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来电:聊聊谢幕和跨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永和
近年来,人老且腰腿有病,故很少出门。但一些戏曲曲艺业内的老朋友,常常赐予微信或电话,将他们看演出或对当前就民族艺术一些思考告之,有些演出的精彩场面,还不时发我录像或视频,故对当前演出情况也不会发生盲人摸象的笑话。另外对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也常常赐电探讨指正,藏之可惜,发表大家分享。
谢幕:尚长荣先生来电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被国外誉为世界级艺术大师的尚长荣先生,看到《北京晚报》发表我《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的文章后,立即从上海给我打来长途电话。内容如下:
永和兄,我从网上看到你写谢幕的文章,把我们戏曲演出何时有谢幕?讲得清清楚楚。还讲了北京上海两地谢幕的不同,面对青年演员和老艺术家、甚至悲、喜剧,要求谢幕加唱需要区别对待等等,都讲到了,很全面,我都同意。我想就这个谢幕问题,再给您补充一些内容。
我认为谢幕也是演出的一部分,也有艺术,不可忽视。我看过几个非常有章法、又很有机趣的谢幕。1958年,中国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白毛女》,主要演员都是艺术家,配角也都非常有名,他们不仅演出非常精彩,而且谢幕也与众不同。演出结束以后,全体演员上场站成两排,杨白劳的扮演者李少春上前一步,向观众鞠躬致意。大幕缓缓拉上,在观众热烈掌声中,大幕重新开启,喜儿的扮演者杜近芳大姐前行一步,鞠躬致敬,然后退回到队伍当中。这时扮演大春的叶四爷叶盛兰上前鞠躬谢幕 ,最后轮到扮演反派黄世仁的袁世海三哥向前,只见他当众摘下帽子,90度大弯腰大鞠躬,真像一个反动地主向群众忏悔、谢罪。这个独具匠心的谢幕,一共谢了9次,长达20分钟。满堂观众的掌声排山倒海,大有掀掉屋顶之势。当时我就想:这个谢幕,观众为什么这么热烈呢?其实,这个谢幕就是刚才正戏的延续,台上台下的情绪是一贯的,大家还都沉浸在戏中,所以尽管谢幕的次数那么多,时间那么长,可是一点都不凌乱,留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真正是做到了“有序有型、堪称经典”。
当时我除了敬佩以外,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中国京剧院的谢幕,演员只鞠躬而不鼓掌?这时我想起了头几年曾经产生的困惑——当时有一些国外的华侨戏迷,曾经问过我:大陆的谢幕,台下的观众鼓掌,台上的演员为什么也鼓掌?难道演员自个给自个鼓掌吗?当时我一时语塞。后来,我看了《白毛女》的谢幕,艺术家、演员谢幕也是只鞠躬不鼓掌,我产生了一个理念:谢幕时,观众鼓掌是感谢演员们的精彩演出;演员们在台上鞠躬,是向观众对他们的肯定的致敬和致谢。从此我的演出,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到外地巡回演出也都这样做。
比如1912年,我们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新编戏《廉吏于成龙》,谢幕时,我们也是站成两排,我和另一主演蓝天,也采取了只向热烈鼓掌的台下观众鞠躬而不鼓掌。 我已经觉得谢幕不是个小事,也是一种审美考量,不可草草收兵,要研究如何成为刚刚结束的正戏的延长线。我在演出京剧《曹操与杨修》后,谢幕时我就要求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因为我感觉这出戏充满了悲情,尤其是结尾这个历史大悲剧,会让多少观众心里不舒服。演出结束了,还是要让观众回到现实,让世界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而当时这首歌曲,正好有这种倡导之意,所以我就大胆的要求播放这首歌曲。
笔者认为:对于谢幕,总之要研究、要艺术再现。当下中国传统艺术复兴,剧场里常常观众满堂,更可喜观众成份有了变化,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因此,观众对于谢幕的要求就更热烈执着了。如今,又要求主要演员加唱,当然这也可以理解,表现了观众对该演员的热爱和欣赏,但一定要有分寸。主演演了一晚上戏了,再让他(她)们加上两段、三段的唱,这个分寸拿捏的似就不太准了,所谓过犹不及,故此希望观众,把这个分寸处理得惟妙惟肖,方能符合艺术规律。
图片
人艺话剧雷雨谢幕
跨界:刘洪沂先生来电
我的题为《当京剧遇上相声》的文章在《北京晚报》发报以后,紧跟着相声艺术家、教育家刘洪沂给我打来电话。内容如下:
首先说相声和京剧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成员,而且彼此还有血缘关系,一些相声表演艺术家,比如相声的创始人,诨名“穷不怕”的朱绍文,原来就是唱京剧小花脸的,因为咸丰皇帝的国丧停止娱乐,茶园唱不了戏,为了糊口,朱绍文无奈去天桥撂地说相声,他编的相声段子里边,有的干脆就把京剧唱段放了进去,比如现在还不断出演的《黄鹤楼》,就是他的成名作。另外我的师爷、艺名“张傻子”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张杰尧,最初学艺学的是京剧和梆子,开始搭班也是在戏曲剧团,后来才拜师学的相声,在京津沪一带作艺。上世纪60年代初,他受老友侯宝林、刘宝瑞之邀,从外地回京,传授了七八段他自己创作的享名相声段子。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关公战秦琼》《罗成与貂蝉》《张飞打严嵩》等,这些名段都充满着人们熟悉的京剧人物和唱段。至于侯宝林,侯耀文父子,还有我师傅,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世臣,都是把京剧视为他们的第二艺术生命,在他们使的“活”中,那绝对是离不开学唱京剧的。您和他们几位都有交情,这些您都是知道的。您和我师傅不常在马长礼三叔家见面吗?
