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岸、“融”出精彩——新闻H5《登鹭 登陆》来啦!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11月17日讯(记者 黄小玲 张超波 陈翛 王柏峰 叶虹羽 郑永佳)福建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日前在八闽大地吹响号角,泉州晚报社战队奔赴鹭岛厦门,聚焦两岸融合,历时半个多月,完成新闻H5《登鹭 登陆》。
图片
扫一扫二维码,跟“鹭可”一起穿越吧。
H5《登鹭 登陆》突出创意、技术、故事、深度,融合了3个动画、3个手绘长卷、8个视频、6个音频、16张漫画、18张照片、3个图表、38个交互、25个动效、11个程序、4000多字文稿等多种元素,集视觉设计、游戏体验、影视制作、剧情互动于一身。
H5《登鹭 登陆》以厦门卡通形象白鹭“鹭可”为主角,邀请见证两岸融合的三位台胞“第一人”(因推动“小三通”在台坐牢的第一人、厦门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第一人、大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第一人),一起搭乘时光机,分别穿越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三条时光隧道,在各种“首次”中见证台胞台企登陆故事。作品将两岸融合宏大背景下的关键历史事件,与“第一人”的个体故事结合,注重叙事性表达和沉浸式体验,兼具历史感和时代感、思想性和趣味性。
其中,手绘长卷绘制成三条时光隧道,设置两级页面。一级页面以怀旧的橙赭色调铺开,开启在厦门发生的推动两岸融合的18个重大节点,保持作品流畅性和节奏感。二级页面通过音频、视频、漫画、照片、图表、文字等方式,重现场景、前后对比,并融入故事见闻,让作品更丰富可读。
音频视频,配合叙事推进,丰富读者的听觉、视觉体验。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音频,配上《人民日报》头版黑白版面,历史感扑面而来。《漂洋过海来看你》《同唱一首歌》《坐着动车去台湾》,唱出两岸同胞的爱情、亲情和心愿。视频则侧重讲述“第一人”登鹭故事,呈现厦门日与夜,让厦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接下来
让我们通过文章
进一步了解
新闻H5《登鹭 登陆》背后的故事
↓↓↓
登鹭 登陆三位台胞“第一人”在“首次”中见证两岸融合
图片
厦门白鹭卡通形象主标识“鹭可”
我是“鹭可”,一只生活在鹭岛厦门的小白鹭。
厦门是大陆唯一一个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一湾浅浅海峡阻断两岸,那么近,近到隔海相望;又那么远,远到2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分离。
我在鹭岛看到很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字样,逛过台湾街、台北路、台中路、台南路,那是祖国母亲对游子的深情呼唤。我知道海峡对岸的台北市也有一条厦门街。这条街,就是离家游子对故土的牵挂吧。
从厦门街到台湾街,沿着这条回家的路,已有12万台胞登鹭常住。
“登鹭”是“登陆”的缩影。近45年来,两岸人民相向而行,写下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三篇融合文章。
以鹭岛为坐标,以时间为轴线,我们邀请见证两岸融合的三位台胞“第一人”,一起穿越各种“首次”,LOOK台胞台企的登陆故事。
□记者 黄小玲 陈翛 张超波 王柏峰 叶虹羽 郑永佳 文/图
图片
厦门标志性城市景观——世茂双子塔
以“通”促融
往来更便捷、合作更紧密,
让台湾同胞回家热潮奔流不息
图片
曹原彰
台湾前民意代表
因推动“小三通”而在台坐牢的第一人
登鹭时间:2004年
从小生活在马祖的曹原彰,长大后立志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两岸“三通”,结束了两岸烽火。从此,曹原彰听到大陆对台的播音,开头语都是“亲爱的”。
时间来到两岸开放交流元年1987年。曹原彰深切感受到台胞回家的渴望:10月14日台湾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月17日3000多张寻人表和3000多张通信表几乎被索取一空。11月4日,21位台胞乘坐“鼓浪屿号”客轮绕道香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亲人间久别重逢、喜极而泣。他们成为两岸隔绝38年后首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
1994年6月,曹原彰等人在台湾发行《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说帖,“我要启迪民众,让大家知道‘小三通’的利好”。厦门给足诚意,当年8月1日在大陆率先实施台胞落地办证政策,当年即服务台胞超千人。
黎明意味着希望,1997年4月19日凌晨3时58分,“盛达轮”从厦门海天码头驶向高雄港,成为大陆第一艘直航抵达台湾港口的船舶。两岸试点直航启幕了!一年后,曹原彰等人合租了一艘渔船直航厦门,在沙坡尾渔港登陆后拉起“和平促进两岸三通”横幅,向世界宣告“三通”的愿望。“回台湾后,恰逢‘八二三炮战’四十周年,64家中外媒体采访了我们。”曹原彰因此成为推动“小三通”而在台湾坐牢的第一人,却不后悔!
