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开始被抛弃,权威外媒发布报道,将“北溪”爆炸推给乌军

距离连通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被炸毁一事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还记得这件事刚发生不久便成为了“罗生门”事件,西方声称是俄罗斯炸毁了管道,而俄罗斯则指责美国、英国和乌克兰策划了这场爆炸袭击。
这场袭击沉重打击了俄欧能源贸易,彻底打破了俄罗斯和西方和解的最后一点可能性,说它是俄乌冲突的重大转折点之一也不为过。
如今当这件事正在淡出国际社会的视野之际,美国权威媒体《华盛顿邮报》和德国权威媒体《明镜周刊》联合发布的一篇报道,却将世人的目光再次吸引到北溪管道遇袭事件之上。在这篇报道中,《华盛顿邮报》和《明镜周刊》明确提出,乌克兰特种部队策划了对北溪管道的袭击。
图片
(北溪管道泄漏画面)
据《华盛顿邮报》和《明镜周刊》称,乌军特种部队指挥官罗曼·切尔文斯基上校挑选了六名精锐士兵,组成了一支小队。这支小队前往挪威,使用假身份租用了一艘帆船,将其驶向北溪管道附近海域,然后再潜入深海,在管道上安放了炸弹。
据称,该小队所用的假身份、炸药和资金均由切尔文斯基筹措提供。而切尔文斯基还不是这场行动的策划者,制定行动计划的是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的亲信、陆军少将维克多·哈努什查克。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报道称,美国在去年六月知道了相关消息,中央情报局立马向扎卢日内表示美方反对袭击北溪管道的行动。美方认为乌克兰已经放弃了相关行动,但没有想到乌克兰军方只不过将袭击时间推迟了三个月,袭击手段、参与人数等计划关键要素都未改变。
图片
(罗曼·切尔文斯基今年10月10日在基辅法院受审。(华盛顿邮报网站))
如何评价《华盛顿邮报》和《明镜周刊》发布的报道呢?
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是美国抛弃乌克兰的前兆。因为这篇文章旗帜鲜明地将袭击管道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乌克兰军方,甚至还声称中情局试图阻止乌军方的行动,但没能成功。
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仅凭乌克兰军方,是不可能完成炸毁管道的任务的。在茫茫大海上,如果没有经过反复探测,或者掌握管道的技术资料,是很难准确找到管道位置的。然而乌军的一支六人小队,偏偏就能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中找到管道,实在是神奇。
此外,为了抵御海底水压,北溪管道外部裹着厚重的混凝土层,每根管道重24吨,想要将其炸毁需要大量高爆炸药。然而乌军的六人小队居然能够携带这么多的炸药在挪威、丹麦境内活动,实在是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或许炸毁北溪管道的执行者是乌军特种部队,但其背后没有大国的物质、情报支持,是绝不可能的。
美国现在将北溪管道被炸的责任全都推到乌克兰头上,显然是为抛弃乌克兰做舆论准备。美国的军工产能本来就因为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而濒临耗尽,而乌军夏季攻势的惨败也证明了除非西方亲自下场,或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否则不可能让乌克兰取得胜利。
而巴以冲突的爆发更是吸引了美国大部分注意力,迫使美国将本就十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中东。10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表示,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并不是无限的。本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也报道称,美国和欧盟正在讨论向乌克兰施压,让其对俄罗斯做出让步,从而冻结冲突。
就在美国萌生退意之时,泽连斯基却大张旗鼓地和美国对着干。先是声称乌军计划在冬季展开行动,可能在年底“取得成果”。接着又公开打美国的脸,说自己没有受到任何要求与俄罗斯和谈的压力。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说战局陷入僵局,可泽连斯基却加以否定,称乌军仍在进攻,不恢复1991年的边界决不罢休。早些时候,泽连斯基的顾问甚至将乌军夏季攻势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西方援助武器的数量太少、交付时间太迟。
原本美国就出现了严重的“乌克兰疲劳症”,现在又急于抽身处理中东事务。可泽连斯基仍然不知进退,那美国自然就打起了推翻乌克兰政府,扶持一个更加听话的傀儡的主意。