图片
说明书
至于我,学京剧出身。您小时候逛天桥,不是常去三角市场到我父亲刘醒民京剧团去听滑稽二黄吗?我父亲是又拉琴又唱戏,我妈妈是天桥一带有名的女花脸。我7岁就跟着父母在天桥撂地唱戏,后来我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又去大栅栏庆乐戏院新兴京剧团学员班学了两年京剧,这都瞒不了您啊。所以我使的几个比较好的“活”。像《包公传奇》《赴宴斗鸠山》《 武坠子》等等,其中京剧的唱段都不少。因为我熟啊,手到擒来。不光是我,就是我教的这十几个徒弟,其中也包括何沄伟,对京剧都有兴趣,又能唱又能做。所以,相声里借鉴京剧,京剧里小花脸也往往用相声包袱,这都是家常便饭。
图片
马三立反串京剧小丑
下面我再给您补充点有哏的事儿。当年我师傅王世臣和相声大爷马三立,他们爷俩在天津逢年过节,经常一起不说相声而演京剧。我亲眼瞅过两回,一次他们爷俩合演京剧《拾玉镯》;一次合演京剧《普球山》。当然主角陈秀英,还有蔡庆都是人家京剧演员,这老爷儿俩在这两出戏中,我师傅爱演彩婆子戏,马三爷不爱吗?他那么瘦,扮出婆子来不好看。所以《拾玉镯》里,我师傅扮演陈母,马三爷演丒公子石文;《普球山》中,我师傅扮演窦氏,马三爷扮演武丒贾亮,一出场就是炸窝子好。这俩爷还不断的使“包袱",可又不出大格,都在剧情中。所以天津的观众服,爱看。  再说您提到的这个《烏盆记》,小花脸张别古拿着烏盆进到城隍庙祷告,有一段数板:“张别古进庙来躬身下拜……”一般都是这个词,怀来辙,很滑稽。前些天何沄伟在《乌盆记》中也是这么使的。可当年我父亲他们在天桥撂地时,这一段改了更逗乐的词,是苗条辙。我给您念一遍:
张别古进庙一一,我鞠躬脱帽,是躬身跪倒 ,我遵一声,城隍老爷、城隍奶奶,细听根苗。都只为东大洼有个盆儿赵。该我的草鞋钱两吊,也是我手中没钱把他找,我这手拍着门环去把钱要。赵老大他不开窍,给了我个盆儿折了草鞋钱两吊,谁想到这个盆儿是个大老妖,走到中途唱开了二黄调,望求城隍老爷、城隍奶奶替我把他捉住了,明日里,我给您买大礼帽、玻璃皮鞋、玻璃皮包,藏绒花,咱们买全套,从今后再也不做八台桥 ,咱们买一辆小汽车,这个喯儿喯儿有多好,一溜烟儿的跑有多妙,这些个礼品价值可不小,张别古我是说到做到,绝不放空炮!明日里我猪头三生、一块豆腐和白菜、还有豆汁、焦圈、芝麻烧饼共十套,我是一起买来一起送到。
图片
刘洪沂
我非常惊讶。这么多年了。年深日久,怎么还记得这么清楚?洪沂笑答:儿时的记忆不容易忘掉,如今我是转眼就忘。我问他这个[数板]您给义子何云伟说过吗?电话那边传来洪沂声音:我没有给他们说,因为这段[数板],在六七十年前,从内容上看,还是很新颖 的。但是在今天看,不新不旧,没有多大意思了。我支持他们编新词儿,但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之内。不能太出格 ,最好的新编词是内容既逗哏,三观又正,能给观众有些回味的地方就更好。我听《鸟盆记》里几个相声演员的演出,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为“大戏看北京”,繁荣当下演出市场,尽了一点心意。(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