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十年的“破”与“立”

光明网-理论频道 | 作者 韩啸 汤志伟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11月8日至10日在浙江乌镇举行。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至今,已历经十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互联网治理变革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上的“破”与“立”提供了中国智慧,作出了重要贡献。
摒弃个体主义认知,倡议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构建“真正的共同体”的伟大理想,但受当时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理想仅仅停留在设想阶段。随着生产力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使得互联网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客观上将人类社会连接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互联网向善发展,构建更加公平有序的互联网治理体系关系到每个人的福祉。
由此,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在这十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坚持推进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变革进程,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乌镇展望》和《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成果,推进全球合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从概念文件到行动倡议,再到实践案例全球开花,思想共识化为具体行动,携手共谋全球互联网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清晰可见。
作为解决全球互联网问题的新视角,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结合互联网发展的特殊性来看,网络空间治理必须是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原则基础上,共同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保障网络安全,共建顺应未来发展的网络空间。由是观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个体主义认知,提出了一个全球性、合作性、和平性的网络空间视角,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各国在网络空间需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强调彼此命运紧密相连,应该共同努力,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繁荣发展。
反对网络霸权主义,提出网络空间治理新模式
福柯认为,空间是人类社会中权力关系的投影,空间的生成必然包含了各种冲突的利益和力量的相互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把权力置于资产阶级所控制的各种空间之中,互联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无法避免。在对网络空间的“生产”中,我们看到权力逻辑对空间的重构与隔离,在网络空间中一般消费者和使用者普遍缺席。个别国家控制着支撑全球网络空间正常运行的关键资源,但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原则层面,其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实际上存在着“正当性”与“有效性”双重不足。
面对存在诸多不足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中国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以及衍生出的治理新模式,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当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这与网络霸权主义谋求个别或少数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同,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新秩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在此指引下,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在观念层面,树立科学的互联网技术观,避免过度政治化倾向;在参与主体关系上,重点关注多边主义下的政府间国际关系及国内多方参与下的政府引领与民间参与的关系;在参与平台选择上,根据治理议题选择相应平台;在参与方式上,遵循规范倡导和规则推进两种取向。
遏制网络犯罪行为,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网络犯罪行为也日益猖獗,对政府监管和治理形成巨大挑战。除了现存的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各种形式的传统网络犯罪外,随着技术进步,基于AI驱动的网络攻击、量子计算以及数据中毒已经成为网络犯罪的新手段。犯罪团体使用人工智能分析攻击策略,增加攻击成功率;运用人工智能创建几乎任何语言的可信文本,提高犯罪活动的速度、规模和范围。不仅如此,利用量子计算实现的网络攻击将会让目前的网络安全形同虚设。美国于2022年12月通过了《量子计算网络安全准备法案》,将一项旨在保护联邦政府系统和数据免受量子网络攻击的措施写入法律。2023年6月,欧洲政策中心也敦促采取类似行动,呼吁欧洲官员为“量子网络攻击”的到来做好准备。已经出现的威胁是数据中毒,通过数据中毒,攻击者能够篡改或破坏用于训练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的数据。他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做到这一点,旨在影响人工智能决策和输出的准确性。由是观之,网络犯罪行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遏制网络犯罪行为,这十年间中国立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为全球网络空间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分别于2021年3月和2022年6月同阿拉伯国家联盟、中亚五国发表《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为讨论制定全球数据安全规则提供蓝本。中国与多国达成网络安全领域合作共识,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电信网络诈骗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务实合作。2022年3月至6月,在国际刑警组织框架下,中国与其他75个成员国共同参与“曙光行动”,逮捕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拦截非法资金5000余万美元,有效遏制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过去的十年中,不断交出高水平答卷,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变革提供了新方案、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这砥砺前行的十年,中国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样板。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呼吁的那样:“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浩荡前行,网络空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们携起手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韩啸(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汤志伟(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