两岸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1月2日,“太武号”与“浯江号”轮船自金门料罗港首航到厦门和平码头,开启“小三通”破冰之旅。这是52年来两岸一个重要的通航标志。
2004年,曹原彰成为台胞登鹭的一员,两年后在厦门成立“两岸艺术之家”,举办各种艺术及书画交流、拍卖、义卖等活动。“大三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2006年1月,厦门航点两岸春节包机拉开序幕;2008年12月15日,两岸双向“大三通”全面启动。“事实证明,两岸交流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热潮就奔流不息。”截至今年7月4日,厦门为落地台胞办证142万人次,居全国口岸前列;超2000万和481万人次旅客,分别在厦金航线和厦航的运送中,实现了两岸“一日生活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原彰的台胞证,从一张纸到一本证再到一张卡,“证越来越小,便利度却越来越大”。两岸同胞你来我往,走亲走亲,越走越亲!曹原彰说:“我努力扮演小螺丝钉的角色,为两岸融合做些事。我希望儿子在这里成家,两岸一家亲、亲上加亲。”
以“情”促融
交流更活跃、情感更融洽,
让台湾同胞从陌生人变一家人
图片
熊麒
大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第一人
厦门首位台胞人民调解员
登鹭时间:1996年
1987年正月初一,曾经炮火连天的厦门与金门首次同放焰火,习俗延续至今。“台湾是家,但大陆是根,叶落要归根。”在熊麒看来,两岸烟花秀,既是表达思念,亦是照亮宝岛回家的路。
爱情可跨越海峡。1989年,大陆首例涉台婚姻在厦门登记。7年后,熊麒赶搭“西进”快车踏上鹭岛,结识了来自江西的诸媈燕女士。两人结婚20年来,先后获评福建省、厦门市最美家庭,“从过客到融入家园,我成了这里的家人。”当下,全国已有约40万对两岸夫妻,熊麒认为:“两岸要完全融合,最容易的就是两岸夫妻的结合。”
2009年5月,8000多名台胞跨海而来,参加首届海峡论坛,创下两岸民间交流历史纪录。活动一办就是15届,累计吸引台胞34万人次线下参与,被誉为两岸“民间嘉年华”。在第十三届“海峡论坛”配套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熊麒和两岸社区工作者代表分享了参与社区治理的感受:“活动越多,了解越多,融合越多。”如今,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区域,每年常态化举办以宗亲、乡亲、姻亲和民间信仰及历史文化为纽带的基层民间交流活动200多场。
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台胞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12月15日,在厦门唯一对台服务试点社区兴隆社区,熊麒被聘为大陆首个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他把台湾社工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中。2016年,这一经验在厦门全市推广,“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在厦台胞从台湾人变成新厦门人。”
2015年5月25日,厦门成立大陆首个“O2O”模式的台胞联谊平台——思明台胞驿站。同年,“熊麒调解工作室”成立,这是厦门首个以台胞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更多台胞服务驿站、台胞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等各类涉台服务机构随处可见,“凝聚着打造两岸同胞最温馨家园的用心”。
随着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惠台利民新政纷纷落地,台胞台企享有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系列套餐,明年台胞证办理只要5个工作日,定居审批只要10个工作日,更多台胞“想来即来”。这种服务精神,在熊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来厦门27年了,哪里都不去了,就继续在这里为台胞服务,直至终老。”他的毕生愿望是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统一就是潮流,水到渠成就该如此。”
以“惠”促融
政策更开放、服务更贴心
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红利
图片
吴家莹
全国台联常务副会长
厦门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第一人
登鹭时间:1999年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有开拓精神的台商嗅到商机,来大陆寻找事业“第二春”。1985年,台商高新平在厦门创办第一家台企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时,吴家莹在海峡对岸默默打拼着事业,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大陆发展红利的受益者。
1989年,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有了新名词:台商投资区,厦门的海沧、杏林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考察多年的吴家莹,在办公室用电视观看了“汪辜会谈”,跨越海峡的历史性握手让他知道机会来了。1999年,他来到厦门创办企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税收等优惠政策,让“台企做什么赚什么”,“我来厦门第一年,就赚到了一两百万元。”
亲望亲好,服务台胞台企,厦门不缺首创性。2006年1月,大陆首个台胞个体户在湖里诞生。如今台胞在厦门申办个体工商户手续简化成直接申请登记。吴家莹鼓励更多台胞登鹭:“特别是基层民众、青年群体,可以分享到政策叠加带来的就业、创业机遇,实现个人发展。”
“过去三年,厦门台企逆势上扬,产值增长20%到40%。”吴家莹的履历里,担任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长达6年。他时刻关注台企发展,自2014年首家台企在A股上市以来,已有6家厦门台企在大陆上市,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两岸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大陆首家台商基金合伙型企业相继落户厦门,台资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表明台企正在积极融入大陆资本市场”。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台湾青年手中,他们循着大好机遇而来。厦门敞开胸怀,2017年推出公租房时首开大陆先河,专门出台细则解决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的住房困难。2018年3月29日下午,首批15名台湾青年拿到了公租房钥匙并顺利入住,吴家莹的下属、佳好集团行政经理赖星晃就是其中之一。透过厦门台青公租房和30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大陆每年数以千计的台青实习就业岗位,是今年前三季度两岸经贸交易额破1900亿美元的高位运行。“两岸要融合发展,分享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红利,共同赚取世界财富。”吴家莹说。
经过二十多年打拼,吴家莹公司业绩翻了几十番、横跨一二三产,见证大陆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但离真正融合,还差那么一步——他迫切需要一个身份,可以在大陆更加便捷地投资、创业、工作、生活。2018年9月3日,他在湖里区金山派出所,领取了厦门首张台湾居民居住证。此前,大陆发布“31条措施”,厦门随后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惠台60条”及实施细则,给了台胞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两岸融合,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里,我32次读到“融合”,38次读到“融”,这是祖国一以贯之的决心、诚意和努力。意见出台两个月来,更多惠台利民新政陆续落地,福建踏上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和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新征程。