色列,与国际主流背道而驰。
而这次在沙特举办的阿拉伯-伊斯兰联合特别峰会,从表面上看,看似是在向以色列开出条件,但其实是在向美国施压。毕竟,美国一直在推动沙特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如今作为峰会主办方的沙特,率领一众阿拉伯国家开出了条件,如果美国还是拉不住以色列,那么他们推动的沙以和谈,恐怕在短时间内也没得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