图片
(关键时刻,泽连斯基疯狂打脸美国)
而北溪管道遇袭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逼迫泽连斯基政府下台的借口,袭击民用基础设施可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行为,一旦坐实这个罪名,美国就可以要求泽连斯基下台。若遭到反对的话,那不要说切断援助,就是对乌克兰发起经济制裁,都是“合情合理”的。
之所以美国没有立马采取这一行动,一方面是因为,在过去一年九个月的时间里,泽连斯基都被塑造成为维护西方价值观而战、独自抵抗俄罗斯“侵略”的“孤胆英雄”,若突然给其扣上“战争罪犯”、“袭击民用基础设施”的罪名,让其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罪犯”,那显然太过突兀,西方民众将会很难接受,这就会降低美国政府的公信力。
所以先通过《华盛顿邮报》等有着重要地位的媒体放风,逐步破坏泽连斯基和乌克兰的形象,为将来翻脸奠定舆论基础。
另一方面是因为,乌克兰毕竟为了美国的利益而付出了不计其数的生命、财富,若过于果断地将乌克兰抛弃,不但会彻底断绝乌克兰国内亲西方派的幻想,还会让其他将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国家、地区对美国产生怀疑。所以还是得留一些情面,不能操之过急。
美国的做法是先通过权威媒体放风,敲打乌克兰。若其及时调整政策,服从美国的安排,那就可以继续相安无事。若还是一意孤行,那美国就会公布更多关于“乌克兰炸毁北溪管道”的“证据”,将乌克兰陷于不义之地。如此一来,美国抛弃乌克兰的行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不少,对美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大减小。
此外,美国手中至少还有两张牌,可以随时打出去来挤兑乌克兰。
图片
(美国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响)
第一张牌是选举问题,早些时候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宣布,自11月16日起,将战时状态和总动员状态再延长九十天。在此期间,一切选举活动都将暂停或取消。
然而早在今年8月,美国共和党籍国会议员代表团访问乌克兰时,就明确要求乌克兰需要在2023底举行议会选举,并于次年举行大选,以证明其“对民主的诚意”。而现在乌克兰显然没有举行议会选举的意思,所以美国未来可能会以乌克兰未按期举行选举,破坏民主制度为理由,削减乃至切断援助。
第二张牌则是所谓的“布恰事件”。此事发生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基辅北部的小镇布恰在俄军撤出后发现数百具平民的尸体。尽管此事充满疑点,但西方却异口同声地指责俄军在当地实施了“大屠杀”,还以此为借口暂停了俄罗斯世界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资格。
尽管西方宣布要展开调查,可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出具任何详细的调查报告。既然还没有对此事盖棺定论,那就还有操作的空间。只要乌克兰政府还是执意拒绝配合美国的战略安排,那么美国完全有可能给布恰事件翻案,将造成平民伤亡的主要责任扣到乌克兰军队头上,或者声称此事完全是乌克兰政府捏造的,然后给乌克兰政府扣上一顶“侵犯人权”的帽子,并切断援助乃至进行制裁。
图片
(扑朔迷离的“布恰事件”或成为美国另一张对付乌克兰的牌)
总而言之,《华盛顿邮报》和《明镜周刊》的报道对乌克兰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或许意味着西方抛弃乌克兰的行动已经开始了。去年,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劝乌克兰政府在收复第聂伯河右岸赫尔松地区后就应该尽快和俄罗斯和谈,但这一建议被固执的乌克兰政府抛诸脑后,结果现在乌军夏季攻势一败涂地,顿涅茨克重镇阿夫杰耶夫卡被俄军三面包围。
而现在美国和德国的权威媒体指责乌克兰炸毁北溪管道,而且尤其将美国的责任完全摘清,这显然就是在发送危险信号。如果泽连斯基政府明智的话,就应该吸取去年的教训,尽快遵循美西方的要求和俄罗斯展开和谈,否则悔之晚矣。
然而这一点泽连斯基却很难做到,毕竟现在乌克兰民粹主义、新纳粹主义盛行,泽连斯基若和俄罗斯和谈,西方固然不会追究他,但在乌克兰境内四处横行的新纳粹主义分子能放过他吗?更何况,现在俄罗斯已经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正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恐怕此时乌克兰想谈判,俄罗斯也未必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